雷击紫禁城:故宫火灾首要凶手 天安门也难幸免

   2020-11-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雄伟壮丽,华美绝伦。但是,也由于采用大量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周围门、窗既全用木材,一旦着火,特别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其中,雷击是火灾最主要的起因。时人称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雄伟壮丽,华美绝伦。但是,也由于采用大量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周围门、窗既全用木材,一旦着火,特别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其中,雷击是火灾最主要的起因。时人称其为“天火”。

屋顶的吻兽是避雷针吗?

1406(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这项工程共用了14年,建房屋9999间半。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然而,次年即因雷击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北京的雷电天气,始于惊蛰终于秋末。因此,雷击火灾多发在公历6至8月间。雷电击中木质房屋而酿成大火。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避雷针防止雷击,但数百年前的古人并是没有这种设备的,因此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且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过严格来说,中国人其实早在近千年前就已发明了避雷针的雏形。湖南现存的宋代慈岳寺塔重建于公元1100年左右,自塔顶有6条铁链沿6个角垂至地面上一定高度,用以防止雷击损坏;有的古塔还将这些铁链沉入水井,实现良好接地;中国古代屋宇顶上的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这些都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但在古代由于缺少更加科学的计算、分析,所以原始的避雷针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而也并未被广泛采用。

不过,这一设计仍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公元1688年,有一位名叫戴马甘兰的法国人来到中国旅行。虽然有关他在中国的具体信息已无从考证。但从他写的游记《中国新事》,却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

“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巧妙的装置,若遇雷击电流,就从龙头沿线 下引地底,房屋不会遭到破坏。”

在外国人的眼中,屋顶上吻兽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避雷针。如果吻兽真的具有避雷功能,那将比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早了 近一个世纪。不过,园林古建技术名师郑晓阳专门辟谣说:

“这个吻兽绝对不是避雷针。”

在古建专家眼中,屋顶上的吻兽只具有装饰和等级象征的作用,并不是传说中的避雷针。通过 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许多独特的建筑技巧可能已经失传,或许真的有避雷吻兽存在。但在紫禁城的历史记录中,并没有发现古老避雷装置。

雷击引火曾让朱棣十分惊恐

但是,这些原始避雷针的作用并不显著。在故宫,有记录的雷击引发的火灾约有34起。最早有记载的,是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四月八日的火灾。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大火熊熊,势不可挡。学府秘阁邻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即今之太和殿)亦被殃及,其时,大学士杨荣率领300名勇士将御书、图籍抢运至东华门外,幸未被毁。而明成祖朱棣却十分惶恐,认为这场大火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起火当天就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

但是上天和祖宗并未保佑朱棣的一片“诚心”,在这场大火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宫内几乎年年失火,所以,故宫三大殿直到19年之后才重新修复。然而,这次修复之后才过了3年,也就是公元144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奉天殿又一次遭雷击起火。幸亏这次大雨倾盆,将大火浇灭。

作为紫禁城标志之一的天安门也遭受过雷击。《明史·五行志》载:

“天顺元年七月丙寅(1457年7月27日)夜,承天门灾”。

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雷击火灾,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当晚,京城雷雨大作,最为高大的奉天殿首先遭雷击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连同前面的文楼、武楼、奉天门、午门及两侧廊厅朝房俱被焚毁。

当时,不仅宫殿、门楼的木结构梁柱皆被烧塌落架,连不少台基、栏柱上的汉白玉构件都被烈火烧成了灰。外朝的主要部分都被烧毁,连皇帝也只能在文华殿坐朝。这次雷击引发的火灾,损失之大历史罕见,据文献记载,仅打扫烧焦残烬就动用了军工3万多人,每天是“寅入酉出”,此外还征用民间小车5000辆作为运载工具。

直到民国仍有雷击火灾

直至民国年间,故宫仍然时常被雷击引发起火。1938年8月9日2时许,雷电击中景山万春亭。据载:

“万春亭上层琉璃瓦顶殛碎,东北、东南、西北三处琉璃瓦脊殛落,下面四角明柱被殛破裂,东南角明柱下面铁箍崩断,前面殿门被烟熏黑……正殿周围玻璃殛碎六块,正殿周围泥坯均有损坏,西面围墙墙头殛落一段……”

虽然雷击未造成万春亭整体烧毁,但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故宫博物院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了修复。并检讨了火灾原因,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未能为故宫内的建筑安装避雷针,导致雷击的后果。

不过,即使装了避雷针,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近年来仍然出现过雷击故宫的记录。1987年8月24日夜,故宫内景阳宫遭雷击起火。所幸,故宫消防队迅速出击,一边控制火势,一边抢运室内文物。

大火扑灭后,除景阳宫屋顶被损外,室内文物均未遭损。

直到今天,每个雷雨天,仍然是故宫消防中队最为紧惕的时刻。他们关注雷神的一举一动,保护着这个珍宝之宫的安全。

 
标签: 紫禁城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紫禁城是由什么皇帝朱棣开始建造的 紫禁城的简介
    紫禁城是由什么皇帝朱棣开始建造的 紫禁城的简
    1、紫禁城由明朝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在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所以称为“紫禁”。2、故宫又
  • 探六百年谜团 究竟是谁设计了紫禁城?
    材料就准备了11年1402年,一直镇守北方的燕王朱棣费尽心机,终于夺取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天下,当上了大明王朝第三个皇帝。据说,当朱棣的军队攻破都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时,建文帝在火海中下落不明。朱棣从此留下了一块心病,总是担心建文帝会从
    12-26 紫禁城
  • 古代紫禁城内守活寡宫女们的地狱人生
    据统计,从顺治到光绪九朝,清宫选秀女八十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214人。除极个别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之外,大多是被奴役的宫女,并未得到皇帝的临幸。待选宫女。话说三个女人就一台戏,在号称佳丽三千的深宫六院,实在无法估算有多少台戏。下面
  • 究竟是谁设计了紫禁城?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骆宾王寥寥几句诗,就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表现出来了。今年10月10日,是故宫(微博)博物院建立85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今年也是故宫建成590周年。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几百
    12-18 紫禁城
  • 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们靠什么取暖?
    过去的北京,比现在要寒冷很多。那时候,一年中有将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清朝的皇帝通常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夏天,在紫禁城里度过冬天。那么紫禁城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御寒措施呢?第一道防线——宫墙故宫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
  • 紫禁城房间9999间半 为何竟然没有一个厕所?
    紫禁城中有许多奇特的事,如房间是9999间半,为何如此?外看房子,里面是石头墩子的空心房,作何之用?在故宫御花园内的石路上,有图案九百余幅,都是什么?在紫禁城内为何没有路灯呢?规模宏大的紫禁城,居住千余人,可竟然没有一个厕所,那么宫中的帝后
    12-17 紫禁城
  • 清朝嘉庆年间天理教徒是怎样攻袭紫禁城的
    九月十五日晨,天理教徒分作东西两路,东路在首领陈爽、陈文魁带领下进攻东华门,西路在刘第五、祝现等带领下进攻西华门。日方晡时(下午3点至5点之间),来到东华门的天理教徒由于和往宫中送煤的人发生了争执,一名天理教徒脱衣露刃,送煤人急声呼喊,被守
  • 紫禁城秘事 孝庄死后太后们为何惧住慈宁宫
    慈宁宫经历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最初了明朝皇贵妃的所居。1563年,即明嘉靖十五年,在仁寿宫原址上兴建慈宁宫。清朝顺治帝入关后,沿用了明制,1653年慈宁宫修葺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主人:孝庄文皇后。此后作为太后所居正宫和太妃的随居住所。在清朝
  • 紫禁城没有厕所?慈禧太后是怎么上厕所的?
    紫禁城为什么会没有厕所?明清时期,皇宫里是没有厕所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为了避免“臭气熏天”,惹煞皇宫的“风景”,二是为了方便主子们。那妃子们都是怎么解决内急的呢?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很多人可能都去过。我们现在去参观,半天赶下来那是走马
  • 揭秘古代紫禁城后宫生活 竟全是靠吃药?
    数百年来,素有六宫粉黛;后宫佳丽的宫廷妃嫔们,生活状况究竟有何神秘?在被高高的宫墙所隔离的神秘世界内,她们的衣食起居、言谈举止,是否如一些宫廷剧所述那样?今天,我们将深藏宫中的妃嫔们的哀怨闲愁经历告诉网友,以揭示笼罩在她们身上的神秘面纱。久
    12-11 紫禁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