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会被称为杨六郎

   2020-04-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

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第六个儿子。与演义相同的是,《宋史》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与演义不同的是,《宋史》记载这七个儿子中,除了一子战死外,其它众子都得以善终,并未阵亡、出家或流落番邦。

那么,身为长子的杨延昭为何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这个“六郎”与兄弟排行无关。

熟悉一点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令辽军见之丧胆,其威名为辽人所畏。辽人认定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对于这一点,信史有确切记载,《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讳,改名延昭,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7年,杨延昭出生于山西太原城。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为官,杨延昭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见《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杨延昭之父、骁勇善战的杨业深受北汉君主的器重,他被任命为守边将领,与辽国角逐了很长时间,因而有着丰富的守边经验。史书载,由于他军功卓着,所向无敌,国人称之为“杨无敌”。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在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来劝降后,杨业才大哭着归降。归附北宋后的杨业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并被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镇守边关,亦成为北宋的着名将领。

杨延昭也由此随着父亲经历了不同的王朝。北宋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部辽国的威胁。此时,辽国的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实力强大的辽国频频进犯北宋边境,为此,北宋决心解除来自辽国的威胁。

杨延昭在北宋历史上的亮相,是在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伐辽的战争中开始的。这一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28岁的杨延昭为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

史籍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并最终率军顽强地攻下了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可与之硬拚,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进军。杨业哭谏,但仍未被采纳。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出发前,他请潘美和刘文裕等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

潘美等如约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杨业回来,他们以为宋军一定取得了胜利,正在追击辽军,因此决定撤兵。而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酣。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却不料根本没有见到宋军的影子。杨业孤军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

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殉国后,朝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同时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荣誉表彰之余,朝廷还给予杨家以丰厚的物质奖励。

此役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之名回到河南郑州。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扛起了边关抗辽的重任。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遂城城小兵少,守军不足三千。而辽军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因此矢飞如雨,进攻猛烈。

面对辽军的猛烈攻势,军民都惶恐不安。而杨延昭却从容自若,他召集城中青壮年百姓,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登城与兵士共同作战。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杨延昭于是命城中军民大量提水往城墙猛浇,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辽军面对这样一座很容易被“修复”却无法攀爬的城池,无计可施,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

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辽军再次大举南下侵扰北宋边境。杨延昭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设下伏兵,自己率少数骑兵引诱辽军,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杨延昭与之夹击辽军,并斩杀辽国大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尽歼辽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羊山之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大捷,改“羊山”为“杨山”,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再次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打到北宋腹地澶州。宰相寇准和杨延昭等将领,力主抵抗。杨延昭还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是软弱的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没有采纳杨延昭的建议,而是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对此,杨延昭深以为国耻,拒绝接受朝廷“勿伤北朝人骑、勿追契丹”之命,不断痛歼辽军游骑,并且独率所部万余骑,深入辽境,消灭了大量敌军,并一举收复重镇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

河北《南皮县志》还记载了“杨六郎摆牦牛阵”的奇事。一次,杨延昭为抵御来犯的辽军,秘密派人收购了一万多头牦牛。其后,他又下令扎了无数穿戴辽兵服装的草人,草人腹中装上饲料,然后引诱牦牛用牛角上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牦牛见到穿辽兵服装的人便猛用角挑。杨延昭觉得时机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上三天三夜,然后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此阵得名“牦牛阵”。

据说杨六郎用牦牛阵抵御辽兵的地点在南皮县的凤翔乡万牛张村。1958年时,当地人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

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至今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中仍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词句),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他屡次打退了辽兵的骚扰。

杨延昭不但智勇善战,而且能与士卒同甘苦。他“不问家事”,不仅将所得的薪俸都犒赏了部下,而且遇敌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杨延昭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1014年正月初七,他在边疆要塞去世,卒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侵扰较少,老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爱戴他。当杨延昭的灵柩运离时,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民间相信他是“六郎星”重返天庭,因此立祠纪念他。

史载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最有名的是杨文广,他同祖父和父亲一样,有超常的军事谋略与才能。但因为朝廷对辽采取软弱国策,他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后来杨文广终于有机会镇守宋辽边关,到任后他日夜厉兵秣马,时刻准备收复幽燕,并不断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的是,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病死在任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标签: 杨延昭 杨家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杨文广到底是谁的儿子 杨宗保的还是杨延昭的
    杨文广是谁的儿子?在电视剧《杨家将演义》、《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或者戏曲中,杨文广是穆桂英与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那么历史上的杨文广到底是谁的儿子呢?杨宗保的还是杨延昭的?杨文广简介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
    10-24 杨延昭
  • 杨文广是谁的儿子?杨宗保的还是杨延昭的?
    在电视剧《杨家将演义》、《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或者戏曲中,杨文广是穆桂英与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那么历史上的杨文广到底是谁的儿子呢?杨宗保的还是杨延昭的?杨文广简介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
    09-28 杨延昭
  • 解析 杨六郎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杨家将想必很多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都会知道。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杨六郎的故事。杨延昭是北宋年间宋朝大将杨业的长子,原名是杨延朗,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杨六郎,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杨延昭杨六郎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其实历史上的杨延昭与文
    09-19 杨延昭
  • 北宋名将杨延昭 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杨家将是满门忠烈,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门女将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地势异常险要,一直是历代戎守重地,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古战
  • 杨延昭排行与称呼之谜 廷昭并非杨业的第六子!
    杨家将中除杨老令公外,就数其子杨延昭的名声最为如雷贯耳了。他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军功卓著。史书载,契丹军屡为其败,“惮之而目为杨六郎”。今天晋西北宁武关周围各县,也遗存有好几处“杨六郎寨”,这些都是杨延昭生前率军活动的区域。据学者考证
  • 解析杨家将杨六郎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杨延昭是北宋年间宋朝大将杨业的长子,原名是杨延朗,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杨六郎,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杨延昭杨六郎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其实历史上的杨延昭与文艺作品中的杨延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下面做一下历史上的杨延昭简介。杨延昭画像9
  • 历史上杨延昭是谁?杨六郎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杨延昭,又名杨延朗、杨六郎,是杨业长子,但是却在杨家同辈份的人中排第六,因此被称为杨六郎。杨延昭出生于公元958年,死于1014年,享年54岁。杨延昭是宋朝著名的大将,常年镇守边听,多次打败辽军进攻,保证了宋朝当时边境的平安,而杨延昭守卫的
    04-04 杨延昭
  • 揭秘: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
  • 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杨六郎杨延昭因何而死
    杨延昭怎样死的:杨延昭,生卒于公元958年—公元101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门忠烈之一,因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所以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
  • 北宋名将杨延昭是家中老大为何被称“杨六郎”?
    提起满门忠烈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想到数代“杨家将”以守土抗敌为已任,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杂剧、评书、小说中,其中为国戍边的杨六郎——杨业之子杨延昭——被塑造得丰满传神,呼之欲出。以其为主角的《六郎探母》、《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