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选定顾雍为丞相?顾雍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0-03-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着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代替他的是顾雍。顾雍似乎不显山不显水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着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代替他的是顾雍。

顾雍似乎不显山不显水,没有任何惊人言行,那他究竟何德何能,使孙权如此重视、重用呢?

他的出类拔萃之处,恰恰是他的低调。

顾雍其实师出名家:他的老师蔡邕(蔡雍)是东汉大文学家和书法家,是蔡文姬的父亲。小顾幼时向避难于吴的蔡邕学习弹琴和书法。他学习这些才艺不是被迫,不是为中考、高考加分,也不需要家长牺牲周末时间陪伴,所以能静下心来练习,一点就通。蔡老师惊讶他的才气,以至于激动地说:“你以后一定能成器,我就把我的名字给你吧!”从此他就叫顾雍。当然了,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给了学生之后,自己也留了一份,还是叫蔡邕。于是师生同名(同音),传为佳话。

编电视剧的可以在这里加一段顾雍和蔡文姬的纠葛,或埋下个什么伏笔。我这里没有相关故事。

接着说。小顾二十岁就被推荐为合肥市市长,后来又辗转各地任职。孙权当会稽郡郡委书记(太守)的时候不能到任,就命顾雍为副书记(郡丞),代行书记职务。顾雍很快将会稽治理得井井有条。几年后又升官入朝。孙权当吴王后,顾雍被封了侯。封侯后回乡探亲时,家里人还不知道呢,知道之后当然非常吃惊。这种境界,一般人就难以达到:过去讲“衣锦还乡”,汉朝的老祖宗刘邦当年就弄得很张扬。在下拿自己比量,别说被封侯,记得小时候初次进动物园见了猴,回家还逢人就说呢。

顾雍低调,但绝不平庸。他自持内倾,寡言少语,但只要话一出口,就能切中肯綮。他不喝酒,所以别人在酒后狂欢时,一见到顾雍,就不敢放肆了,连孙权都说:“有顾先生在场,我也不敢纵情”。但顾雍与张昭有所不同:他并不像张子布那样直接出面干涉,使别人当众下不来台。当时的人都知道,孙权有事需要征求丞相意见时,总是让中书令去顾雍家里探访。如果主上的意见合乎顾雍的意思,可以执行,顾雍就设宴招待来者,与之热烈讨论;顾雍若觉得不妥,就板起面孔沉默不语,也不张罗酒食。于是来人只好告退。这样君臣都不伤面子。

顾雍做官不追求表面政绩,不搞“面子工程”。当时驻守江边的诸将急于立功,就提出各种主动进攻的建议。孙权为此请教顾雍,顾雍就指出诸将的真正动机:他们并非从国家利益出发,而只为自己功名。他建议孙权予以制止。

但顾雍并非那种怕犯错误而不做为的官僚。平时他常微服私访,考查政务是否得当,调研回来以后就将意见上呈主公。提案若被采纳,他就归功于皇上;若被驳回,也不发牢骚。你想,这样的手下,孙权能不喜欢吗?倘若相反,做属下的提出点合理化建议,成功之后到处宣传:“这可是我提出的啊!”而若主上没采纳,后来又确实坏了事,就得理不让人,到处嚷嚷:“不听我的,栽了吧?”那这样的人还想不想干下去啊?

即使提不同意见,顾雍也用平静的语气,并不激动,并不慷慨陈词。大家觉得他说话有分量,是因他的想法本身的正确性,再就是大家相信他人格的正直,他办事公道公平,一切出于公心。

老顾自己低调,也不希望子孙们过于张扬。孙权要将自己的侄女嫁给顾雍的外甥,特意宴请顾家父子以及顾雍的孙子顾谭。顾谭这时已担任要职,看到皇上高兴,他也忘乎所以,就借着酒醉跳起舞来,还跳起来没完。顾雍心里生孙子的气,但没马上发作。第二天,他把顾谭招来,当面斥责说:“你觉得你是杰青啊?了不起啊?当年萧何多大的功啊,每次见汉高祖还谨小慎微,好像不善言辞的样子呢!你对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做了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事?不过是靠着我的地位,靠当孙子罢了!你这样忘乎所以不知节制,将来准会坑爹坑爷!”说完就背身面壁躺在床上,不理孙子了。过了好久才让孙子离开。

顾雍的中正持平,还用之于对手或罪犯。有位叫吕壹的官员,平时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还诬陷无辜,诽谤大臣,连顾雍本人都被他攻击过。后来这吕壹被“打老虎”抓了起来,顾雍亲自审问。面对攻击过自己、现在成了阶下囚的吕壹,顾雍仍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审问,临了,还问犯人需不需要作最后陈述。此时,一位名叫怀叙的官员冲上前,当众对犯人侮辱谩骂。顾雍马上予以制止,并批评说:“有国法在那,你何必这样呢!”

你看,那时的顾丞相就有了现代的法律意识,懂得保护犯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但是,对顾雍的这种做法,后来研究三国史的一些人并不都以为然。比如有个叫徐众的,他评论说:“顾雍不因吕壹诽谤过自己而公报私仇,保持和颜悦色,这是长者风度。但是,对这样的罪犯,还征询他有什么要说的,这就不对了。吕壹这个坏蛋全国人民都恨他,有人还要亲手宰了他呢。顾雍让他申诉辩护,如果不接受上诉,于法理不通;如果接受上诉,皇上若出于尊重丞相意见的考虑原谅了吕壹,那被他陷害过的陆逊等人不太可悲了么?怀叙当面侮辱谩骂罪犯,不是由于私愤,没什么错。对不仁的人不仁,这就是‘仁’!所以,顾雍不该批评怀叙。”以今天观点看,顾雍和徐众到底谁对谁错呢?

 
标签: 孙权 顾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谁最强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谁最厉害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谁最强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
    1、《三国演义》小说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即使在真实历史,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实难与和曹操相比,也就是和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列,孙坚之子的身份,
  • 孙策为何选择孙权做继承人 孙策选择孙权做继承人为何
    孙策为何选择孙权做继承人 孙策选择孙权做继承
    1、事实上,孙策曾在临死时交代了原因,但这是给别人看的,事实上交给孙权还有别的情况,江湖分析一下: 孙策死时,江东内部不稳。孙氏集团与江东氏族有很大的矛盾。孙家虽然祖籍是江东富春人士,但是孙氏发迹并不在江东,而且孙家父子都曾效力于袁术,而袁
  • 孙权为何要杀自己的妹妹孙尚香 孙权杀自己的妹妹孙尚香的的原因
    孙权为何要杀自己的妹妹孙尚香 孙权杀自己的妹
    1、刘备和孙尚香的结合,是周瑜用的美人计,没想到诸葛亮技高一筹,生米煮成熟饭。周瑜一看,没辙了,又给孙权出主意,借着新婚的由头,把刘备软禁在东吴。若诸葛亮来要人,就拿荆州来换。2、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策,修建了豪华别墅,每天锦衣玉食,歌舞宴会
  • 三国演义中孙权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孙权怎么去世的
    三国演义中孙权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孙权怎么去
    1、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2、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3、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
  • 孙策怎么传位给孙权 孙策为何传位给孙权
    孙策怎么传位给孙权 孙策为何传位给孙权
    1、孙策是有儿子,但是年幼,如果传给自己的儿子,大权会落到外戚手中,这样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就会落入异姓手中,孙策是不能让这种事发生的。2、而且,自己儿子年幼,胳膊拧不过大腿,就算传给自己的儿子,他也守不住,还是会被孙权夺走,所以不如直接
  • 曹操驾崩刘备病故 孙权为这一天已等了30年
    孙权熬死了曹操,熬死了刘备,天下的威胁已经解除,于是他才堂而皇之地“顺应天命” ,宣布称帝。一曹丕于 220 年代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宣布称帝。而孙权从 211 年起, 一直以曹氏所封吴王的身份统治江东,直到 229 年,孙权方才称帝。及其称
  • 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仇怨 孙权的智谋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各为其主”时,甘宁曾一箭射
  • 本可灭掉曹魏 可孙权为何非要背盟夺取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五月,刘备与曹操之间近两年的汉中争夺战中宣告结束,曹魏主将夏侯渊阵亡,刘备取得汉中;八月,驻守南郡江陵的关羽在北攻南郡襄阳、樊城的战斗中取得大捷,斩杀曹魏大将庞德、俘获了大将于禁在内的三万人,
    12-30 孙权荆州
  • 三国历史上孙权为什么酒后说话不算数?
    大凡古代帝王都爱饮酒,孙权也不例外,我在上一篇博文里也介绍了张昭多次犯颜直谏,孙权当面应承背地却依然故我的故事,历史上的孙权不仅嗜酒而且喜欢以酒令来助兴,称吴王时,孙权大宴群臣,喝的兴起,他站起来向大臣们开始行酒令,轮到虞翻时,虞翻却佯装醉
    12-30 三国孙权
  • 揭秘三国孙权为何晚年就变成了一个大昏君?
    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在三国魏蜀吴三家
    12-30 三国孙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