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的浮江伐楚战略 三峡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2020-02-2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秦将司马错在战国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三次率军伐蜀,完成了秦对巴蜀的军事征服。更重要的是,他是秦国“浮江伐楚”战略的提出者和组织实施者,曾三次指挥大规模的“浮江伐楚”战役,把平静沉寂的三峡地区变成了喧嚣的战场达40年之久。秦孝公时(前361-

秦将司马错在战国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三次率军伐蜀,完成了秦对巴蜀的军事征服。更重要的是,他是秦国“浮江伐楚”战略的提出者和组织实施者,曾三次指挥大规模的“浮江伐楚”战役,把平静沉寂的三峡地区变成了喧嚣的战场达40年之久。

秦孝公时(前361-前338年)已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但公元前316年才由司马错把它发展为“浮江伐楚”战略。《华阳国志》载司马错的论证:“(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短短几句,勾画出用蜀财、巴卒、川峡之水,避实击虚,出奇灭楚的前景,打消了秦惠王在伐韩还是伐蜀上的犹豫,“卒起兵伐蜀”(《史记·张仪列传》)。而伐蜀是司马错“浮江伐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次“浮江伐楚”战役紧接在第一次伐蜀后展开。《史记·秦本纪》载:“司马错伐蜀灭之。”《华阳国志》载:“司马错自巴涪水(今乌江)取楚商於之地(今湘西鄂西一带)为黔中郡。”

第二次“浮江伐楚”战役的准备更充分,规模更大。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命司马错第二次伐蜀(《秦本纪》);司马错平叛后在巴蜀集结人财物力3年,在公元前308年“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

第三次伐蜀后没有随之发动“浮江伐楚”战役。这是因为秦重新把主战场移往黄河,打击魏国。司马错也转移到黄河战场作战。直到公元前280年秦全力击楚,同时开辟汉水和峡江两条战线,“浮江伐楚”战略与“渡汉伐楚”一起启动,才“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拢之”(《秦本纪》)。

此后司马错不见于史。3年后即公元前277年进行第四次“浮江伐楚”的是秦国的蜀守张若。是在“渡汉伐楚”的秦国主将白起指挥下进行的,只是秦“渡汉伐楚”战役的一个侧翼而已,与司马错设计的出奇制胜的“浮江伐楚”战略已相去甚远。

由此可知,司马错雄心勃勃的“浮江伐楚”战略最终还是未能达到目的。随后,他本人也在政治舞台上永远地消失了。

司马错“浮江伐楚”战略的失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浮江伐楚”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战略,然而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77年前后达40年,三次“浮江伐楚”均未突破楚国镇锁峡江的巫郡,秦军始终在原地踏步,空耗了大量人财物力,给巴蜀以沉重的负担,却未达到出奇兵制胜的预期目的。第二,第四次“浮江伐楚”战役,巫郡终为秦所有,但这是秦军“渡汉伐楚”取得决胜后,在白起指挥下从长江上下夹攻所致。因而这是“渡汉伐楚”的胜利,而非“浮江伐楚”的结果,最终证明了“浮江伐楚”战略是失败的。

“浮口伐楚”战略失败的原因,在于司马错低估了巴山峡川的险阻。他可能研究过巴蜀史地与政治经济社会形势,故而是秦的巴蜀军事专家。但他却没有充分估计到,巴山峡川不但不是战车和骑兵的驰骋之地,而且也无百舸争流的水域。纵有战卒十万,战船万艘,他那一战制胜、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在当时的三峡毕竟不太现实。

此外,秦国统治集团内的明争暗斗,特别是对秦国重大决策举足重轻的张仪,更给他添了麻烦。张仪是主张伐韩临周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结果却输给了司马错的“浮江伐楚”战略,心中一定不服。故司马错第一次“浮江伐楚”失利后,张仪即引秦国走“渡汉伐楚”的路。公元前313年,他到楚国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次年又激怒楚怀王仓促发兵,与早有准备的秦军在汉水支流丹江上游激战,结果楚军8万被斩首,楚汉中郡也为秦所有。但汉水是楚国正面,当时楚实力尚强,面对楚倾国动员,秦不愿作两败俱伤的决斗,愿分汉中之半与楚停战言和。张仪为平息自己惹的祸,以“浮江伐楚”战略为筹码,先提议以秦商於之地交换楚黔中地,暗示秦已在峡江开辟战场;然后再到楚,把司马错的“浮江伐楚”战略和盘托给楚怀王。楚国此时的战线由泗水、淮水拉到了汉水,已嫌过长,不敢与秦在汉水和峡江二面作战,张仪达到了议和目的。但司马错精心策划的“浮江伐楚”战略已大白天下,就虚不虚、出奇不奇了。楚必定加强峡川防御和对黔中的争夺,这就更增加了司马错的困难。

此后不久,张仪受蜀相陈壮叛秦的牵连被秦驱逐,秦武王伐韩临周与“浮江伐楚”并举,司马错二次伐蜀后又二次“浮江伐楚”,但由于前述原因,第二次“浮江伐楚”又无功而返。公元前304年,新登基的秦昭王与楚怀王盟约,把上庸(今湖北竹山一带)归还楚国,秦军主战场移回了惠王决定伐蜀前的黄河流域。

“浮江伐楚”战略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实施却给了三峡地区的历史以重大影响。默默无闻的“蛮荒之地”三峡地区成为秦楚争战主战场达40年,向世人撩开了它的面纱,此后仍是秦楚继续争战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拢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史记·六国年表》:“秦所拢我江旁反秦”,“楚人反我江南”。三峡地区作为战国七国争雄的战场之一,被司马迁载入了《史记》。

 
标签: 司马错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司马错的不朽战功
    司马错是秦国的大将和白起王翦一起并成为秦国三大干将,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大将,但是到了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历史就是这样,像个沙漏,能够留下痕迹的就很少,而能真正被后来人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司马错主张灭蜀的正确战略,使得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
    12-22 司马错
  • 秦朝名将司马错怎么死的 是被谁杀死的吗
    司马错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但是你知道司马错是怎么死的吗?秦朝名将司
  • 解密名将司马错和名士张仪的关系 共助秦国富强
    司马错和张仪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人共同帮助秦惠王,虽然不时有意见不和,但二人合力为秦国在国力的富强,军事实力的增强,百姓民心的拉拢上都有建树。司马错论伐蜀但是两人的境遇却有所不同,张仪是纵横家,纵横之术讲究对战局上的全方面统领,张仪作为
  •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秦国大将司马错的?
    春秋时期是英雄的战场,这一场场看似雄心壮志的厮杀,名将总是贯穿了整个历史,而名将他们的事迹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于是在数不清的战场里,名将就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角,他们是春秋时期的英雄,也是整个时期的中轴线。提到秦国厮杀的历史,总会想到千古的第
    12-01 司马错
  • 秦国将领司马错算不算是个伟大的军事家?
    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有着纵横家的头脑,能够在朝堂上舌战张仪,让张仪这个擅长争辩的人才都哑口无言。而他又是一个能够带兵打战的神勇将军,不管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司马错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只不过,可能司马错出生得不是时候,春秋时期是个喜欢纵
  • 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马错,他是秦国的三大干将之一。司马错在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他是个被历史掩盖的人物,他与张仪、白起共处于一个时代,对于一
  • 司马错是哪国人?司马错的挖心战术究竟是什么
    司马错是秦国时期有名的大将,他主张灭蜀的正确战略,使得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大大的扩大了秦国的领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由他首次使用的挖心战术更是威震各国,打得当时的楚国措手不及,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司马错是秦
    11-17 司马错
  • 司马错和张仪是什么关系
    司马错和张仪是什么关系司马错和张仪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人共同帮助秦惠王,虽然不时有意见不和,但二人合力为秦国在国力的富强,军事实力的增强,百姓民心的拉拢上都有建树。司马错张仪但是两人的境遇却有所不同,张仪是纵横家,纵横之术讲究对战局上的
  • 司马错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错生平事迹简介
    春秋时期是英雄的战场,这一场场看似雄心壮志的厮杀,名将总是贯穿了整个历史,而名将他们的事迹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于是在数不清的战场里,名将就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角,他们是春秋时期的英雄,也是整个时期的中轴线。提到秦国厮杀的历史,总会想到千古的第
    11-08 司马错
  • 司马错简介 秦惠王时期将领纵横家司马错生平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马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