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2023-04-17 伊秀网0
核心提示: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

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两字结合,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于是,人们便将国家的行政首脑谓之“宰相”。

3、在世袭制的封建社会里,未成年的“儿皇帝”以及智商欠佳的昏庸君主并不鲜见。如此一来,“君弱臣强”“奴大压主”的现象自然就成为执政者的心腹之患。

4、为了免除这一弊端,历朝历代都在对相制进行微妙的修订。秦汉时期,丞相即宰相,丞相府乃为最高行政机构。而西汉末期则嫌丞相一人权重,遂废丞相、置“三公”,由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管丞相之事。东汉之初,又以太尉、司徒与司空为三公,分掌兵、民、工三职,且分曹辟官,同为“宰相”。隋唐时期,皇帝亦实行“多相制”,意在分散宰相之权力。宋代在中书省内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并采取其他手段,相继分离了军权与财权。到了元代,又以中书省独掌朝政,宣告了“多相制”的结束。

5、明洪武年间,中书省被废除,“宰相”一职被取消,改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种“内阁”,实际属于事实上的“宰相”。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