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晋代魏:司马懿子孙三代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

   2020-02-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东汉末期到魏晋始末,政权分割,藩王争乱,整个政治局势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势。政权的交替过程如同一条流经山路十八弯的长河般,这时常出现比汪洋大海还要疯狂的巨浪和风啸。然而有一个家族,宛如一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在急弯险滩间,自由如常地行驶着

东汉末期到魏晋始末,政权分割,藩王争乱,整个政治局势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势。政权的交替过程如同一条流经山路十八弯的长河般,这时常出现比汪洋大海还要疯狂的巨浪和风啸。然而有一个家族,宛如一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在急弯险滩间,自由如常地行驶着,安全地抛锚登陆。这个家族,就是魏晋史上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司马家族。

早在三国时期,坊间传闻当世有四大权谋家,即“卧龙、凤雏、幼麒、冢虎”。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幼麒是姜维,冢虎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是司马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西晋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司马懿为后人熟知的事迹,恐怕就是和诸葛亮的七年抗战史了。期间虽然司马懿败数居多,可是在与纵观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能算是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诸葛亮的战斗中,司马懿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诸葛亮在被围困多日后,于营中病逝,此后蜀郡便兵败如山倒,如果不是当时魏明帝不肯下令,司马懿很可能就会成功直捣黄龙,彻底灭掉蜀国。

司马懿活到七十三岁,在纷乱不定、物质贫瘠的魏晋年代,这已经算是高寿了。要知道魏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几岁,司马懿大半生都位居人臣之首,累牍繁简、驰骋沙场的政治生涯,本应是最消耗人的生命力的,并且所谓“伴君如伴虎”,人的生命一旦走上仕途就不受保障了,可是司马懿终究还是顺利走完大半人生路,靠的不是灵丹妙药延年益寿,而是他的大智慧和大机智。

司马懿擅长装病,曹操还是一个小领主时,便找人礼聘司马懿,司马懿明白,当时的曹操还不是汉朝统治者的对手,长期待在他的身边是件危险的差事,所以就装病在床。曹操屡次请人去打探虚实,结果每一个使者看到司马懿躺在床上,动也不动,都相信司马懿真的中风了。后来曹操也相信了这一事实,短时间内没有再去找司马懿。最厉害的是,司马懿晚年的时候,魏帝曹芳年幼,曹爽党群意欲篡权夺位,司马懿为避一时风头,同时也给自己积蓄力量一举铲除曹爽党群,再次装病。曹爽认为天下间唯一能对他篡权之事构成不利影响的就是司马懿这个老骨头,并且也早有耳闻,司马懿极其擅长装病,所以便派出心腹上门察看其是否真病了。探子进了司马家大门后,司马懿就以他的老谋深算给后学们好好上了一课,什么叫“将计就计”。司马懿在两名婢女的搀扶下于厅中会见了探子,这时一婢女递上一碗汤药,司马懿用嘴去接,结果喝得汤药流满了衣领,把前胸衣弄得斑斑驳驳。探子又向司马懿试探性提问,司马懿直接伪装成说话已经不灵便的样子,吞吞吐吐、含糊结舌,一副不日就将赴死的颓态。探子一看,老家伙都成这样了,赶紧回去把这好消息报告了曹爽。这次装病很好地麻痹了曹爽,基本上让曹爽放弃了对司马懿的戒心,从而也对后来司马懿一网打尽曹爽党群提前投了一枚烟雾弹。这等城府,这等演技,要放在现今,估计横扫各项影帝奖项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当时,这种战术为司马懿避去很多不可直面的麻烦和祸事,也为他日后重新崛起进行了有效的软缓冲。

司马懿经历三代托孤辅主,多年政治经验的积累,使他培养了一群可靠精干的羽翼臣子,终于在扫除曹爽党群后,成功从幕后走向台前,如同当初曹操以魏代汉般,以晋代魏,控制着几乎整个天下的政权。然后司马懿到死,都没有封王称帝,其实以他当时权倾天下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他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很可能是因为受曹氏一门恩泽太深,没有曹操就没有司马懿,曹操知司马懿、识司马懿、信司马懿,曹操之后的曹丕、曹叡都是如此,甚至到了魏文帝时期,无论是文帝还是明帝与司马懿商讨天下大事时,都是亲自奔赴司马懿家中,对司马懿的待遇宛如汉待萧何般。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权,后早丧,次子司马昭便替补上台,顺袭了父兄的权位,进一步扩大司马家族在当时的统治局面,使天下政权进一步集中在手,同时也加快了代魏的进程。

司马昭在多数后人眼中也是一个文采武功一流的人物,尤其有一点是世人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他多年随父征战,练就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自三国期间到魏时伐蜀的漫长战役,中途盖世枭雄曹操也只是做到和蜀吴三足鼎立天下的地步,后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多次攻打蜀国,又是陆战又是水战,使尽一切手段,最终还是兵败回朝,抑郁在胸不得舒展而英年早逝。到魏明帝的时候,蜀国疆域虽然被不断削减,可依然在华夏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这其中三代君主,其父司马懿都辅佑始终,也没能荡平蜀国,到了司马昭的时候,他成功率领大军一举灭掉了蜀国。

灭蜀之后,司马昭做了件令后人感恩戴德的功绩,那就是派人集中整理并学习诸葛亮的军事理论,这一举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后来镇压反贼中立下赫赫战功。司马昭从蜀地班师回朝后,直接就自号晋公,之后更堂而皇之地视魏帝曹髦如无物封自己为晋王,并立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昭封王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魏王曹髦,曹髦深知再这般下去,不但魏朝要被取代,自己更是性命不保。于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召集了自己的一干心腹和部分可以信任的臣子,集聚一堂。曹髦执剑跃到书案上,满面怒容,声色凄厉地鼓动人心,“诸位都是大魏的贤臣名将,我曹髦这些年深受诸位忠孝之恩,今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这是要篡权,如此明目张胆,完全不把我大魏政权放在眼里,这不仅是对我的一种背叛,更是对诸位多年来对大魏辛苦付出的一种不尊重,今日我就要上门剿杀司马贼子,可愿助我一臂之力?不成功便成仁,来日成功肃贼后,诸位就是我大魏的保国功臣。还请诸位不要犹豫,与我一起保住大魏政权……”

曹髦话音刚落,反对之声便纷纷而起,都劝告曹髦放弃,忍气吞声。当时朝中大臣多数是拥护司马昭的,毕竟司马昭集团的势力不是曹髦所能比拟的。曹髦也算是一血性汉子,可惜时不他待,当时他的势力太过弱小,他不听众臣的劝告,会后便带了百余亲兵,披甲戴盔,浩浩荡荡往司马昭家杀去了。孰料,早有人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派了一支精兵在半路把曹髦给截杀了。

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曹奂只是一个傀儡,此时的天下已经真正属于司马家族了。公元265年,司马昭中风死后,司马家族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到了台前,这就是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司马炎继承王位,并逼曹奂下台,正式建立西晋,号晋武帝,成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洛阳,同时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炎创立晋国,被后人理解为顺理成章的事,他的功绩完全建立在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代人的基础上,一路走来水到渠成。后人也普遍认为司马炎并无杰出才能,只能说命好,投对了胎。

司马炎登基后,国家已经趋于稳定,不再有大的动乱,于是司马炎天真地认为江山从此就巩固了,便撤销边防军事,一心致力改善农田制,可他的天真幼稚最终给他带来了恶果,出现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从司马懿到司马炎,中国政治的变化,对于这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同样也有深深的影响,比如司马昭时期,由于高度的政治压迫,连续的文字狱,使当时的中国士人们,已经不敢再去轻易地谈政治,即使是歌功颂德,有时候也容易“马屁拍在马腿上”,因此这时期的中国文学,更多的是以田园诗的兴起等借物寓情的方式为主流。建安文学的豪迈大气,瑰丽动人,到这时期基本上荡然无存。高度的政治压迫,使士人们的政治热情大大泯灭,关注的主流,早已经转向了哲学、思想、鬼神等方面,大量这方面内容的作品日益流行了起来。而到了司马炎当政时期,虽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政治高压,但是这时期魏晋文学的消极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外加天下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士人集团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兴趣,也转向了逃避现实,及时行乐。司马炎的宽松,反而让高度政治压迫积累的士风流毒,在他当政时期迅速地发酵。我们今天虽然津津乐道魏晋风度,但是毫不夸张地说,魏晋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风最萎靡的时代,敢于为国家担当责任的知识阶层越来越少,一个没有人敢于担当责任的国家,自然最终也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魏晋灭亡于“五胡乱华”的结局,在这里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而说到西晋灭亡的导火索“八王之乱”,更与司马家族,尤其是司马炎的统治政策分不开,司马炎采取的是优礼世家大族,尤其是豪门知识分子的政策,寒门知识分子与豪门知识分子在待遇上的落差日益增大,人比人气死人的结果,就是诸多寒门知识分子选择了另外一条出路:投身于许多王室的门下。在当时西晋的各路王爷中,身边都有不少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幕僚,这些人提起西晋的世家大族,几乎个个咬牙切齿,在司马炎死后,由于即位的晋惠帝是个出名的白痴,给了王爷们叛乱的机会,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就是那些被日益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们。司马炎统治政策造成的士族与寒门知识分子的对立,成为了西晋灭亡的另一大重要诱因。

 
标签: 三国 曹操 司马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