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两大名将竟因太监死在了皇帝的手里

   2020-02-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手下主要有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个人就如同救火队长一样,到处唐朝的对手交战。唐朝的疆域辽阔,所面对的对手也多,吐蕃、突厥、契丹、阿拉伯帝国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高仙芝绝对是李隆基的爱将,也是唐朝在西北地

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手下主要有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个人就如同救火队长一样,到处唐朝的对手交战。唐朝的疆域辽阔,所面对的对手也多,吐蕃、突厥、契丹、阿拉伯帝国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高仙芝绝对是李隆基的爱将,也是唐朝在西北地区的顶梁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却被已经垂垂老矣的李隆基杀害。同时被杀的还有另一位名将封常清,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一、20岁被封为将军,长期在西北地区作战

高仙芝出身于军人世家,由于祖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高仙芝刚刚过了加冠之龄,就被唐朝中央封为游击将军。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戚继光与封常清惊人的相似。当时唐朝的国防政策是全面向西发展,高仙芝作为一名中级军官,长期在西北前线厮杀。夫蒙灵察担任安西节度使期间,发现了高仙芝的军事才能,在此人的一再举荐之下,高仙芝逐步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二号指挥官。更重要的是高仙芝自己也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他发现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军事能力超群的封常清,封常清后来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之后,仍对高仙芝感激涕零。这对难兄难弟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真的会同年同月同日死。当然,这是后话,现在高仙芝的主要任务是与唐朝的劲敌吐蕃激战。

吐蕃是一个军事强国,对唐朝的安西地区垂涎已久。只要唐朝内部出现一点政治变动,吐蕃就会立刻趁机袭扰安西地区。小勃律国本来是唐朝的藩属国,但在吐蕃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个小国背叛了大唐。这个国家本身没有什么,但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它正好卡在唐朝西进的必经之路上,这个小国投靠吐蕃是唐朝绝对不能允许的。高仙芝奉命率军进攻小勃律国,西北地区的战争说白了打得是粮草供应。高仙芝率领军队翻阅了重重山岭,经过千里行军,最后出现在小勃律国境内。战斗的经过没有什么悬念,这样的小国当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经过一顿暴打之后,唐朝重新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在这次战役中,封常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让高仙芝更加器重封常清。

二、利用诈术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招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西域各国中有的与唐朝比较友好,但也有的与唐朝处于半敌对关系。高仙芝是一个标准的武将,但他不懂政治。为了取得胜利,他一再采用和谈进行战术欺骗,然后趁对手松懈之际,派出大军攻杀。这套办法使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却大大降低了唐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西北各国开始对唐朝离心离德,并且在暗中联络阿拉伯帝国夹击唐朝。高仙芝得知此事以后,率领大军发起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展开了决战,唐军人数明显不占优势,而且那一天正好顶风。最要命的是仆从军发动了叛变,本来跟着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队,看到唐军不行以后,立刻对唐军反戈一击。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带着1000多人突出重围,然后又进行了战略收缩。

高仙芝返回了长安,他被暂时停职。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安禄山的叛乱。当时唐朝的精锐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安禄山自己兼任了三镇节度使,指挥的军队数量超过20万。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唐朝中央一时间根本就无力应对。唐朝的中央军由于久疏战阵,早就失去了战斗力。而且这些军队都是富家子弟组成的,他们从军本来就是为了熬资历,至于打仗和他们没有关系。唐玄宗李隆基首先派遣就在长安的封常清出战,在东都洛阳保卫战中,封常清率领这些毫无战斗力的中央军一败涂地。洛阳被安禄山攻陷,封常清带着残部死守潼关。到了这一步,高仙芝主动请缨出战,他愿意收拾残局。

三、两大名将死于非命,李隆基自毁长城

高仙芝到达前线以后,封常清向其汇报了叛军的情况。到了这一步,高仙芝发现自己轻敌了。就那些中央军的德行,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要知道,这些叛军之前几乎天天在打仗,天天踢正步的兵和天天实战的兵是不一样的。他们二人的一致意见都是利用有利地形死守潼关,等待西北军团回援之后,再集中力量与叛军决战。但是李隆基明显是求胜心切,他强令高仙芝和封常清出战。而这两位将军都是倔头,拒绝执行这个命令。结果,在宦官边令诚的忽悠下,李隆基盛怒之中命令斩杀封常清、高仙芝。随后还命令哥舒翰率领8万多杂牌主动出关进攻安禄山。哥舒翰又不是神仙,他当然打不过安禄山。最终在潼关失守以后,李隆基一溜烟逃出了长安城。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林则徐名言欣赏 林则徐有哪些主要事迹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从贫困中开始,在清贫中度过,一生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大事,同时又甘愿坚守贫困,可谓才德兼具。他进行的虎门销烟,让国人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也让他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在林则徐的一生中有很多名言都能彰显他的志
    12-31 林则徐
  • 金宣宗发动南征和南迁 是他一生最错误的决定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珣是金国的一代昏君,他在任期间国家的国土不断沦丧,在贞祐二年三月,金国和蒙古议和成功,但是金国没有遵循议
    12-31 金宣宗
  • 水浒中梁山第一条好汉为何被政治边缘化?
    梁山上谁是被政治边缘化的好汉?勿容置疑,就是豹子头林冲!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有万夫不挡之勇。因受太尉高俅父子的陷害,结果被逼上了梁山,成为了梁山第一条好汉。其实,在《水浒传》中的所谓“逼上梁山”,说到底有两种“逼”法:一种叫做“被
  • 三国孙策和楚霸王项羽谁更厉害
    孙策和项羽,这两人相隔几百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江东诸侯,一个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而唯一能将他们二人联系在一起的恐怕就是这两人都是青年才俊,都死于非命,都令人惋惜,同样也都是大英雄。孙策与项羽一样都是出身名门,都仪表堂堂
  • 信陵君魏无忌力挽狂澜 对魏无忌的评价
    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前243年),魏昭王的儿子,与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前276年,被封信陵,位于河南省宁陵县,被后世称为信陵君。魏无忌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和平原君赵胜四人被当代人称为
  • 这个皇帝被活剐四千多刀 百姓疯抢生吞其肉
    在古代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许多人就会问,什么是“剐”?“剐”就是凌迟的意思。因为,凌迟都是要割很多刀的,于是就有了千刀万剐这个成语。因为凌迟太过残忍,只会用在穷凶极恶的犯人身上。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历史上唯
    12-31
  • 狭路相逢智者胜!当苏秦遇上张仪 谁技高一筹
    看完刚播完的热播大剧《芈月传》,心中除了对萌萌哒的小芈月和深情无比的黄歇很热爱外,小编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孙俪、刘涛、马苏她们的撕逼大战,而是真正有智谋的人:张仪、苏秦、庸芮!所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先秦时期的两大著名的谋臣:苏秦和张仪。历史上的
    12-31 苏秦张仪
  •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怀孕四月被抛弃 后成女银行家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前妻,也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的养女。她通过对徐氏家族的有限依附,在工商业界逐渐创造了一曲自力更生、发奋自强的女权传奇,从而以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公司总经理的社会地位赢得尊重,并且当仁不让地充当着徐氏家族集传统型大管家
  • 最幸运的梁山好汉 福将遇险总是毫发无伤
    提到演义小说和袍带书中的“福将”,大家一般都会想《大说唐》(说唐三部曲)中的程咬金、《说岳全传》中的牛皋和评书《大明英烈》中的胡大海、评书《白眉大侠》中的房书安,这几位高人虽然能耐一般,但福星高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也是贯穿这些小说评书的
  • 他是三国最强战神 45岁灭曹魏58岁平东吴
    魏国灭掉蜀汉后仅一年,就被司马炎取代。东吴与西晋隔江对峙长达 10 余年,最终被晋所灭,功臣首推羊祜[hù]。一羊祜,字叔子,山东费县人。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母亲系出名门,是汉末文化巨人蔡邕的女儿。曹魏末期,朝廷上两大势力对峙。一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