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任用22位宰相的启示 盛世仍要加强制约

   2020-09-2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太宗君临天下23年,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由乱而治,四夷宾服,天下归心,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究其原因,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安天下者,惟在得用贤才。”从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可见其高超的用人艺术之一斑。唐太

唐太宗君临天下23年,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由乱而治,四夷宾服,天下归心,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究其原因,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安天下者,惟在得用贤才。”从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可见其高超的用人艺术之一斑。

唐太宗弱冠举兵,继位前因为军功被封为秦王。秦王府属是他南征北伐的心腹功臣。他登上君位后,并没有把这批旧僚大量地引入政府中枢机构。

王圭、魏征等人是他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忠实官属,曾帮助太子设计谋夺他的兵权。太子死后,唐太宗不但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而且还加以重用,提拔为宰相。他的这种做法,秦王府旧僚们是很有意见的,认为他忘记了功臣,忘记了亲信。房玄龄向他申说了秦王府旧僚的怨愤情绪,唐太宗明确地回答:“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

贞观7年,唐太宗册封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是国舅,他担心自己是皇亲国戚,会给唐太宗带来用人唯亲的坏名声,因而坚决推辞。唐太宗向他解释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行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征是也。”

以上两例可见,他的用人标准是:不分亲疏,唯才是举。他统治时期,亲手选拔了22位宰相。这些宰相,以居相位前与他的关系来看,有亲有疏,有友有敌。从人员的派别来源看,由秦王府旧僚中选拔的宰相,只有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长孙无忌等四人而已。其他18人,或是东宫官属、或是各割据集团的降官降将、或是从下级佐吏中擢用的干才、甚至还有从民间发现的俊杰。从人员的籍贯来看,有11位是中原各地人,有6位是关中各地人,有5位是江南各地人。由此可见,唐太宗在用人上还突破了地域界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搞五湖四海了。不仅如此,他还采取士族寒门、兼容并包的办法,大胆提拔出身寒门的人当宰相,打破了士族和贵族垄断政府中枢大权的局面。在他提拔的宰相中,有半数是出身寒门的,如张亮、马周等。

唐太宗用人体现着三大特点:一是不论亲疏,二是不论地域,三是不论门第。唐太宗任用22位宰相的故事,给我们在用人上的启示起码有三点:一、用人应以富国强民为出发点,不能凭个人好恶随意选才用人。二、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不要考虑关系亲疏,更不能任人唯亲。三、用人应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不能目光短浅、闭目塞听。

 
标签: 唐朝 李世民 宰相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