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汉灵帝刘宏:女人如衣服 太监却如父母

   2020-12-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汉灵帝刘宏时期是整个东汉,宦官过的最舒坦的一段时间,他们在除掉太后和国丈之后,皇帝见着他们都需要敬礼,汉灵帝甚至称呼十常侍之一的张让为父、赵忠为母。然而正因为太监的这种专政,加剧了本就脆弱的矛盾,东汉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正因为这次

汉灵帝刘宏时期是整个东汉,宦官过的最舒坦的一段时间,他们在除掉太后和国丈之后,皇帝见着他们都需要敬礼,汉灵帝甚至称呼十常侍之一的张让为父、赵忠为母。然而正因为太监的这种专政,加剧了本就脆弱的矛盾,东汉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正因为这次起义,彻底断送了近两百年的东汉江山。

刘宏怎么当上的皇帝

公元157年,东汉最后一个像样的皇帝汉灵帝刘宏出生在河北深州,他的父亲是河间王刘苌(读 chang),刘苌和汉桓帝刘志的爷爷都是汉章帝的第六个儿子刘开,汉桓帝刘志继位后,刘苌成为新的河间王,可惜生下刘宏不久,刘苌就去世了。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天,刘志的第三个老婆窦妙开始垂帘听政。汉桓帝虽然死了,但是他除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留下,东汉历史已经看了大半,我们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太后只要再选一个王子继承皇位就行,而太后选择皇位继承人,肯定不会选成年人,至少从娃娃抓起。

汉桓帝的父亲叫刘冀,当年就是河间王,后来过继给汉和帝的大儿子刘胜(汉和帝就俩儿子。小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帝汉殇帝刘隆,满月称帝,一周岁没到就死了),然后刘冀成为了平原王,而刘宏的父亲刘苌就成了河间王,所以汉桓帝和汉灵帝属于同一个家族,汉桓帝死的时候,刘宏才10岁。

血缘关系那么近,年龄也合适,父亲又去世了,各种条件都符合,于是太后窦妙就和她的老爹窦武商议决定,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刘宏正式成为东汉第十二个皇帝,汉灵帝。

汉灵帝时期发生的政变

窦妙虽然成为了垂帘听政的太后,但是皇宫中最大的势力不是窦妙和窦武的外戚集团,而是以清一色太监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对于这群生理有残疾的老男人,所有读书人都看不顺眼,关键是这帮人还掌握了国家最多的权利。

因为这群宦官每次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变,比如汉顺帝刘保的皇位就是依靠几个太监拼命夺过来的,而汉桓帝刘志也是依靠太监,才能杀死跋扈将军梁冀,亲政的。所以虽然在老百姓中间,太监的名声不是很好,皇帝却都非常信任这群说话尖声细气的男人。

太监上台后,问题出现了,这帮人虽然也可以收养义子,但是对于身体被咔嚓一下的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钱,对于这种金光闪闪的东西,太监们完全没有抵抗力,于是卖官还有贪污,盛行,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汉桓帝时期,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游行事件,就是专门针对宦官的,参加的都是太学生(太学,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北大清华),还有一批中下级当官的,他们更靠近百姓,认为太监是造成这一切,最大的毒瘤,所以一致要求皇帝降低对太监们的高规格待遇。

但是,汉桓帝不这么认为,这帮宦官虽然平时要求多了点,可能是还贪了点,但是正因为这群宦官,汉桓帝才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才能放心的去想玩什么,玩什么,对于汉桓帝来说,整个皇宫,最亲近的人,就是这帮从小就服侍自己的太监。

所以对于这些太学生的游行示威,汉桓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参加游行的这批人不仅被押入大牢,白白挨了一顿板子,还被要求永世不得录用。就这样第一次反对宦官的行动失败了,事后开总结大会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光游行,太文艺了,皇帝已经被太监们控制,所以求皇帝这条路行不通。

文的不行,来武的,汉灵帝时期,更大规模的一场针对太监当权的政变行动,开始了。

当然,对于铲除宦官势力,最热心的,是和宦官一样,希望掌握更多权力的,外戚集团。池子里,就这么多水,给太监的多了,留给外戚的当然就少了。窦妙上台后,作为她的老爸,窦武获得了最大的权力提升,升职加薪是肯定的了,可是在办事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太监的身影,这哪受得了,于是窦武就去找参加第一次游行的那些太学生和官吏,准备推翻宦官的统治。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办法就是直接收集宦官们贪污的证据,然后一锅端了这批死太监(现在想想,还是太文艺了)。

窦武是个读书人,三国演义里有篇写汉献帝委托曹国舅,发动政变,想杀死曹操,让汉献帝亲政的,于是曹国舅四处找人,找到人怎么办呢,拿出一份文件,在上面签字,就是谁、谁、谁愿意参加刺杀曹操的行动,如果泄露,天诛地灭,云云。

一堆废话,为什么还要签呢,既然要一起干大事,首先需要确保的就是一条心,谁要是告密或者临时说,不干了,有了这份文件,要死大家一起死,这~真TM的人才啊。

窦武他们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收集证据,然后依靠尚书令和太傅,直接把犯事的太监都抓起来,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事后再和汉灵帝一说,木已成舟,这事就成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对付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参与的人要少,要在对方还没察觉到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直接把敌人给办了,等到敌人的同伙反应过来,大势已去,谁也挽回不了了。

但是窦武们的行动太慢了,又要歃血为盟、又要商量具体步骤,还要收集证据,等事情都商量的差不多了,还要将结果汇报给窦武,这时候,出叉子了,文件中途被一个太监得到了,这个太监叫朱瑀(读 yu),当时的官职是长乐五官史。

宦官不愧是东汉最神秘的部门,讲究效率,连夜,所有的太监,歃血为盟,第二天他们就率先发动政变,直接把几个领头的,比如大将军窦武、尚书令尹勋、太傅陈蕃都抓了起来,最后灭族,没杀掉的,都流放到交州(现在的越南),太后窦妙也被废了,打入冷宫。这事发生在汉灵帝继位的第一个年头,公元168年的9月。

十常侍都有谁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一群人,这里有个误区,其实十常侍有十二个太监,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太监,他们的职位都是中常侍。

说到中常侍这个官,非常有意思,这是西汉才出现的官位,刚开始叫常侍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就是常侍郎,东方朔大家都知道,给汉武帝取乐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常侍只针对太监,而且职权也越来越大,比较著名的大太监,郑众、蔡伦曾经都担任过中常侍。

到了汉安帝、邓太后时期,中常侍已经是一个可以权倾朝野的顶级官位,是每个太监们的终极梦想,中常侍的数量,也在太监们屡次立功之后,人数不断增加,汉明帝时期只有四个人,到了汉灵帝,就已经有十二个了。

宦官是一个群体,就算官职再大,实力再牛,也需要老大,在十二个中常侍里,公认的老大哥只有两个,分别是张让和赵忠,这两人牛到什么程度呢,皇帝都自称为是他俩的孩子,汉灵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其实,这帮人身世都很可怜(废话,谁没事给自己来一刀哇),太监们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文化上,无法为自己申辩,公元168年的那次取代太监们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民间、甚至在历史书上,一直都认为国家搞个这个样子,都是太监们害的,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是谁写的?民间的那些神话小说都是谁写的?当然是读书人啊,那么,读书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谁给的呢,这里有个故事,汉灵帝很爱玩,曾经非常迷恋驾驶驴车,然后整个社会的风向认为,能驾驶驴车,是一种非常体面和高档次的享受,吸引了所有人争相模仿。

当然,太监们本身也不争气,一旦有了权势之后,就希望有更多的钱,别的不会,欺负欺负老百姓还是有这个本事的,这样太监的名声就更臭了,到了清朝,甚至明文规定,太监不能参与朝政,这是祖训!

张角的黄巾起义

在太监、官吏、朝廷的三重压迫下,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刚收上来的粮食,都交给大老爷,还嫌少,饭都吃不上,还欠朝廷一屁股债。其实,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高尚情怀,谁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行,但是现在饭都吃不上了,他们就不愿意了。

老百姓不愿意的结果就是抢劫官府粮仓,饿啊,但是跟官府对抗,那就是造反,好不容易吃了几顿饱饭,朝廷的军队就来了,平乱么。一群老百姓哪是正规军队的对手,没办法,家是回不去了,那就真造反了,刚开始只是一个村一个村,但是时间久了,终于爆发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关于黄巾起义的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名人会专门在《张角》这一章里写,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黄巾起义的导火线是因为天灾,连日干旱,老百姓的庄稼没收成,朝廷不仅没有赈灾,该交的赋税一分钱也不能少,这是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啊,路边到处是饿死的百姓,这个时候,巨鹿人张角号称天公将军,揭竿而起。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黄巾起义,主要是因为张角的军队喜欢头扎黄巾,打仗的时候,完全不怕死。因为吃不饱饭的人太多了,大家对当官的一肚子的怨气,而张角提出的口号,就是消灭所有官吏,所以一下子黄巾军发展成了几十万军队。

这是东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正因为他的爆发,每个地方太守都可以合法的组织军队,成为军阀,手里有兵了,就开始有想法了,对中央政府、对皇帝,也没那么听话了,最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三国演义中我们的主角,刘关张,仨兄弟,不就是在黄巾起义中,打出名气,最后依靠三英战吕布,一举成名的么。

汉灵帝是怎么死的

公元189年5月13日,汉灵帝刘宏在不断的起义风波中死了,刘宏留给下一代皇帝的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刘宏的大儿子刘辩成为东汉少帝。对于汉灵帝,历史上说最多的是关于他的贪玩和好色,其实汉灵帝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擅长辞赋。

 
标签: 太监 刘宏 汉灵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太监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 什么时候开始有太监的
    太监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 什么时候开始有太监
    1、太监是从先秦时期开始有的,太监,原指古代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通常是被有意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2、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
  • 太监是哪个朝代产生的?
    太监是先秦时期朝代才有的。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06-24
  • 太监从哪个朝代出现的 太监起源的朝代
    太监从哪个朝代出现的 太监起源的朝代
    1、太监是从先秦时期开始有的,太监,原指古代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通常是被有意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2、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 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1、赵无极是麒麟教教主,他擅长使用邪术,拥有一身无敌的邪门功夫和邪术,办事手段干净利落,为了接近皇帝企图威胁皇帝交出江山,故意接近王爷僧格林参,助其消灭朝廷叛逆,让其带回皇宫接近皇帝,意图找到机会杀死皇帝,最惧怕降龙十八掌,最终死于苏灿的降
  • 明朝有太监吗 明朝有没有太监
    明朝有太监吗 明朝有没有太监
    1、明朝有太监。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2、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塬名马叁保,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10岁时,马叁保
  • 明朝太监为什么权利大 明朝太监权利大的原因
    明朝太监为什么权利大 明朝太监权利大的原因
    1、明朝的太监权力为何那么大归根到底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设立内阁和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用来监视文武百官。而在其他朝代,丞相能够把控权力,也就没有太监什么事啦。2、明朝根据历朝历代得出的教训是所有篡权的都是文官和武官。因此,明朝把君
  •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叫什么名字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的名字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叫什么名字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
    1、竖刁。2、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1、历史上的第一个太监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一个仆人竖刁,竖刁本来不是太监,只不过当时为了拍齐桓公的马屁,就自己自宫,以表示对于齐桓公的忠心。2、竖刁本来只是一介平民,但是他为了得到齐国大王重用,就专门把自己阉割,跑去献媚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也
  • 古代太监和宫女同居的悲惨代价 竟要剥皮
    《甄嬛传》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看,一部经典的古装剧,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宫女与太监搭配过日子,叫做“对食”,有点搭伙吃饭的味道,这玩意在汉朝就有了。“对食恋”很实在,往往发展到“对食婚”,从恋爱走向神圣的婚姻殿堂,他们的婚姻也有浪漫气息。紫
    12-31
  • 史上最牛的太监 玩宫女睡贵妃杀皇帝
    要说大唐,有谁能做皇帝却偏偏不想做皇帝的,恐怕就要数唐敬宗李湛了。但李湛的梦想是“皇帝非我愿,但愿玩一生”,他贪玩,打马球、搏击、才是他的强项,治理国家他压根不懂。唐朝中后期,宦官的势力过于膨胀,甚至操纵着皇帝的生死。唐敬宗李湛时期,有人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