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王继英 因不会打仗而频繁升官的将军

   2020-11-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我国古代,藩邸旧臣是政坛上非常独特的一股政治势力。皇帝登基之前的亲信故旧,包括师傅、属官、侍从乃至奴仆,新帝登基之后大都会受到重用。如西汉初期,周勃、陈平等人诛灭诸吕,迎请代王刘恒进京即位。汉文帝(刘恒)入驻未央宫当夜,即任命亲信宋昌为卫

在我国古代,藩邸旧臣是政坛上非常独特的一股政治势力。皇帝登基之前的亲信故旧,包括师傅、属官、侍从乃至奴仆,新帝登基之后大都会受到重用。如西汉初期,周勃、陈平等人诛灭诸吕,迎请代王刘恒进京即位。汉文帝(刘恒)入驻未央宫当夜,即任命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任命将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宫安全。依靠藩邸旧臣,汉文帝用最快时间控制住京城要害部门,稳定了局面。这种重用潜邸旧臣的做法在中国沿袭了很久,乃至于现代社会。

潜邸旧臣活跃于北宋政治舞台,在宋太宗、宋真宗两朝表现最为突出。赵光义任开封府尹15年,期间韬光养晦,培植亲信力量,日后得到重用的官员达40余人。宋真宗的潜邸旧臣,除了他担任亲王、开封府尹、太子时期的亲随(20余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宋太宗亲自物色、选派,自太宗朝沿袭下来的(如李沆、毕士安等)。

宋初,科举制逐步趋于完善,国家通过科举选拔了不少人才,形成文管系统的骨干。但科举取士以文臣为主,跨马征战还是要靠久经沙场的武将。赵光义对赵匡胤时期的将领并不信任,很少赋予他们重任。作为军队指挥中枢的枢密院基本上重用藩邸旧臣,如石熙载、柴禹锡、弭德超、王显、赵镕、周莹等人。到了宋真宗时期,开国之初的禁军宿将皆已老迈,不仅枢密院,连统兵作战的禁军高官也清一色换上了藩邸旧将,如傅潜、王继英、王超、葛霸、张耆、王继忠、王能、戴兴、桑赞、陈兴、许均等人。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胆小怯战,贪功诿过,一个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凭借与皇帝的特殊关系,短时间内纷纷平步青云,窃据高位。而那些披肝沥血征战沙场的将领,如荆嗣、杨延昭、折惟昌等名将只能屈居人下,壮志难酬。人常道大宋天子“与士人共天下”,不如说是“与家奴共天下”。《宋史》第二百六十八卷,记载了宋真宗时期长期担任枢密使的藩邸旧将王继英的传记,读来颇有感受。

王继英是开封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寄育在外祖父家。大概是因为家里太穷了,王继英“少从赵普给笔札”,少年时便跟随赵普,做铺纸研墨、收拾书房一类的杂事(我想他是被卖到赵普家做奴仆的)。王继英生于公元946年,按时间推算,他到赵家应在陈桥兵变前后,赵普还没有闻达。乾德二年(964年)赵普升任宰相,至开宝六年(973年)因雷德骧、雷友邻父子弹劾而罢相,被宋太祖贬出京城,期间王继英一直追随赵普。此时他已27岁,算是赵普的亲信随从了。

根据历史记载,赵普为相期间竭力打压开封府尹赵光义的晋邸势力,与赵光义矛盾很深。不少人认为赵普被弹劾罢相,是出于赵光义的暗中指使。赵光义即位以后,对赵普曾起过杀心(赵光义对赵普说:眹几欲杀卿),接连而来的迫害很可能会接踵而至。可以想象,此时赵普自身难保,新朋故旧包括身边的仆从们纷纷作鸟兽散。惟有王继英还是像以前那样恭敬地侍奉他(继英趋事逾谨),这一点很是难能可贵。

论才智,赵普不愧为大宋第一宰相。因为担心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赵光义即位以后,赵普马上上书要求回京,被任命为无职无权的太子少保,比外放时的职务还要低。赵普针对赵光义面临的政治难题,首先制造出“金匮之盟”的遗训,解决了赵光义继位合法性问题,并因而被任命为宰相,封梁国公。紧接着,又迅速处理了赵廷美谋反案,帮助赵光义除去心腹之患,一时间炙手可热。也就是在赵普二次入相的同时,作为仆从的王继英“隶名中书五房、院”,由仆人身份转变为拿国家俸禄的“吏员”。此时,他的年龄大约为35岁。

赵普是个比较念旧情的人,大约在他三度入相(端拱元年,即988年)之时,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便思量着要给王继英找个出路。以赵普的政治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荫补王继英为官,给他谋个好的差事。但是王继英除了处事谨慎、老实巴交之外,实在是一无所长。弄不好不仅害了他,还会给自己带来风险(那时举荐官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恰巧,襄王赵元侃府中缺人,赵普便推荐他到襄王府中,担任负责接待来宾的职事 (导吏兼内知客事)。宋太宗曾召见王继英言道:“你以前尽心侍奉赵普,我全都知道。如今侍奉亲王,更应该尽心竭力。”可见赵普在宋太宗那里是特别关照过王继英的。

有句老话叫“好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襄王赵元侃有九个兄弟,他排行第三。长兄赵元佐天资聪明,善骑射,而且长得很像赵光义,原是皇储的不二人选。但是赵元佐对父亲谋害叔叔赵廷美极为不满,忧愤过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争夺。二哥名叫赵元僖,《宋史》评价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观其所为,有言过其实之嫌)。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赵元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进封许王,成为准皇储。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赵元僖上早朝时突发急症,回府不久就不治身亡,年仅27岁。这样,原本不被看好的赵元侃便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被宋太宗任命为开封府尹,封寿王。至道三年(997年)初,赵元侃被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宋太宗病死,赵元侃继位为帝,改名赵恒,是为宋真宗。在襄王府打杂的王继英(时年51岁),一下子成了宋真宗的“藩邸旧臣”。

宋真宗从意外成为准皇储到即位登基,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他不像赵光义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储备人才,培植嫡系,“藩邸旧臣”算是他唯一的嫡系部队。早在宋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王继英就被任命为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这两个职务都是负责仪卫、赞引等杂事的小官,品阶很低(七品)。宋真宗即位后,王继英马上被提拔为引进使(从五品)。转年,遥领恩州刺史兼掌阁门使。不久,又迁左神武大将军(正五品)、掌客省使。到了咸平二年,王继英的职务已经是正三品的枢密都承旨了。短短两年时间,王继英寸功未立,职务却连升八级,转型为军方最高层将领,正应了那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的古话。

咸平五年,王继英和太宗朝旧将周莹同为宣徽使(正二品)、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级),共同执掌枢密院。时军事重镇高阳关都部署阙,周莹因为练达军事,拜为永清军节度使、高阳关都部署(相当于河北战区总司令)。王继英因为无能,遂成为唯一的同知枢密院事(继英遂冠枢宥),地位反倒高过了周莹。据《宋史.王继英传》记载,王继英“小心慎靖,以勤敏称,上倚赖之”,深得真宗的宠幸。到了景德初年,贤相李沆病故,宋真宗改组政府,拜毕世安、寇准为宰相,任命王继英为枢密使(从一品)。这样,毕世安、寇准、王继英遂成为景德初年澶渊之战前后,大宋朝中央政府的“三驾马车”。

从咸平二年任职枢密都承旨以来,王继英一直在枢密院任要职。宋代枢密院是负责国家军政要务的政府机构,枢密使虽位居宰相之下,但品级相同,与宰相并驾齐驱、分庭抗礼。那么,文不成武不就的王继英身居军界要职,究竟成就了哪些丰功伟业呢?《宋史.王继英传》记载了几件事:咸平三年契丹入寇,王继英密请车驾北巡(不知为何要密请?),宋真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派他视察前线,慰劳将士(此时敌军已主动退却);大将傅潜畏敌怯战,丧师辱国,王继英奉皇帝命将其从军中召回,交有关部门处置;景德元年,王继英跟随宋真宗从幸澶州,参与了议和事宜(指推荐曹利用任议和代表,实则是曹利用自请出使)。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真宗每次得到边塞奏报,必定令人先送至都堂(宰相公署)。他对宰相毕世安、寇准说:“军队的事务虽然归枢密院统管,但是宰相执掌文武大权,号令都要从这里发出……不要因为事关枢密院而放不开手脚。”他似乎忘记了宋太祖设立枢密院的目的就是要剥夺宰相的兵权,反而将兵权完全交给了宰相寇准。澶渊之战,作为文官的寇准指挥若定,前线将士浴血作战、奋勇杀敌,就连首倡南逃的文臣王钦若都坐镇大名,殊死抵抗。唯有军队最高指挥官王继英却不见踪影。即便如此,澶渊盟约的第二年,王继英便“加特进、检校太傅”,莫名其妙地又升了一级!

宋真宗如此看重王继英,难道他真如《宋史》记载那样,是个小心谨慎的谦谦君子吗?《宋史.雷有终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继英时掌枢密,颇忌有终进用,屡言其在蜀及守边,厚费以收士卒心。说王继英执掌枢密院期间,顾忌时任宣徽北院使的名将雷有终得到重用(宣徽使属武职,一般升任枢密使),屡次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称其在军队花钱邀买人心。若是在太祖、太宗朝,雷有终很可能会因此而送命。宋真宗倒也不算糊涂,没有听信谗言处置雷有终。而王继英的小人嘴脸则由此暴露无遗。

大中祥符三年,王继英在任内过世,享年六十一岁。宋真宗很是悲伤,亲自过府吊唁、恸哭,赐白金五千两,追赠其为太尉、侍中,这是大宋朝给过世武将的至高荣誉。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是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继英、王显七个人的合传。史书评价道,这七个人都是因为给事藩邸,靠攀附皇帝获得高官显位的人。他们各有所长,毛病也不少,惟有王继英“以勤谨被信任,耆德冠枢宥,而善终如始”,几乎是个完人。评语引用《易经》的话:君子有终,吉。称赞他是功勋卓著而又谦逊的君子。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标签: 宋朝 北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宋朝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是什么 宋朝大臣上朝手上拿的东西是什么
    宋朝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是什么 宋朝大臣上朝手上
    1、宋朝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是笏(hù),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使用的工具。在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都要双手执笏以记录君王的命令或者旨意,而且还可以把自己要上奏的事情记在笏板上,以免忘记了。2、《礼记》中记载:“笏长二尺
  • 秦桧是怎么死 大宋朝秦桧怎么死的
    秦桧是怎么死 大宋朝秦桧怎么死的
    1、秦桧最终是病死的,一共活了六十五岁,在古代六十五岁高龄已经算是长寿了。2、相比于岳飞被满门抄斩的凄惨结局,秦桧如此善终让后世人对其充满了恨意。在秦桧死后,岳飞案被洗刷冤屈,作为罪魁祸首的秦桧,被人们塑成了雕像,跪在岳飞墓前,此后千古皆在
  • 为什么周朝分东周和西周,而宋朝分南宋和北宋?
    东西周、南北宋的分法,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研究而划分的,主要根据两个阶段都城的相对位置划分的。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北宋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0-14
  • 宋朝距今多少年
    自宋朝开国至今(2022年),已经有1062年了。自宋朝亡国至今(2022年),已经有743年了。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自960年建国到1279年亡国,共历十八帝,享国319年。宋朝又称为“赵宋”,开国皇帝为赵匡胤。
    10-14
  • 我国早在宋朝就有爆米花了猜猜古人曾经用它来做什么 古人用爆米花做什么
    我国早在宋朝就有爆米花了猜猜古人曾经用它来做
    1、古人用来占卜。龙头节与爆米花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法伏羲。2、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初二这
  • 根据什么不同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宋朝为什么分为北宋和南宋
    根据什么不同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宋朝为什么分
    1、根据时间不同,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南宋(1127-1279年),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
  • 儒家思想影响宋朝 宋朝的儒家思想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影响宋朝 宋朝的儒家思想影响有哪些
    1、宋代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期儒家思想治国的最后阶段,是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巩固政权的高潮时期,宋代的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结合了法家的变法思想,并适用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2、宋代儒家思想提倡高尚道德品质的建立,为国家的巩固与统一输
  • 宋朝之后是哪个朝代 宋朝之后朝代介绍
    宋朝之后是哪个朝代 宋朝之后朝代介绍
    1、宋代之后是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2、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
  •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书法绘画的成就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书法绘画著名作品简介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书法绘画的成就 唐朝宋朝元朝
    1、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 宋朝后面是哪个朝代 宋朝后面朝代是啥
    宋朝后面是哪个朝代 宋朝后面朝代是啥
    1、宋朝灭亡之后是元朝。2、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全面占领汉族地区,一统中国并结束南宋与金朝南北政权对峙之局面。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