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是谁?张爱玲祖父如何成为李鸿章的女婿

   2020-06-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张佩纶,(1848-1903), 人人皆知是张爱玲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是有贵族血统,当然李中堂封侯,也算是贵族,但张佩纶如何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为此目的收集一些资料,供读者参考。甲申马江战役(光绪十年六月 1884

张佩纶,(1848-1903), 人人皆知是张爱玲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是有贵族血统,当然李中堂封侯,也算是贵族,但张佩纶如何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为此目的收集一些资料,供读者参考。

甲申马江战役(光绪十年六月 1884,7),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署船政大臣,实则是钦差大臣,福建那些官场老手,乐得推卸责任,任其指挥,但书生不知兵,根本无法应付战事,法舰开炮后,张与已调职尚未卸职的船政大臣何如璋不顾军情紧急,仓皇分逃鼓山彭田乡与快安乡,使海军和陆军都在无人指挥下各自为战,马尾船厂及舰队均遭到重大损失,唯有陆军拼死抵抗,法军登陆失败,退回海上。战后李莼客有记都中传有一对”堂堂乎张也,是亦走也;伥伥其何也,我将去之。”当时闽人有”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的说词 。就是张何二人以及闽督何璟及闽抚张兆楝,四人共凑成一对。(1)

事后,清廷把两张,两何交部严加议处,清廷原本不想过多处分,只将张佩纶革去三品卿衔,无奈翰林院闽籍编修潘炳年,给事中万培因等二十八人联名上奏,认为办得太轻,说两人“翫寇弃师,偾军辱国,朋谋罔上,怯战潜逃。”廷旨命张佩纶等自行说明白,佩纶奏曰: “马江战败,罪在微臣;船厂幸好,功在诸将”。潘,万等诸人大为不满,又再上疏,廷交左宗棠,杨昌浚等再查,定张佩纶,何如璋两人革职并发往军台效力,何璟及张兆楝两人均革职,以平闽人怨恨。只有轮船营务处长,海军作战指挥,旗舰”扬武”管带游击张成,临战泅水逃命,以翫敌怯战罪名,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2)

张佩纶

张佩纶直隶丰润县人,同治九年举人,十年进士,(1870,1871),年仅23岁,少年得志(3),在甲申之前是个风头人物,和张之洞,陈宝琛,吴大澄等时人目为清流(4),言论风采,倾动朝野,一纸纠弹,百僚震恐。当时慈禧被一群老臣包围,听不到宫外实际情况,纵容鼔励这邦清流青年揭发朝政,而张等也未免沦于意气,自然易为同僚怀恨。光绪十年四月(1884,5)中越关系紧张时派左宗棠主持闽省军务,漕督杨昌浚充帮办,左,杨两人实际皆未到任,又以吴大澄会办北洋,陈宝琛会办南洋,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皆准专折奏事,加佩纶三品卿衔。人云李鸿章主和,老奸巨滑,在战火弥漫之际,有意将这邦只会说大话,而毫无经验的年青人推到第一线,使他们背上这口黑锅。战后佩纶充军出塞,陈宝琛也革职返回福州故里教书,只有吴大澄因北洋无战事,保住官职。

张佩纶的元配是朱学勤(修伯,1823-1875)之女, 修伯杭州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朱女死后,继娶边宝泉(润民?-1898)之女,润民为汉军镶红旗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官至陕西,河南巡抚,闽浙总督。当张谪戍次年,边女亦不幸病故于北京府中,这两位夫人都是名门之女。

如前所述,甲申时张不过是个会办,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他一人也未免有失公论,清廷本只想把张佩纶议处了事,为平息闽人之愤,所以叫他到关外走走,不久廷旨:”张佩纶无庸察办”,准其纳赎归来,张佩纶回来后无事可做,入李鸿章幕司文案,传说某日,李中堂偶感风寒,唤佩纶入内室讲话,张在案头,见有诗稿,系咏马江战事,诗为:

“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一战岂宜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

焚车我自宽房管, 乘璋谁教使狄山;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儒长揖傲公卿;论才宰相笼中物,杀敌书生纸上兵。

宣室不妨虚贾席,玉阶何事终请终缨;豸冠寂寞丹衢静,功罪千秋付史评。”

情词悱侧,议论和平,对佩纶遭遇十分同情,佩纶读后,甚为感动,问后方知是李中堂幼女祖玄小姐所作,为继室赵夫人所生,年方二十,善于作诗,李中堂托佩纶择婿,问要求才学地位如何,李随口答,像你这样便好,佩纶便趁势跪下求婚,李中堂冷不妨这一着,只好答应了。

这事传到后衙,不料赵夫人力持反对,大骂李鸿章老糊涂,说:”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千拣百拣,这会倒选了一个四十岁的老囚徒,这事休想。”老俩口争论不休,那祖玄小姐怕事情闹大,便出来劝母亲,表示择婿才学第一,官职次要,表示同意这门亲事,赵夫人见此只得罢了。李中堂为佩纶捐了一个三品道职,两人婚后,情投意合,十分恩爱。但李鸿章两个儿子经方,经迈都和佩纶不和,无时不想把他撵走,而且经方密托天津海关道转御史端良劾张佩纶:“居北洋幕中,妄干公事”。佩纶夫妇实在无法再呆下去,只得迁到南京,李小姐拿出私房钱,买了一座旧宅,平时读书吟诗,收集善本古书,怡然自得。

甲午(1895)之后李鸿章奉旨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朝廷有意用佩纶,给了一个翰林院编修四品京堂,随他老丈人东渡,佩纶想到他两位大舅子的嘴脸,立请江督刘坤一代奏乞收回成命,以后和议完成,李中堂念他这位女婿,怀才不遇,在保单上填上他的名字,他也婉辞不就。庚子之后慈禧母子出逃,八国联军侵占京城,慈禧又命李鸿章入京议和,李还想佩纶入幕参赞,后来西安行在设立政务处,张佩纶都在委派之列,无奈对政务处大臣王文韶,瞿鸿禨,于式枚,孙宝琦等都是佩纶素来看不起的人,岂能俯首甘居他们之后,因而还是不肯就任(5),李鸿章死时(李于光绪廿七年1901去世),佩纶在南京也来不及奔丧。

张之洞出任两江(光绪廿一年至廿二年1895-1896),因朝中对佩纶没好感,为避免嫌疑,叫人示意,愿出资修葺苏州拙政园,请他移家,佩纶凄凉地说:“他做他的总督,我住我的南京,何必容不下我这个废员。”之洞过些时日,微服来访,谈到往事,两人垂泪而别。

张佩纶死于光绪廿九年(1903),享年55岁,子三人,长子志沧,次子志潜,均朱夫人出,三子志沂李夫人出,即张爱玲的父亲。着有《管子学》24卷; 《谷梁起废疾补笺》2卷; 《涧于集》20卷。

注:

1, 笔者在2004年有篇论文《张佩纶与马江战争》,述及张佩纶在马江战事中表现,发表于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出版社),在福州社科网上 (http://www。fzass。com/sheke_list。asp?unid=359)可以查看本文,供读者参考。

2,张成,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同治十三年(1874)曾跟随沈葆桢巡台,厦门大学郑剑顺教授认为张成并非弃船逃跑,法舰开炮后,张成在船上指挥作战,而是在船倾侧下沉前才下水逃生的,定斩监候是替封疆大吏作了替罪羊。参见《甲申中法马江战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 第一年中举,次年中进士称为联捷进士,十分难得,作者查到还有一位与福建有关的封疆大吏也是联捷进士,为同治十年至光绪元年的闽浙总督李鹤年(1827-1890),奉天锦州人,道光廿四年举人,廿五年进士,时年18岁。

4, 张之洞(1826-1909) 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一甲三名探花;陈宝琛(1848-1935),同治七年(1868)进士;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

5, 王文韶,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大学士,做官圆滑,大家称他为琉璃蛋,瞿鸿禨与张佩纶同年进士,于式枚光绪六年(1880)进士,孙宝琦荫生出身,张都看不起他们。

 
标签: 李鸿章 张爱玲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