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关系 唐宋八大家之三

   2020-12-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苏洵,他是属于大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三苏雕像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官职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因为救哥哥心切,他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贬官。

元丰八年,旧的党派执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等官职。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托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御史中丞。过了两年,又被封为尚书右丞,这时他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旧法派被推翻,新发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绍圣元年,苏辙上书反对新的政策,结果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后来又被贬到循州等地。苏辙的一生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有过低谷的时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苏辙读音

辙(zhé),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部首是“车”,总笔画为16画。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在《曹刿论战》“下视其辙”中的意思是指车轮压出来的痕迹;在《赠白马王彪》“改辙登高岗”中的意思是解释为车辆行驰的路线;在《<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又指车辆的意思。

人们通过对人物苏辙的熟知,对这个“辙”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长政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天下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苏辙名句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写的作品数不胜数,留下来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来看一下苏辙为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在教化的方面,苏辙提出过“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的观点,他认为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教育,多数人还是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之,这时候对那些仍然顽固不化的人进行施行他便无话可说了。在这方面,苏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惩罚别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苏辙提出过“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观点,前者的意思是用语言去苛责别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义来要求自己却非常难,后者的意思是说在这世界上并没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况下去端正他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为端正的情况下才能去要求别人,自己能没有做到怎么能够去要求别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苏辙提出过“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的观点,前者的意思是遇见繁杂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样;处在危险的情况下,却好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样。这个观点是告诫别人要有从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难也需要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后者的意思则是说在事情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深谋远虑,等到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则是在告诫别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提前做准备。

苏辙散文

关于苏辙的作品非常多,他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在文学上被称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写作上既强调要注重自己的文学思想的内心修养,又要有丰富的阅历。

苏辙大部分的著作是在他被贬官和晚间闲居的期间所写,有《栾城集》、《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别志》八卷、《龙川略志》十卷等等。在文学上创作上,苏辙比较重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的相统一,同时强调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在建立在实践上的。他要求个人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

他的散文是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他所写的散文结构严密、话语严谨、表达简练通畅、语言朴素淡雅。他的大量政治上的议论散文便具有这种特色。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却能体现出语气的波澜起伏,前后变化,说理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逻辑能力。他擅长写政治和历史方面的论文,纵观天下,分析当时的时局,以古鉴今,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之处。比如《六国论》中指出当时的六国的执政者不知天下的大势,没有团结一致对抗秦国,失去了韩、魏两国重要的保护屏障,结果导致六国全部覆灭的悲剧。又例如《黄州快哉亭记》中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抒情的过程中又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他写文章的特点。

 
标签: 苏洵 苏轼 苏辙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苏洵儿子 苏轼苏辙的名字里为何都有“车”?
    名字,是对一个人的代称。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陪伴和影响他的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不管是自己挖心掏肺,冥思苦想,还是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代劳,总想为孩子起个称心如意的名字,希望其带来好运和平安。今人如此,古代文人更甚。他们为子女取名
  • 宋代房租知多少 苏洵竟然租不起京城豪宅?
    “满城风雨”是现代人惯用的成语,但很少有人深悉文字背后的辛酸。潘大临是北宋黄州(今湖北黄冈)诗人,诗近苏东坡,而贫则过之。苏东坡在黄州尚有“东坡”数十亩地可耕,有“东坡雪堂”可住,潘大临却无立锥之地,只能租借田宅维生。在一个黄叶纷坠的秋日里
    12-08 宋朝苏洵
  • 苏老泉是谁?苏老泉是苏轼还是苏洵啊
    苏洵号“老泉”,又称老苏,是苏东坡的父亲,这是南宋以来传统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明清学者对此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老泉”是苏轼之号,苏老泉即苏东坡。但是又有人持不同意见,至今仍众说纷坛。宋朝末年出现的《三字经》记载:“苏老泉,二十七
    09-26 苏洵苏轼
  • 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名话说的就是北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字面上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奋读书。但是我们一想不对啊,苏轼与苏辙都是苏洵教出来的,苏洵二十八岁时得了儿子苏轼,苏洵才读了一年书,就敢教儿子念
  • 取名的学问 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除了李白、杜甫,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苏轼。话说苏家父子三人都是才子,写的一首好诗。而在古代取名极为重要,那么苏轼的姓名到底有什么讲究,花了苏洵多少心思呢,小编给大家揭晓。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
    09-04 苏洵苏轼
  • 为什么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是《三字经》里面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洵是三苏之一,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苏洵、苏轼、苏辙被当时人称为“三苏”,这个称号是对当时他们三父子的
    08-11 苏洵
  • 揭秘为何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是《三字经》里面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洵是三苏之一,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苏洵、苏轼、苏辙被当时人称为“三苏”,这个称号是对当时他们三父子的
    08-06 苏洵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
    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
  •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是什么之一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
  •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简介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