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为何不吸烟不喝酒?冯玉祥怎么死的

   2020-02-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出门在外,身不由己,烟酒自然是必不可少。几帮兄弟姐妹或是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岂有不吸烟、不喝酒之理。吸烟还是其次,尤其是喝酒,更尤其是大老爷们,喝得少了尚且可能会被别人取笑,更不用说滴酒不沾了。然而在民国那个战火纷飞、派别林立的年代,就真有这

出门在外,身不由己,烟酒自然是必不可少。几帮兄弟姐妹或是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岂有不吸烟、不喝酒之理。吸烟还是其次,尤其是喝酒,更尤其是大老爷们,喝得少了尚且可能会被别人取笑,更不用说滴酒不沾了。然而在民国那个战火纷飞、派别林立的年代,就真有这样一位将军是烟酒不沾。他就是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10岁时母亲病逝,之后跟着父亲开始军旅生活。北洋军阀时期,冯玉祥曾任陆军旅长,1922年前后曾任陕、豫两省督军。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所在部队改称为国民军。

1928年2月18日,在冯玉祥河南开封的第二集团军司令部,蒋介石与冯玉祥举行了结拜仪式,互换兰谱,正式结盟。冯玉祥的帖子上写的是:“结盟真意,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蒋介石的帖子上写的是:“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不烂,生死不渝。”之后,7月2日,冯玉祥将军又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又过了不久,冯、蒋二人兵戎相见,在此之前冯玉祥曾一度从事反共活动。冯玉祥自从与蒋介石的战争失败后,就主张与共产党合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制造愿意和平的假象,三次发电敦促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冯玉祥有过多次接触,其中有两次最令人难忘。一次是在中苏友好协会上的会晤,另一次是冯玉祥在特园康庄家中宴请毛泽东。

9月1日,为庆祝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并生效,中苏友协举办大型酒会,特别邀请了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代表参加。毛泽东看到了冯玉祥将军,就走了过去和冯玉祥握手。冯玉祥紧握住毛泽东的手,知己见面一时竟无语凝噎。

几天后,周恩来告诉冯玉祥,毛泽东主席要到其家中拜访。大人物来访,冯玉祥自然是不敢有所怠慢,9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张治中以及冯玉祥的老相识等一干人准时到来。张治中刚踏进门就叫嚷起来:“呀,有美酒呀!焕公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哟。”

冯玉祥走到毛泽东跟前,笑着说:“毛先生为国为民,只身飞来重庆,不顾个人安危,玉祥万分钦佩,这第一杯酒,先敬毛先生。”毛泽东笑着也举起杯向众人说:“这第一杯酒还是让我们共同庆祝抗战胜利吧!”

大家碰杯,正要下肚之时,眼尖的张治中却发现冯玉祥端的是空杯。张治中明明知道冯玉祥不会喝酒,却故意说:“焕公,你杯中无物,是否要我们敬你一杯?”哪知冯玉祥并不推却,吩咐把他的“酒”拿来,满斟一杯,和大家一饮而尽。冯玉祥将军所谓的酒不是别的而是水。

除此之外,冯玉祥将军还不吸烟。那么冯玉祥将军为什么身在江湖却不吸烟、不喝酒呢?据他自己回忆说,不吸烟是因为他的父母早年曾吸食鸦片,到后来戒鸦片时筋骨都感到疼痛,卧在炕上像害了霍乱一样,呻吟呕吐,不住地转侧翻腾,眼泪鼻涕横流,厉害的时候仰卧都不行。于是父母就让冯玉祥和他的哥哥拿木棒去捶,这样才能勉强睡上一两个钟头。从此之后,他看见鸦片就恼火,比见了仇人还气,因此便发誓不吸烟。

至于不喝酒,则是因为他在保定部队的时候,曾去一个叫做安肃的县城去巡防。一个酒家请他们去喝酒。他本来不能喝酒,但是没有经得住大家伙你一言我一句的起哄,就逞能喝了起来,掌柜的还以为他真能喝,把好酒都拿了出来。到最后冯玉祥浑身瘫软,在几个人的扶持下才回到营里。

到了第二天,他身上起满了透明的水泡,难受了好久,精神也萎靡不振。从此,冯玉祥知道了酒的可怕,决心滴酒不沾。无论什么宴会,谁劝也不行,这也就不难理解冯玉祥将军为什么在宴请毛泽东的时候以水代酒了,并非有不尊重之意,而是实在另有他因。

冯玉祥之死:冯玉祥死亡之谜

“1948年7月31日我们秘密离开了纽约,在8月中旬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时,发现那里停泊着一艘国民党的军舰,这引起父亲警惕。父亲就不再外出,就叫我母亲和我偷偷地下船,把他写给李济深将军的信和一首叫《小燕》的诗寄出去。信中说船上的生活真是整齐、安静、快乐、和气,没有一个人不在那里读书。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把人性全都改变了,彼此相亲相爱。谁也没想到这信竟是父亲的绝笔。”冯理达回忆说。

1948年9月1日,胜利号驶在茫茫的黑海上。冯玉祥半倚在床上,向20岁的女儿颖达和19岁的女儿晓达,讲述着他1926年去苏联时的情景:“那时候苏联还很贫困,社会秩序也还没有完全上轨道,比较乱,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气氛很浓厚,生机勃勃的。所以我就把洪国、弗能和弗伐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突然,冯玉祥感觉到舱房内有一股异样的气味,回过头来一看,只见一丝黑烟正从紧闭的门缝中涌进包间。

由于大火首先烧毁了无线电报务室,报务员连拍发“SOS”的时间也没有。因此,外界对“胜利”号大火一无所知,也没有外人前来救助。“胜利”号上烈焰冲天,浓烟滚滚。

“谁也不知道那火是怎么着起来的。我两个妹妹正在头等舱听父亲讲故事,舱门开着。小妹晓达她说去看看,怎么会有黑烟?后来我妹妹就没有了,什么也没找到,就剩了一块小布。”冯理达说。

冯玉祥也接着跑向过道,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那里正是火源的中心。霎时间,过道里浓烟滚滚,一片漆黑。李德全隐隐听到丈夫的痛苦呻吟声,而浓烟已让她几乎窒息,她返身回到房间,晕倒在沙发上。

与此同时,另一间舱里,冯理达和丈夫罗元铮也看到了浓烟,“我们从窗口逃出去。弟弟洪达和我爱人罗元铮就飞奔过去,将父母救了出来。发现父亲时,他已经昏迷不醒”。

当船医赶来了,他蹲下去翻开冯玉祥的眼皮一看,瞳孔已经扩散,再试脉搏,气息全无。他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多时不见心脏起搏。医生手边任何急救药物都没带。当他决定注射强心剂奔回医务室去取药时,医务室也正在燃烧,什么药品也抢救不出来了。窒息过久,急救无药,冯玉祥宣告不治。

冯玉祥和他的幼女冯晓达,3名苏共中央委员以及200多名乘客的生命留在了那个遥远的黑海。

1948年9月5日,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八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该船已被带至傲德萨。调查仍在进行中。”报道称“电影胶片着火”致使不幸。报道还说,装殓冯玉祥遗体的灵柩已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遗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接见了李德全。他说:苏联政府愿意承担几个孩子的全部教育责任,直至完成学业,以此表示苏联政府对这一重大不幸事件负责。对于冯玉祥之死,美国国务院拒绝评论,宣称:“蒋总统因冯玉祥之不忠行为,已于本年1月间撤销其政府职务。”

1948年底,李德全回到东北,在黑龙江哈尔滨电台发表长篇广播讲话,号召原西北军官兵“应当继承冯将军遗志,不要给蒋介石政权效力,掉转枪口,同人民解放军一道,打击蒋介石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全先后担任卫生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苏友协总会副会长、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会会长等。

冯玉详遇难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高层,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士均发唁电。在冯玉祥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亲自书写挽联。毛泽东挽词:“冯玉祥将军逝世谨致悼意。”周恩来挽词:“纪念冯玉祥将军的最好办法是坚决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朱德题写挽词:“焕章将军千古:为民主而牺牲。”

1953年,冯玉祥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山,其两次息影之地。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玉祥先生之墓”,中间嵌有冯玉祥鎏金铜像,并刻有1940年5月所写自题诗。

文革中,泰山的名人遗迹被破坏殆尽,但是冯玉祥的墓没有遭到破坏,虽然有人上山砸墓,但是泰山附近的村民自发拿着木棒护墓。

1982年,冯玉祥百年诞辰,邓小平接见了冯玉祥后人。邓小平说:“焕章先生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一生有很长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

“关于父亲在黑海遇难,很多人都心存疑问。”这其中也包括冯玉祥的家人。冯玉祥之孙冯文二通过报道分析说:“苏方当时公布,我爷爷乘坐邮轮系电影胶片失火所致。此说疑点甚多:我爷爷及家人所住舱房在3楼,电影放映舱在底楼,如果从底楼烧起,3楼以下人员势必要惊叫窜跑。我爷爷60多岁,依然身体健壮,终生行伍,脚腿快捷,如有响动,定会开门冲出。而且当三叔冲出高喊救人时,四周空荡无人。当时一个说法是蒋介石特务所为,但从当时的各种迹象和各方推测,此说的可能性不大。克格勃杀人后都要留下一个显著标志,死者的头颅上有青色印记,我爷爷的头颅上就有青印标志。与我爷爷同轮遇难的有4名前苏共中央委员。有人认为是当时斯大林清洗不同政见者时,我爷爷阴差阳错地连搭了进去。我爷爷的遗体就地火化后,同年11月由我大难未死的奶奶李德全带回国。”

20世纪90年代,冯弗伐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曾就父亲遇害之事询问戴笠的爱将沈醉。沈醉说:“冯将军到美国以后,发表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演讲,蒋介石十分怒恨,但国内形势吃紧,他的手没那么长了,顾不上了!”

冯理达则认为:“后来查明说这是由于电影胶片起火造成的。但我到现在也不相信。你想想,电影胶片起火,是个小范围的,也能控制,但这次船上的电报、无线电、医务室和驾驶舱都事先遭到了破坏,而往日开放的大休息室也突然关闭了,救生艇也仅仅剩下3只。当时美国和苏联都认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谋杀,且双方都指责是对方所为。但真正的凶手是谁,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了。”

2001年,周海婴在电话中向冯弗伐谈起此事,说他在1949年随母亲许广平到东北时,曾听到李德全向民主人士叙说冯玉祥遇难经过,大家听后都感到悲痛又觉疑惑:“她(李德全)对这件灾祸虽有疑问,但忍着丧夫之痛,没有明确地提出详细调查的要求。”冯玉祥的秘书赖亚力在晚年曾对冯洪达说:“据苏方的调查,大火是烈性炸药爆炸引起的。”

冯洪达夫人余华心说:“当时将军从美国回来坐的是头等舱。大火来的时候非常突然,一点先兆都没有,根本没有时间逃命,很明显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谋划的谋杀行动。根据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我个人推测是:特务事先在油漆轮船的时候,在油漆里混入了大量的烈性炸药。”当年的那场大火到底是从何而来,已难做出定论。“记起继母李德全向我们讲过父亲在舱道窒息后,被抬到甲板上,已不省人事,但他的面颊上有一块以往从没有过的灰色圆形痕迹!”冯弗伐说。

 
标签: 民国 冯玉祥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在他留学英国时改名为志摩。他的家境殷实,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并且在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当时外国的风气要比国内的开放许多,所以他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物的造假手段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
    1、翡翠。只截取上面的绿块,加工成若干全绿的戒面出售。好的戒面价格也是较高的,若干戒面的价格当高于一个陈旧的翡翠大器。2、玉。旧时的方法系将欲着色的玉烤热或放在杏千水中煮热,趁热涂上颜料,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认为满意为止。3、水晶。无色水晶价
  •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1、首先,由于民国开始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瓷器色彩都比较艳丽和漂浮,用化学材料来绘制的青花普遍都看得出漂浮的样式。而民国瓷器的特点也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点是清代的祝福纹样还是很常见,还有一点就是瓷器会体现出当时
  • 解密:谁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最大的实权派?
    “让出”总统,段祺瑞决定踏踏实实地当总理。当然,他要当的总理可不是袁世凯时代的虚位总理,而是责任内阁制下的实权总理。自民国初建以来,责任内阁制的行政主导体制便在“临时约法”中得到确认,但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内阁并不居于主导地位。想当年,宋教仁
  • 民国历史揭秘 统一的国民政府为何曾想废除春节
    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重新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在废除旧历和春节的问题上,当时的政府称得上是雷厉风行。首先是频颁禁令,在旧历年到来时,政府各机关禁止放假过年,有的地方还禁止商店关门;其次是严
    12-31 民国
  • 民国29年中学训导证书现江西 涵盖12项指标
    中新网南昌7月21日电(苏路程郑剑平曾勤生)江西省新干县档案局21日消息,近日,该馆在民国档案中发现一份民国二十九(1940年)年颁发的训导证书。该证书显示:学生李毅,系江西新淦(现新干)县人,现年18岁,在本校初中修业期满,操行成绩业经考
    12-31 民国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民国时的天才特务赵秉钧为何会被袁世凯毒死?
    1914年2月27日,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号称是职业杀手、天才特务的赵秉钧在天津都暑中毒身亡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任中国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那可是“悲痛”万分啊!他马上派二儿子袁克文前去治丧,并特发一万元的治丧费。咳,也不枉赵秉钧白跟他一场。
  • 民国最富影星李丽为偷情报而和日军上床?
    李丽14岁在北平读书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林更新的福建人,此人大李丽四岁,也在北京读书。当李丽十六岁时,和林更新在山西结婚,随后,林赴法留学,李丽蛰居山西夫家。由于遭受夫家的虐待,李逃回了北京母家。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林家派人交涉,要李丽回山西
    12-30 民国偷情
  • 揭秘民国文人的北漂生活:拿高工资不置房产
    几年前,“逃离北上广”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意思是说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北京尤难。不过,春节过后,原先“逃离北上广”的那些人又“逃”回来了。京城历来居不易。这一点,凡是想在北京寻找梦想的人,都应该有心理准备。过去的京城,对“北漂”还有一种“住房
    12-30 民国房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