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司马昭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

   2020-03-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用来比喻连猪也能看得出来的目的,起源于三国魏晋时期——司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马昭到底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为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翻阅了各种野史以及正史,最后不难得出这个——没有。这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用来比喻连猪也能看得出来的目的,起源于三国魏晋时期——司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马昭到底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为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翻阅了各种野史以及正史,最后不难得出这个——没有。这个憋屈的谎言像所有童话故事一样,有正面和反面,是由一个叫做曹髦的不算皇帝的皇帝以及我们的男主角司马昭一起演出的。首先我们应该对这两个人有些了解,曹髦,是魏朝的第五个皇帝也是最后一皇帝,对于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不是皇帝的皇帝其实也很好解释,因为他虽然坐上龙椅也掌管了几年的国家大权,但却在死后都没有皇帝的封号,司马昭就不一样了,作为牛掰哄哄的主角,带着不一样的光环,虽然没有称帝,但大家都认为他是西晋的奠基人,都亲切的叫他一句晋太祖。

《三国演义》中对这件事的看法与正史出奇的一致,无非是司马昭功高盖主引发曹皇帝不满,这天威难测一词用在曹髦身上就有点扯淡了,他不开心归不开心,但其实并没有什么作为和卵用,于是对司马丞相的仇恨这是一天更比一天深啊,忽然有一天,司马昭又干了什么惹皇帝生气的事,或许是又提他做了什么决定,或者睡了他老婆,然后曹同志实在忍不下去了,带了近侍300余人就向那司马府杀去,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初出茅庐的皇帝殿下怎么是老谋深算的司马丞相的对手呢?最后不仅大败而归而且还被太子成济所杀。

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呢?其实仔细想想也就不过嫉妒使人发狂这几个字罢了。司马昭不用说了,人家晋太祖是什么人?在皇帝陛下正字思考怎么杀人放火,杀他取回政权时,他在想怎么彻底消灭刘备的蜀国,正值一年春生好时节,诸葛诞在淮南揭竿而起,虽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他还是向皇帝建议御驾亲征,取得了太后的支持之后,发兵来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干净利落的搞定了武装势力,并且给所有反魏者一个响亮的巴掌和警告。并且放走了捉来的十万俘虏,与前者奸雄曹操的做法恰恰相反,却又不知高明了许多。

他当权时,政治清明,以仁治国,爱戴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物给尽好处,不但解决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问题,连蜀后主都能善待,这样一位文才武略家事国策两不误的能臣被定性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知该说一句什么好。况且他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他鞠躬尽瘁的魏国,如此尽心尽力,皇帝还嫌他太过碍事,天天想着要杀了他,呵!司马昭之心!他的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诚,而是一个文人对帝国的期望,所以他虽然看不惯当时皇帝的作为但却从没想过要取而代之,所以他以民为本贯彻孔夫子的治国理念,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他所做的,不尽然是安内攘外,还有加强这个国家的中央集权等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司马昭,魏国绝对不可能昌盛那么久,这样的人,以愚忠一词来概括都不过分。

那么这样一个人,史书对他评价却是十分低下的,更加注重的居然对他罪恶的鞭挞和痛恨,却对他的好处绝口不提,甚至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的谚语,真是笑谈!不知是不是当时的史官受了皇上的意思,直往坏处写。相比起曹操的奸雄,司马昭的史实更加令人难以承受,这么一位堪称高堂明镜的官员,死后竟是如此惨景。假设他如果真的按照皇帝的爱好愿望去当个媚笑的奴才,那么我们见到魏朝后期会是怎么样的呢?

别说天下安平,连粉饰的太平都会不曾有吧,皇帝殿下坦坦荡荡的接受了我们司马丞相给他的一切,然后反过来责怪他的不是,说他的反叛的心,连路边的猪都知道,不知司马昭在那个清清静静的下午,正茗茶抚琴时,他所敬爱一手扶持而上的皇帝带着人踹开大门,然后拔剑拿剑尖指着他,尖利的嗓子和他身边的太监并无什么两样。

“司马昭,我早已看透你!”

然后被冲上来的侍卫捉去,他会是什么心情,是该哭还是笑呢?

 
标签: 三国 司马昭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