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轻敌 英国人贪婪又软弱

   2020-10-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奏折,展览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该展品为国家一级文物,由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林则徐主稿,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列衔。具奏日期为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一日(1839年9月18日),内容是向道光皇帝奏报七月二十七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奏折,展览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该展品为国家一级文物,由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林则徐主稿,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列衔。具奏日期为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一日(1839年9月18日),内容是向道光皇帝奏报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中英九龙之战的战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

英军进犯九龙

林则徐在奏折中把九龙之战的起因归结为“英夷义律于出澳后,率领该国夷船以索食为名,突向师船开炮”,而英人之所以“索食”,系“义律前因求在澳门装货,不准。辄将该国新来货船阻留尖沙嘴洋面,图卖鸦片,并主令奸夷空趸任意逗留。又命案抗不交充,给谕亦不接受。是以臣等断其接济,并勒兵分路严防”。事实上,“索食”之争只是表象,英人“图卖鸦片”、“命案抗不交充”,才是中英双方的主要矛盾,也是九龙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义律将英国商人和侨民从广州撤到澳门,利用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职能,不但拒绝签署“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文忠公政书》乙集,卷一)的具结,并且拒绝交出陆续新到虎门商船上的鸦片。中英双方反复交涉,均无结果。

1839年7月7日,一群英国水手到尖沙嘴醉酒滋事,将村民林维喜打成重伤。次日,林维喜因伤重不治而死。义律拒不交出凶手,先是用钱收买死者家属,继而又私设法庭,公然践踏中国司法主权。中英双方围绕具结、交凶、缴烟等问题交涉数日无果。8月15日,林则徐谕令澳门同知“断其接济”,并下令从澳门撤离为英国人服务的买办和工人。随后,林则徐进一步向义律施压,要求澳门的葡萄牙当局驱逐英国商人。8月26日,英国人全部离开澳门,寄住在香港、九龙一带的船上。

林则徐认为,在不断施压之后,英人已经断水断粮,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要令就我范围,似已确有把握”(《林则徐集·奏稿》)。但他并不知道,义律一直在向英国政府求援,请求派军舰前来助战。8月31日,英印总督派出的“窝拉疑”号军舰驶抵广东海面。义律有此武力后盾,更加有恃无恐。当葡萄牙总督拒绝其返回澳门的要求之后,9月4日,义律率领几艘快艇和武装船只驶抵九龙,以“索食”为名,悍然挑起了九龙之战。

清军重创英国军队

九龙之战分为前后二次,持续四个多小时。关于战事的经过和结果,林则徐在奏折中有着精彩描述:

七月二十七日午刻,义律忽带大小夷船五支赴彼,先遣一只拢上师船递禀,求为买食。该将正遣弁兵传谕开导间,夷人出其不意,将五船炮火一齐点放……少顷,该夷来船更倍于前。复有大船拦截鲤鱼门,炮弹蜂集。我兵用网纱等物设法闪避,一面奋力对击……我兵伤毙者二名,其受伤重者二名,轻者四名,皆可医治。师船间有渗漏,桅篷亦有损伤,均即赶修完整。嗣据新安县知县梁星源等禀报: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渔舟迭见夷尸随潮漂淌,捞获夷帽数顶。并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道格拉斯的异译),手腕被炮打断。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

可见,清军以微小代价重创英军,可谓大获全胜。然而,清军取得胜利的前提是英军的“窝拉疑”号军舰并没有参加战斗,所谓“该夷来船更倍于前”,只是一些装有少量火炮的非正规战舰。因此,作为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发生的第一起战事,九龙之战只是英国进行的一次试探性进犯,并没有体现中英双方真正的军事实力对比。但是,此次海战对林则徐关于“夷情”的判断和“剿抚”方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林则徐认为英人不堪一击

清军在这次小规模战斗中取得的胜利,使林则徐产生了英军根本不堪一击的判断。他在奏折中认为:“英夷欺弱畏强是其本性,向来师船未与接仗,只系不欲衅自我开,而彼转轻视舟师,以为力不能敌。此次乘人不觉,胆敢先行开炮,伤害官兵。一经奋力交攻,我兵以少胜多,足使奸夷胆落。”此时,义律的日子确实并不好过,一方面,部分英商因迟迟不能进入广州进行贸易而心生不满;另一方面,对华用兵的请示还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因此,义律在九龙之战后尚不敢轻举妄动,转而采取缓兵之计以拖延时日。

林则徐在“奸夷胆落”的判断基础上,认为义律已穷途末路,“其懔畏之状,亦已情见于词”,坚持英商先具结而后才能进行贸易。以后的事态发展,并没有如林则徐所料。在双方反复争执无果的情况下,英国人决定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从林则徐的这一奏折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放在眼里,反而对传统的“羁縻”之策胸有成竹,一面下令中断所谓“天朝”恩赐的中英贸易,一面对“天朝”兵威抱有足够的信心。同时,林则徐对英国的军事实力和侵华野心估计不足,反映了他当时对“夷情”判断的局限性。

清政府和士大夫昧于知时

“康乾盛世”之后的清王朝已然处于“衰世”,其对手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游牧民族,而变成了拥有现代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军事武装的英国侵略者。然而,在中国因袭上千年文化强势输出的环境里,士大夫阶层早已习惯于在“天朝”文化视野里恪守祖训。他们不屑与那些“未开化”的民族进行平等交流,被历代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羁縻”治边策略也随之日益固化。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即便是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也很难用完全“近代”的眼光去审视英国这个新对手。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清政府则更昧于“夷务”,只希望尽快柔远怀来,多次对林则徐下达“亦剿亦抚”的上谕,“务使奸夷闻风慑服,亦不至骤开边衅,方为妥善”(《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囿于这些因素,对于在他看来十分贪婪野蛮而又非常软弱的英国人,林则徐只能采取“羁縻”之策,而这也是当时清政府的唯一选择。然而,在英国的“坚船利炮”面前,传统的“羁縻”之策已经不能奏效,既无法继续确保清政府的“天朝”权威,也满足不了英国的侵略野心。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什么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思想对
    1、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这些敌人的斗争,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的新
  • 林则徐名言欣赏 林则徐有哪些主要事迹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从贫困中开始,在清贫中度过,一生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大事,同时又甘愿坚守贫困,可谓才德兼具。他进行的虎门销烟,让国人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也让他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在林则徐的一生中有很多名言都能彰显他的志
    12-31 林则徐
  • 左宗棠拜见偶像林则徐,一时激动竟失足落水
    林则徐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名臣,二人相差27岁。当林则徐功成名就、官至封疆大吏的时候,左宗棠还是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多次科举考试均止步京城的会试。左宗棠科举失意后,回湖南老家隐居,精心研究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经世致用之学,经常评议时政,说一
  • 如林则徐来指挥鸦片战争大清是否有战胜的可能?
    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战败,不得已与英国等在南京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这一场战役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打破了清廷的国门,为此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去太庙哭了一场,就是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皇帝是否意识到了鸦片战争的结束远远还不
  • 林则徐故居出土宋代陶水管 与汉代形状相似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宅与祠之林则徐故居二期修缮工程最近进行考古勘探,弄清了故居建筑原状,并发掘出宋代陶水管和明清铭文砖等遗物,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提供坚实的勘测基础。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鼓西街道文北路的林则徐故居。在故居“七十二峰楼”
  • 林则徐有着怎样的生经历?林则徐生平事迹简介
    贫苦童年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
    12-20 林则徐
  • 他是林则徐的亲外甥 娶了他的亲女儿从此官运亨
    林则徐是清末“开眼观世界”的开明士大夫,其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的文化、技术和科技抱有开放开明的态度,曾经翻译了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编写了《四洲志》,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林则徐的家族中,他有一个妹妹林蕙芳嫁给
    12-18 林则徐
  •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其对世界的认识还很片面
    道光张口闭口称英国为“夷”,从道光对英国人的称呼,大概就可以知道道光的准备程度了,也就是说号称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日不落帝国,在天朝人眼里也就是“蛮夷”。既然是蛮夷,就有对付之法。天朝对付蛮夷的法宝和对付农民起义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大概就是一
    12-14 林则徐
  • 道光皇帝为什么说林则徐“误国误朕”?
    林则徐并非“误国误朕”而是民族英雄,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包括英国很多学者都称赞林则徐,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
  • 林则徐和光绪帝竟同出师门为一个老师
    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他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皇帝“策试天下贡生”时,获得“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1810—1865)、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