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上的大将乐毅:燕赵不世功勋的千古名将

   2020-03-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今日楚强,明日赵弱,其翻覆之势,可谓波谲云诡。王侯将相既然无种,何妨都去试试。于是,谋士谋臣接踵而至,名相名将层出不穷。乐毅本系中山人,不幸国小民寡,被赵所灭,后又去赵适魏,在代魏使燕的过程中,被燕昭王奉为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今日楚强,明日赵弱,其翻覆之势,可谓波谲云诡。王侯将相既然无种,何妨都去试试。于是,谋士谋臣接踵而至,名相名将层出不穷。乐毅本系中山人,不幸国小民寡,被赵所灭,后又去赵适魏,在代魏使燕的过程中,被燕昭王奉为上宾,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尽忠者可言“忠臣不事二主”,跳槽者则云“良禽择木而栖”。乐毅早年的频繁跳槽,正是后者。事实上,作为中山人的乐毅,在亡国后已无了家国之念,所以无论是齐,或燕,或楚,或秦,于他而言,不过浮云。重要的是有一个平台,让他发挥。

拜将伐齐成就功名

燕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地处燕国以南的齐国很强大,先趁燕国内乱打败了燕,又败楚于重丘,败魏、赵于观津,助赵灭中山、破宋,将领地拓宽了千余里。燕虽偏小,燕昭王的仇怨却不可遏止。燕赵多壮士,但燕人似乎特别记仇。昭王如此,后来的太子丹亦如此。于是乎,乐毅献上了“举天下而伐之”的方略,即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组成“五国联军”,共同伐齐。战争的兴起往往与个体的私怨极为相似。这就好像几个经常受欺负的孩子联合起来,将那个欺负他们的人教训一番。而正是此次征伐,奠定了乐毅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兵马,赵惠王也以相印相授,于是,乐大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齐国。自春秋以来,齐国占据着山东的富庶,一直是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出现。无论是“五霸”,还是“七雄”,以齐之强,进可问鼎中原,退可雄据一方,可谓得天独厚。而这场战争,却将齐国打得毫无脾气。

在乐毅的率领下,五国联军先是败齐于济水之西,随后长驱直入,攻陷齐都临淄,半年之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使燕国声望一时无二。这是乐毅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若无此役,乐毅可能终其一生,为一上卿,于朝堂上清谈而已。甚至有人认为,乐毅志不在灭齐,而在于匡扶天下,一统中原。三国时夏侯玄在《乐毅论》中就评论说:“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乐毅之所以为乐毅,不独以其武功而名,在文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在拔下七十余座城池后,齐国只剩下聊城、莒城、即墨负隅顽抗。此时乐毅改变策略,不再一味强攻,而是一方面守而不攻,消磨意志;一方面施仁政以安百姓。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一旦心服,则齐国不攻自破。

审时度势全身而退

在乐毅伐齐的第五年里,燕昭王死,其子燕惠王即位。此时仍坚持抵抗的齐国城市就只有莒城和即墨了。中国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极为微妙。臣子功大,则忧其功高盖主;臣子无功,又厌其诸事无能,遇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能臣干吏都有修齐治平的愿望,可惜君王之心莫测,君王之术也不能一以贯之。中庸一道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与此有莫大干系。在燕惠王执政后不久,乐毅就被齐人使离间计夺去兵权,此后燕齐交战,燕军被驱逐出境,齐国还于旧都,伐齐大计,至此功亏一篑。乐毅毕竟是聪明人,知道燕惠王容他不下,遂辞燕去赵,受到赵国的礼遇。在乐毅的跳槽生涯中,这是他最后一次的辗转。不过他的辉煌也随着这最后的一跳而归于沉寂,自此之后,除了一篇《报燕惠王书》外,无论文治武功,他再无建树。然而,由于善于审时度势,他却藉此颐养天年,在赵国得以善终。

历史上不乏乐毅这样的帅才,但能像他一样奔走于诸侯之间,立下旷世奇功,而后又能得以善终的人却屈指可数。春秋战国时代,是群雄并起的时代,在名相大臣纷纷如过江之鲫的几百年里,奇才狂狷之士绵绵不绝,而独独“管乐”以文、以武成了这个时代的代表,却并非偶然。乐毅自负雄才,胸中有万马奔腾,故能在纷纷烟云中看清事情真相,可见,有才华之人也需保持清醒;遇胜不骄,遇厄不怨,当断则断,自求保全,要想在逆境中全身而退,亦需要一份果敢和魄力。乐毅在《报燕惠王书》里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言即此。历史上怀有此心的人很多,但做到此事的人很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连诸葛武侯亦以乐毅自况了。

 
标签: 战国 乐毅 名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春秋与战国怎么划分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春秋与战国怎么划分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1、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三
  • 战国时期是哪个朝代 战国时期到底是啥朝代
    战国时期是哪个朝代 战国时期到底是啥朝代
    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
  • 屈原的一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一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一生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
  • 战国时期的商於郡在今哪里?
    商於为古代地名,辖区主要为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秦国故土本为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商於被秦国占领而成为秦地,该地后来还成为了商鞅的封邑。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
    04-23
  • 哪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哪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1、“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2、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
  • 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有哪些
    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资
    1、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
  • 秦国时期有哪几个国 战国时期有哪七大国
    秦国时期有哪几个国 战国时期有哪七大国
    1、秦国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2、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3、楚国: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
  • 春秋战国楚国皇帝列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君一览表
    春秋战国楚国皇帝列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
    1、熊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2、熊艾,熊绎之子,西周时期楚国君主。3、熊黵,熊艾之子,西周时期楚国的第三任君王。4、熊胜,熊黵之子,楚国的第四任君王。5、熊杨,楚国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间,主要活动范围,仍限于荆山及古沮、漳河上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本质区别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本质区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
  •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 古代女子最早使用什么画眉的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 古代女子最早使用什么画
    1、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古代汉族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