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为何会背叛刘璋 压抑导致其重新选择刘备

   2020-04-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法正的脱颖而出,所展现的大才,是偶然中趣向的必然。他是扶风(今陕西扶风)人,建安元年因为灾荒,与乡邻一同来到益州。法正来到蜀地在刘璋麾下,仅是新都(今四川新都)一县令,后来成为代理军议校尉,官职卑微才干不彰,又同乡人议论他的品行,受到诽难颇

法正的脱颖而出,所展现的大才,是偶然中趣向的必然。他是扶风(今陕西扶风)人,建安元年因为灾荒,与乡邻一同来到益州。法正来到蜀地在刘璋麾下,仅是新都(今四川新都)一县令,后来成为代理军议校尉,官职卑微才干不彰,又同乡人议论他的品行,受到诽难颇为孤立,只有别驾(州刺史的佐官)张松与他要好;刘璋的懦弱与明断不周,又使他觉察到其人难有作为,这些综合因素,感到有一种站错队的叹息!也正是这种压抑心里,滋生着重新抉择的离心倾向,这就是当初法正的困惑。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军征讨荆州,刘璋看到曹操势大,曾派阴溥为使,向曹操致意,曹操擢升刘璋为振威将军。九月,曹军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刘备败走当阳(今湖北当阳东),此刻张松作为刘璋的使者,再次求见曹操,因其貌不扬,又曹操正踌躇满志,对他极为轻视。十二月,曹操赤壁战败,张松转而去见刘备,刘备极尽地主之谊,受到厚意接待,当问及益州时,张松作以详尽介绍,并画图示范。不似《三国演义》中,先画地图后献刘备。回来后,张松诋毁曹操的同时进言说,“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于交通。”刘璋信而不疑,张松再提议以法正为使,联络刘备,正是法正这次不情愿地出行,给他带来新的契机。

法正自荆州还,私下里与张松密议,刘备有雄才,意在待机拥戴。接着,曹操派钟繇觊觎汉中张鲁,刘璋担心之际,张松又向刘璋进言,请刘备讨伐张鲁,张鲁必败又何惧曹操!刘璋马上同意,第二次派法正为使,并带四千兵迎接刘备。法正第二次来到荆州,却建议刘备,“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凭的意思)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他的这番话,正好与“隆中对”暗合,刘备深以为然。随后与庞统率领大军,与法正一同向益州进发。当月,刘备、刘璋在涪县(今四川绵阳)相遇,盛况空前。自张松见到刘备,至二刘在涪县聚会,按《资治通鉴》记载,均发生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因于张松的败露,二刘反目,刘备与张鲁对峙的霞萌关(今属四川广元)撤军,转攻涪县(今四川绵阳),当时郑度进言刘璋,坚壁清野以拒刘备,法正预料刘璋不会采纳,事实果如所料。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大败刘璋守军张任、冷苞等,直至棉竹(今四川绵竹)。刘璋令李严、费观防守,而李严、费观却率军投降,刘备进围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庞统不幸中箭身亡,顿兵在雒县城下。刘备再调诸葛亮、张飞等,率荆州军朔江增援益州,张飞首战得胜,大军顺利攻占江州(今重庆)、江阳(今四川泸州)等地,占领益州东部。就在这个时候,法正以攻心战,致书劝降刘璋。《三国志·法正传》此书有全文刊载,大致内容可总结为五个要点,第一,雒县虽有万余兵力,但败军之将与疲惫之卒,与荆州军对比悬殊。若以固守,彼军兵精粮足,在土地日少,百姓困乏时,自己必先枯竭。第二,张飞等数万之众,已占据巴东全郡,犍为(今属四川乐山)、广汉(今四川广汉)两郡亦占其大半,三路并进,何以御敌?也许以为他们悬师远征,兵员、给养有限!事实上,现在荆州路途畅通,又有孙权弟与李异、甘宁等为后援,不容忽视。第三,以地域而论,荆州军已占有巴东、巴西全境,广汉、犍为亦有大半,益州之中,将军只有蜀郡,而蜀郡也只占三分之一,吏民疲惫,人心思乱,敌在远处,因战备百姓不堪重负;一旦临近,百姓又很快投降,广汉郡各县就是明显的例子。第四,鱼复(今重庆白帝城)、白水(今陕西白水),这两处水陆关隘已失,坚城已破,诸军失利,而荆州军数道并进,已深入腹心,现在坐守成都、雒县,存亡明显可见。第五,将军左右的谋士,已看清形势!各怀心事在寻找出路,那能思谋于大计,形势所迫,必不为将军尽力。书中最后也指明,“左将军从本以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相持一年之久的雒县被攻破,接着刘备兵临成都城下,诸葛亮等部也前来会合,又有马超的新加入,围城数十日,刘璋投降,益州也从此易位于刘备。

法正的这封劝降书,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它的效果,但在事实上,当时成都尚有精兵三万、财帛可支一年的条件下,刘璋不战而降,虽然有其他因素。但对待刘璋的处置,是以振威将军印信,尽还其财物,迁住公安(今湖北公安)的结果。看来,法正这封书信,也是其中作用之一,这种带有战略性的规划,是法正才能的体现。另有佐证是,刘备随后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的突兀而起,也说明了他有关键性的作用。

法正的另一建树是,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曹操进军汉中,十一月,张鲁终于抵挡不住曹操的威势,率众投降。此时蜀中一日数惊,司马懿向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征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刘烨也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但曹操一心想着称王大事,敷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十二月,留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匆匆自汉中撤退,这一机会正好为刘备稳定益州,创造了条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法正向刘备建议,曹操降张鲁,平定汉中,不因势图巴、蜀,而夏侯渊、张郃的才略,他们不适合为国家的将帅,今乘机进攻,稳操胜券,占据汉中,重农积粮以待时机,这样“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策为刘备所重视,并付之行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刘备以法正为谋士,率军至汉中阳平关,以山地扎营,与夏侯渊等对峙。建安二十四年(218年)正月,按《三国志·夏侯渊》等传记载,刘备夜烧曹营鹿角,夏侯渊命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刘备先攻张郃,而夏侯渊分兵救援时,法正抓住时机进言刘备,命黄忠居高临下,一战斩杀夏侯渊,曹军大败,随后占有汉中。后来,曹操在争夺汉中时,曾分析说,“吾故知玄德不办如此,必为人所教也。”可见法正在汉中战役,所显示的重要性。不但如此,法正还甘冒危险说服刘备,一次临阵箭如雨下,法正意在撤退,刘备不许又无法劝阻,这时法正冲在前面,刘备要他避箭,可他说“明公亲挡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好撤退。三年后,刘备兵败猇亭,诸葛亮曾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刘备对法正的信任,是有疆场制胜的谋略。

自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至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八年之中,法正先后辅佐刘备占有益州和汉中,不仅为刘备解除了在荆州两面夹击的困境,而且也为以后的蜀汉立国,奠定了基础。而刘备的势力,也由此发展到顶锋。正是这样,在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病故,刘备为之流涕累日。

法正的能力自不必说,但在个人品德上有瑕疵。他从刘璋阵营中脱离出来,是密谋在先,假公在后,使刘璋蒙在鼓里,仅管如他所说,“自从始初以至于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虽有苦衷,但他此时有悖于道义的叛离,是一种阴谋行为,冲淡了他的重彩形象。还有,法正掌权后,“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更是沸沸扬扬,最后,还得诸葛亮出面打圆场。法正别样仕途的选择,在三国谋臣中,独有一帜又引人深思。

 
标签: 三国 刘备 法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