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高手贾诩 越跳越高的智囊人物

   2020-04-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三国时期的贾诩是曹操、曹丕的智囊,按今天的说法,可称得上跳槽高手。贾诩老家在凉州,和大军阀董卓是地道的老乡,所以他最早投靠董卓,乃是自然不过的事。董卓借何进召兵之机人京,胡作非为,贾诩默不作声,在董卓政府担任官职,协助董卓的女婿牛辅驻守陕西

三国时期的贾诩是曹操、曹丕的智囊,按今天的说法,可称得上跳槽高手。

贾诩老家在凉州,和大军阀董卓是地道的老乡,所以他最早投靠董卓,乃是自然不过的事。董卓借何进召兵之机人京,胡作非为,贾诩默不作声,在董卓政府担任官职,协助董卓的女婿牛辅驻守陕西,抵抗讨伐董卓的关东军。

董卓被吕布杀掉后,其他部将李催、郭汜、张济、樊稠只得带领飞熊军逃居陕西。因王允放话说,“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四人六神无主,欲要各自逃生作鸟兽散。此时,贾诩出面劝阻说:“各位一旦解散,各走各的,小小的亭长也能捕捉你们,不如集结兵力,杀向都城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可以拥戴朝廷号令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还来得及。”于是李催、郭汜四处流言说:“王允要尽杀凉州人了!”于是整个凉州人心惊惶,都愿跟从他们造反,一下子就聚众十余万。李催、郭汜大军围攻长安,十日后攻破都城,王允被杀,长安城也生灵涂炭,数十万人的大都城沦为空城。

这也是贾诩最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当初他若不怂恿李催、郭汜一伙攻打长安,李、郭一伙流窜,不成气候,后来的乱局也不会发生。尽管屠杀不是他的意思,也可能非他所料,但追究起来,他脱不了干系。贾诩出点子只是为了自保,并无意于自身功名。因此,李催、郭汜攻人长安后想封他为侯,任他为官,他却推辞说:“我提出的只是救命之策,哪有什么功劳?”最后只当个掌管选举事务的尚书。

也许贾诩后悔了,也许想将功折罪,贾诩利用自己的威望,多次充当李、郭的和事佬,也尽力保护皇帝和大臣。后来,因曹操兵到,贾诩谏阻速战,差点被李催拔剑斩了,便回到乡里,借机投靠了段煨。

段府上上下下都很仰慕贾诩,贾诩和他家人备受礼遇。但他不想长久待下去,他又想跳槽,暗自和张绣联系,有意投靠过去。张绣是张济族侄,张济死后,部众由张绣接收。有人不解,为什么段煨相待如此优厚还要离开,贾诩家人的安全怎么办?贾诩回答说:“段煨性情多疑,有嫉妒我的意思,虽然对我礼遇,但不能长久依赖,日久会被他算计。我离去,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为他争取外援,必然善待我的妻小。而张绣身边没有谋士,很希望我去。这样,我和家眷就可以两全。”

贾诩料得一点不错。张绣以厚礼待之,而段煨也厚待贾诩家属。张绣后来和曹操几度冲突,有一次杀死曹操长子曹昂和曹操爱将典韦,也伤了曹操及其侄子,两人结下深仇。

袁绍在和曹操决战前,欲与张绣结盟。当时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张绣正准备答应,不料贾诩当着袁绍使者的面,把袁绍数落一番,明着阻断两人结盟之路。张绣惊得瞠目结舌,不知贾诩在盘算什么。贾诩告诉张绣,此时此刻,该投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曹操。

张绣听了不敢置信,且不说曹操势单力薄,不能和袁绍相比,单凭两人结下的血海深仇,怎么可能归附曹操?贾诩分析说:“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归附曹操。理由有三: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这是第一个理由;袁绍强大,我们人马不多,必定不受重视;反观曹操势单力孤,得到我们一定特别高兴,这是第二个理由;曹操胸怀壮志,必然会抛弃私怨,向世人展现他的胸襟,这是第三个理由。”

贾诩这招棋十分冒险,若算计有误,必然断送主子张绣的老命,但事实证明,贾诩的选择又对了㈠曹操得知张绣率众来降,握着他的手,设宴款待,结为亲家。后来张绣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而贾诩从此也成为曹操左右手,参谋决议,贡献良多。

 
标签: 跳槽 贾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战国趣闻 常跳槽的谋士如何向君主表忠心?
    在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谋士们常常是“朝秦暮楚”,这给录用他们的君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何扫除这种负面影响呢?战国著名谋士陈轸就曾睿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张仪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
    12-13 战国跳槽
  • 三国韩信 楚汉跳槽“第一人”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
  • 韩信选择弃项羽投刘邦 堪称“第一跳槽大咖”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
  • 三国谋士贾诩的职场秘诀 带着老板张绣一起跳槽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是个公司林立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走马灯似地起落兴衰,而那些应聘找活干的英才和庸才,也在其间走马灯似地转动,跳槽那是免不了的。然而,跳槽也是个技术活,要找到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跳槽之际又要让新公
  • 明朝跳槽的真正含义竟是这个!涨见识了
    “跳槽”是时下流行词,其意就是更换工作。但在明清时期,它却是风月场所的一句狎亵的俗话。明清小说和笔记中,经常出现“跳槽”这个词。最早说的是妓女和一个嫖客相好一段时间后,或掏尽其腰包,或发现更加有钱的嫖客,于是抛弃旧爱另寻新欢,如同牲口从一个
    11-14 明朝跳槽
  • 民国“跳槽先驱”吴化文 先攻占南京的第一人
    吴化文(1904~1962)字绍周。山东掖县李家村(今莱州铁民村)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旧部参谋,经冯保送就学于陆军大学,毕业后在冯玉祥部任参谋。1930年,任国民党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1939年1月率部进驻沂水县武家洼一带,
    11-05 民国跳槽
  • 三国贾诩“跳槽”经验多 忠诚度从未受到怀疑
    史上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是个公司林立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走马灯似地起落兴衰,而那些应聘找活干的英才和庸才,也在其间走马灯似地转动,跳槽那是免不了的。然而,跳槽也是个技术活,要找到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跳槽之际又要让
  • 解密跳槽来历 最初指男女间在爱情上的喜新厌旧
    《羊城晚报》12月3日刊《明清言“跳槽”,风月场里寻新欢》一文,谈及“跳槽”一词的来历及传用情况,现笔者补述如下。当今常用于口语的“跳槽”,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来源,明代杨慎在《杨慎诗话》里有解:“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
    11-03 跳槽
  • 经常跳槽的谋士如何显示忠诚度?
    战国时期,经常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描述成“朝秦暮楚”,其中的陈轸在这方面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秦国和楚国之间跳槽,在楚国干一两年,然后去秦国混,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这固然是当时的人才流动制度宽松使然,也跟陈轸本人的智慧相关。有一年,
    10-15 谋士跳槽
  • 战国趣闻 常跳槽的谋士如何表忠心?
    在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谋士们常常是“朝秦暮楚”,这给录用他们的君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何扫除这种负面影响呢?战国著名谋士陈轸就曾睿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张仪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