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虎上将卫立煌的传奇人生 卫立煌简介

   2020-02-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蒋介石下野后,他逃

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蒋介石下野后,他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初却突然返回大陆……这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内战中,卫立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按兵不动,并利用其地位造成影响,既使东北高级将领们无所适从,也使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泡汤,在战争关键时期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卫立煌简介:卫立煌(1897~1960),国军名将,中华民国高级将领,爱国人士。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东乡卫杨村(今肥东县)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1]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

卫立煌与“立煌县”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卫杨村。青年时期投身行伍,在孙中山的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因机灵能干,由一名普通士兵而逐步提升为中级军官。北伐战争时期,他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务。1925年,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利用各种政治手段打击政敌,笼络人才。蒋极力宣扬自己“永丰”舰上保驾孙中山的功绩,把自己标榜为总理未竟事业的接班人。那时思想单纯的卫立煌,受到蒋介石的迷惑,遂投靠其麾下,追随蒋东征北伐,成为他手下一员能打硬仗的骁将。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也跟着走上反共的道路。

卫立煌

1930年卫立煌奉蒋介石之命在蚌埠组建第四十五师,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后,卫部因参与沪杭线警戒扩编为第十四军。卫立煌后来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力量,在对红军的围剿和对福建事变的镇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围剿”,卫立煌被派为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于中共当时被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所统治,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导,第四方面军指挥机关先是盲目轻敌,在敌人大举进攻后,又惊慌失措,指挥主力仓皇西撤。于是卫立煌率军趁虚而入,8月间占领了鄂豫皖边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为了嘉奖卫立煌的功劳,鼓励其他“剿共”部队的士气,蒋介石除奖给卫立煌以巨额金钱以外,还由国民党政府颁布明令,在大别山中地跨鄂豫皖三省之间“三不管”的险要城镇金家寨建立一个新的县治,用卫立煌的名字命名为“立煌县”。蒋以手下将领的名字命名为县名的只有两例,一个是所谓“经扶县”,即刘峙(字经扶)的字,另一个就是卫立煌。蒋介石此举,既鼓舞了士气,也明确地将卫立煌推到了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卫立煌部队占领金家寨后,到处搜捕苏区干部、赤卫队员和红军家属,镇压农会积极分子,保护封建地主,搞反攻倒算,一时造成苏区的白色恐怖。

1933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高举“反蒋抗日”的旗帜,和红军签订了停战协定。蒋介石十分恐慌,忙派卫立煌、张治中、蒋鼎文担任三路总指挥,分兵向福州进军。卫立煌行动迅速,很快抵达福建北部,对十九路军形成夹击之势。刚刚成立不到百日的“人民革命政府”由于内部不团结,许多事情还没有商定,就宣告夭折了。卫立煌为了截断十九路军经泉州退人广东的道路,又迅速行军,隐蔽地绕到闽江以南进行阻击。卫立煌在这一内战中又替蒋介石出了大力,受蒋厚赏,他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目无领袖”

卫立煌虽因战功卓著而名列“五虎将”之一,但他一非蒋氏同乡,二非黄埔军校学生,蒋氏对他心存间隙,二人并非亲密无间。卫立煌对蒋用人唯亲,凡事以个人私利当先多有不满,而蒋对卫这匹动不动就发脾气,难以驯服的悍马也是一肚子气,二人时不时发生摩擦。早在北伐时二人就产生过矛盾。1925年蒋介石借廖仲恺一案逼走卫的上级许崇智,许的粤军被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卫立煌由旅长降为团长,心生不满,他对许崇智怀有感情,一有机会总想见许,但蒋阻止他俩往来。卫曾对手下亲信说:“如果有兵力在手,非把不讲信义的蒋介石搞垮不可。”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命卫立煌为第一纵队指挥官,虽处于最前线,但位居“小委员长”陈诚之下,他甚为恼火,一气之下,回了南京。别人问他原因,他言道: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自己的责任。卫也不想把事情闹大,称病住院。探视者络绎不绝,蒋虽有意追究卫的责任,后来也只有不了了之。镇压“福建事变”,卫立煌居功至伟,但事后蒋却把福建省主席一职给了陈仪,省主席一职被视为受蒋重用的标志,顾祝同与卫立煌资历相当,早在1930年顾就当上了江苏省主席,而卫却始终与此无缘,对于蒋始终不信任自己,不予重用,卫心中很沮丧。

1941年底,卫去重庆开会,除夕夜蒋介石设家宴款客,请柬送到卫的住处,卫已签名准备赴宴,但倔性子一发作,临时改变主意不去了,只打了个电话告知蒋的秘书,说他要去宋庆龄处赴宴。晚宴原定14人,因卫缺席而变成13人,蒋认为13数不吉利,临时拉了秘书凑数。事后,蒋介石在很多场合谈起此事,说卫立煌狂妄自大,目无领袖,不给他面子。卫知道后也不去道歉。

延安之行

卫立煌有爱国心,对日作战更是坚决。正是在艰苦的抗战中,卫立煌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而其中1938年4月延安之行,成了他思想转变的关键。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二战区前敌总指挥,令其率军开赴山西。蒋这样做目的有三:其一,在全国抗战大形势下,派善打硬仗的卫立煌到华北前线抗日,以捞取“领导”全国抗日的名声和地位;其二,卫立煌是反共出了名的,调他进山西,可以监视、钳制、甚至消灭驻山西的八路军,并可与西北胡宗南部队遥相呼应,包围封锁以至进攻陕甘宁边区。蒋认为,以卫立煌的反共历史,他不会同共产党妥协、合作,同时中共也不会信任卫立煌,因而不会有国民党军被中共统战之虑;其三,蒋还想在阎老西的地盘插上一只脚,以图逐步占有山西。这是蒋的主观意图,至于卫本人的思想状况如何,他并不摸底。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卫立煌对这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刮目相看。忻口战役,八路军一二九师火烧阳明堡飞机场,有力地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八路军的山地游击战,机动灵活,有效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更使卫佩服不已。战役前后,卫立煌在太原、临汾几次会见周恩来,相互开诚布公地交换了各自的观点。他受周恩来影响很深,这是他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周恩来去武汉后,朱德总司令负责和卫接触联系,朱德这位辛亥革命的老将、赫赫有名的总司令,以忠厚长者的风度和亲切、诚恳、谦虚、热情的态度与卫长谈,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引导他乐于和八路军接近,并使其改变对共产党看法的第二个人。作为来延安的“高级”客人,卫受到热情接待。卫对八路军以“战地服务团”的工作方式,对部队进行宣传鼓动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做法十分赞赏,决定学习八路军的经验,在自己的部队里成立这种政治工作的组织,以提高官兵的士气与战斗力。

后来,他向八路军要了一名战地记者赵荣声(地下党员)来做他的秘书,赵在他身边,起到了帮助卫政治上进步的作用。卫立煌参观延安抗大及其他地方,他看到抗大以至整个延安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平等、互助、团结的同志式的关系……看到所有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事物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新鲜、敬佩。他受到气氛感染,发表演讲,表示:“今后要继续和八路军亲密合作,向八路军学习,和八路军一道坚持华北抗战,绝不退过黄河。反对投降妥协,反对仓皇失措、退却逃跑,收复一切失地!”如果说卫立煌在来延安之前,经过周恩来、朱德的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思想已经有了接近共产党、八路军的萌芽,那么延安之行后,他的思想就更前进了一大步。

延安之行后,卫立煌有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表现:在西安,他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名义,批发给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11日后八路军的新番号)上百万发子弹和手榴弹等军用物资,给予共产党以有力支援;他学习研究延安出版的书籍,研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他大胆吸取延安抗大的学生到他的部队中来;消极应付和拒绝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内战命令。

“相机行事”

抗战期间,卫立煌率部转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赫赫战功。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称他为 “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但蒋介石对卫在抗战中的表现却不甚满意,对他在山西作战时与八路军的密切关系已有所察觉,所以抗战胜利后,借口让他考察欧美,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7年底,国民党军在东北屡遭惨败,蒋介石打电话给正在法国的卫立煌,令其回国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卫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通过苏联驻法大使馆打电报同中共中央商量,中央给了比较灵活的复电,让他“相机行事”。他还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电说:“为了尽快结束中国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蒋介石本希望借助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救东北败局,但他根本没有料到,卫立煌已经不是原来的卫立煌了。在抗战中他就曾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甚至曾秘密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考虑到抗战大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当时中央委婉地 转告卫,到哪里都能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产党。

卫立煌到东北后,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驻守原地,拒不出战,同时收揽人心,整修工事。他的貌 似积极备战,颇能掩入耳目。他常对周围人说:“共军擅长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中其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变化。”他的这种“静 待时机”的僵持状况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开始。

战役打响后,蒋介石让卫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不执行蒋的命令。同时强令手下要稳扎稳打,不要做无益的牺牲,对于廖耀湘装甲 兵团的燃料弹药供应,不准超过一星期,造成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全部被歼。战后国民党在总结辽沈战役失败原因时,认为“东北之失陷,基于锦州之失守,由于 沈阳援兵久而不至。沈援之不能速达,在于卫立煌之不能即时奉行命令”。卫立煌“贻误戎机达13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乱造**,否则,断未见有此种 不受节制之将领”。

内战中,卫立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按兵不动,并利用其地位造成影响,既使东北高级将领们无所适从,也使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泡汤,在战争关键时期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战犯”回归

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逃回南京,被蒋介石下令扣押,软禁起来。通过内战,卫对蒋彻底失去了信心。卫本来在蒋嫡系中并不得意,征战多年,却没有自己的地盘,自己军队又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到头来仍是光杆司令一个。同时,他也意识到心狠手辣的蒋恐在不久对他不利,准备逃往外国避难。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 宗仁、白崇禧逼下台以后,卫立煌趁机逃出南京,隐居香港,但国民党特务并没放过他。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卫立煌名列其中,他长叹一声,说:“我有救了!”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游说卫去台湾或者去国外,均遭到拒绝。卫郑重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回到新中国,等等再说吧。”卫立煌并没有因为自己名列战犯而对中共的统战政策失去信任,这是由于自抗战以来多次与共产党人接触,深知其统战政策的真诚与伟大。故而,仍于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日子里,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从香港向北京发出热情洋溢的贺电: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犹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卫立煌

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

从电文的措辞,可以看出卫立煌的诚挚心情。

1955年3月,卫立煌在中共的热情欢迎、周密安排下,终于回到大陆,并发布《告台湾袍泽朋友书》,用锋利的言辞,有力地揭露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卖国求荣、鱼肉百姓、排斥异己的种种罪恶,热切号召爱国的国民党将领起义回来,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标志着卫立煌的思想转变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

从1938年4月访问延安,到1955年3月毅然回归祖国,中间相隔17年时间。这17年间,卫立煌经过反复的实践与认识,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1960年1月17日零时40分,卫立煌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逝世前担任的职务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回到大陆后的5年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标签: 五虎上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五虎上将的妻子以及简介 关于三国五虎上将的妻子以及简介
    三国五虎上将的妻子以及简介 关于三国五虎上将
    1、三国五虎上将关羽之妻——胡氏(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2、三国五虎上将张飞之妻——夏侯氏,(《三国演义动画版》和《三国群英传》中名为夏侯涓)夏侯霸从妹。3、三国五虎上将赵云之妻——第一个老婆叫李鸿雁,因黄巾军屠村致死当时妻子已经怀孕,
  • 五虎上将是哪五个?
    五虎将指的是刘备手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员将领,不过在《三国志》中最开始是没有五虎将这个说法的,是后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以及对这段传奇历史的喜爱从而塑造出来的。
    02-23
  • 五虎上将个个武艺高强为何其后代如此平庸?
    《三国演义》中蜀汉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他们是“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能胜的了他们的人也没有几个,可谓是威风八面。但是出的后人却有点窝囊,没有一个人干出点什么大事,都表现极其普通。这又究竟为何?关羽惨死后,刘备对他后
    12-31 五虎上将
  • 三国张任 一个人竟抵挡五虎上将的三员大将
    我们之前有讲过刘璋手下的大将,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专程来看看刘璋这个三国的诸侯势力。三国演义中,刘璋让人感觉特别无能,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引狼入室,被刘备取了益州。但是刘璋有一员猛将,张任,以忠勇著称。刘备入蜀时,张任出言劝谏刘璋提防
  • 大将魏延能争善战为何不能成为蜀汉五虎上将
    五虎将,是三国中让人赞叹的五位大将,其智勇双全被世人感叹。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过常人。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反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将军呢?魏延有多厉害魏延,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他从早年间便跟随刘备,在刘备支援刘璋抵抗张鲁大军时,魏
  • 意料之外的真凶 五虎上将赵云死亡真相揭秘
    赵云赵子龙是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高八尺,雄姿英发,是三国时期蜀中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战乱,赵云此时被人推荐跟随了当时的军阀公孙瓒,在追随公孙瓒期间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由此离开公孙瓒,大约过了六七年时间,赵云在邺城会见刘备,此后一直
  • 为什么马超是个不被重用的五虎上将?
    乱世之乱,莫过于春秋与三国,我们这次说一下三国。三国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大家都对于蜀国都要熟悉一点,而蜀国武将之中,大家又多是熟悉张飞关羽,但同为五虎上将中的西凉马孟起,却也是个不输关长,甚至可以说更胜之的人物。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在三国
  • 揭秘五虎上将中为何赵云不被刘备看好?
    聊起三国故事,最让人痴迷的武将当属赵云,文韬武略,机谋胆色纵横曹营几万大军之中,出入自如,许多经典战例为后人所敬仰。这样文韬武略的武将,自然应当受领导所重用。但是赵云却是一个反例子,为何赵云不得刘备重用,其实有几个原因。其一:赵云原本是公孙
  • 对五虎上将关羽的评价 自负且缺乏大局观
    赵云和关羽,都效忠于刘备,同为五虎上将,定是各有千秋,但是从各种角度去分析比较这两人,应是赵云占上风。首先从敌军敌将的看法来对比。关羽被庞德称赞为英雄,但有且仅有一次。而赵云曾被五个人称为英雄,其中包括曹操。当初在荆州,关羽兵败如山倒,失了
  • 李开芳的评价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首
    李开芳简介李开芳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与林凤祥、胡以晃、罗大纲、黄文金等人一起并称为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李开芳简介。李开芳1811年出生于广西武缘,壮族人士。清朝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李开芳就加入了当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