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复刻 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

   2020-12-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作出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洛阳的决定后,他的军事参谋柴孝和向他提出了一个放弃洛阳、西袭长安的作战建议。

历史就像一台复印机,总是钟情于重复运动。这个建议四年前作为杨玄感军事参谋的李密也同样给他的上司提起过。

还是复印四年前的情节。那一次,杨玄感把李参谋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这一次,李密同样让柴参谋的建议自左耳进,从右耳出。

柴孝和建议李密派翟让和裴仁基分别守卫洛口仓和回洛仓两大粮食基地,然后自己亲率全部瓦岗精锐,倍道兼行,直取隋朝政治心脏长安。再然后据守西京,东平河、洛,传檄天下。

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确实是一条上好的计谋,比攻打洛阳明智得多。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时的李密思维已经有些短路了,他两只喷火的眼睛始终直勾勾地盯着对手的老帅,早已忘了老帅旁边那些护卫的车马炮象了。他以两点理由否定了柴孝和的建议。

第一条理由是自己的部下都是山东人,如果不打下洛阳,他们肯定不愿意西行入关。第二条理由是说投靠瓦岗的将领多半是强盗出身,组织纪律性太差,互不服气,如果自己离开,这些人一定会“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

其实,这两条理由都不能成立。军令如山倒,作战部队向来是领导指哪打哪,不存在是山东人就不去山西打仗这一说,真要这样的话,那世界上就无仗可打啦。以李密“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的严明军纪和其在瓦岗的威信,不可能出现他想打而部下不愿意跟的情况。

第二条理由才是问题的核心。把这条理由所透露出的潜台词通俗地解读出来就是:李密怕自己走了以后,部下“篡寨夺权”,造他的反,革他的命。

李密的担心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其时瓦岗军的组成人员很复杂,除了李密的蒲山公营,还有另外三种类型: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元老型、以裴仁基父子为主的官军投降型、以孟让和郝孝德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李密担心这三类人趁他离开后会将眼下的“联产承包制”改成“分田入户”的单干制,甩开自己,各个自立门户。

这种担心纯粹多余。翟让要想单干就不会主动让位、裴仁基的势力还不够单干的规模、至于孟让和郝孝德,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本来就是单干了很多年的山大王,形成不了规模才来投靠李密的。

此时的李密已经被权力绊住了脚步,在极具诱惑的权力面前,他畏首畏尾,开始躺在了“保守治疗”的处方上,这种心态和几个月后他担心失去最高权力而谋杀翟让的行为是一致的。

如果李密听从了柴孝和的建议,率领数十万大军直扑长安,极有可能会创立一个新的朝代。因为当时长安的精锐部队不少都随杨广去了南方,防守力量比洛阳薄弱。而且由于多次开仓放粮,瓦岗军在民间口碑很好,西进途中肯定会不断有民众加入。面对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长安城根本无法抵挡。最重要的一点是,那时候李渊还没有起兵,当兵强马壮的瓦岗军到达北方时,李渊就已经没有机会兴兵了,否则就会面临瓦岗军的打击。以李渊的明智,他极可能会选择加入瓦岗,接受李密的领导。果真如此,历史就翻了个跟头。

虽然这只是一千年以后的推测,但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轨迹之上的。

历史没有痕迹,但轨迹是可以推算的。

李密要对洛阳动手了。

第一步,他先命孟让带一支军队在洛阳外郊抢掠烧杀,把城外搞乱。那些城郊结合部的居民可倒了霉了,一夜之间就变成战争难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呼啦啦全跑进洛阳城内找保护伞去了。这正是李密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人赶进城内去消耗里面的粮食。

第二步,瓦岗军全线出击,封锁洛阳城一切进出通道,向城内发起猛烈攻击。

瓦岗军进逼洛阳后,越王杨侗立即派人向远在江都的杨广请求支援。杨广生怕洛阳丢失,立即从关内抽调集精兵驰援东都。

洛阳是块硬骨头,当年李密的老上级杨玄感就在这里磕掉了牙,丢掉了命。李密攻占洛阳之路虽然也并不平坦,但由于此时瓦岗寨兵多粮丰,士气如虹,所以,攻城拔县,势如破竹,洛阳守军被李密的瓦岗军打得没有声音、没了脾气。到后来,他们只能凭城固守,等待援军。

从北方调去的关内兵被打垮后,杨广又在河北、涿郡等地调兵急援洛阳,同时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五万江淮劲旅开赴东都。

王世充来了,两个冤家碰头了。此后,王李二人在在洛阳周围方圆百里的战场上鏖战血拼,声震中原。

 
标签: 李密 杨玄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翟让武功高强有勇有谋 却被李密杀害
    翟让是隋末年间瓦岗寨的创始者兼前期首领,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在反隋大军中独树一帜。而李密作为隋末年间的官员,居然背叛隋朝,投奔到反隋的部队瓦岗寨义军之中,作为一个谋略家,李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权势,最后不得已而杀掉了瓦岗寨前首领翟让,这是怎么
    12-25 李密
  • 李密曾坐拥半壁江山 为何还是败给了李唐?
    都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到了大业后期,天下已大乱,杨家也不复有当年的风光。下一个天子到底是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也仅是想法而已,谁也不敢那么大咧咧地当出头鸟。不过自从有人说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话后,许多人就把它付诸现实了。李密的野心
    12-15 李密
  • 历史上的李密是隋唐时期非常著名的战略家
    历史上李密是谁?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
  • 李密不甘长久居于人下他的的死是注定的
    李密是蜀汉时期的一个郎官,公元263年,蜀汉被司马昭的军队消灭。李密失去了国家,家中有一位年迈且多病的祖母,李密就尽心尽力地侍奉。后来晋武帝欣赏李密,认为李密孝心有嘉,正好符合晋武帝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治国理念。想要给李密一个官职,于是先认命他
    12-07 李密
  • 李密是谁?他出于何种原因为什么要反唐呢
    李密,字玄邃,出生于贵族,从小就生活在天子脚下的长安,自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喜欢结交朋友,礼贤下士,经常乐善好施,以救世济民为己任。李密世袭父亲的爵位,在皇宫里当一个小小的侍卫,又因为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史书,遂辞去官
    12-01 李密
  • 杨玄感和李密是什么关系 杨玄感为何兵变
    杨玄感 李密杨玄感,隋末时期司徒杨素的长子,为官正直清廉,因反对隋炀帝的统治,兵变失败后被杀。杨玄感兵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混战之一。李密,陕西西安人,父李宽,隋末时期瓦岗寨寨主,人称魏公,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那么杨玄感与李密又是什么关系
  • 隋末英雄王世充靠什么击败枭雄李密
    王世充是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公元617年,被李密战败,入据洛阳。炀帝被杀后,他与元文都、卢楚等拥越王杨侗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公元619年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公元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同年七
  • 李密曾有望统一天下 何事让其功败垂成
    隋末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山东、河北地区,随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也陆续爆发。经过几年的战斗,起义军逐渐形成三大集团: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淮南起义军。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并开仓分粮,得到人民的拥护,队
    11-24 李密
  • 李密杀死翟让:隋末瓦岗起义军的一次力量整合
    李密本是杨玄感的部下,杨玄感起兵造反失败后,李密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后来投奔了瓦岗军。因为李密善于谋略和用兵,得到了瓦岗军首领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说服翟让,率领七千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于李
  • 李密一颗不安分的心 从官二代到逃犯再到农民领
    杨玄感为父报仇,准备东山再起,在河南黎阳这个地方起义造反,依靠老百姓对杨广的怨气,强征农民入伙,最后组成了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进攻洛阳。然而洛阳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对付,城高墙厚不说,还有一位百战老将,樊子盖把守。老家伙对于守城很有一套,非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