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韩信不会武术为何却喜欢腰悬三尺之剑?

   2020-05-3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秦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子佩剑,服之象德。匹夫佩剑,拔之相斗。韩信方为布衣之时,也常常腰悬三尺之剑,落拓而行于淮阴的乡亭、城下的溪滨、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节,无论走到哪里都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如玉在璞,无华其

秦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子佩剑,服之象德。匹夫佩剑,拔之相斗。韩信方为布衣之时,也常常腰悬三尺之剑,落拓而行于淮阴的乡亭、城下的溪滨、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节,无论走到哪里都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如玉在璞,无华其表,涵彩其中。在淮阴人的眼中,韩信是个异人。他家贫如洗,无业谋生,却好剑术,喜读兵书。他既不务农,亦不从商,有时寄食他人门下,有时垂钓淮水之滨。

这一日,韩信仗剑过于淮阴街头,却被几个市井无赖拦住去路,为首的是当地的一个屠侩。那人上前挑衅道:“你虽身形高大,好带刀剑,实则怯懦胆小。”韩信按剑而立,一众泼皮围上前来,啰噪附和。屠侩愈加气壮,高声道“你若不怕死,就来杀我;不能死,就出我胯下。”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人知道韩信将在日后横扫三秦,志吞六合,没有人预见他将破赵下齐,气盖万夫,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一位千古名将,而他斩目下之屠侩如灭蝼蚁,所有人都在引颈观瞧他将如何行事。太史公为淮阴侯作传,到此一节,写下了四个字,不是“怒发冲冠”,不是“嗔目裂眦”,而是“信孰视之”。我却不禁谔然——那一刻,韩信在想些什么,而当他这样熟视对方的时候,左手是否依然紧紧握住那把佩剑?

剑者是武人的尊严,宝剑出鞘,谁与争锋。君不见鸿门宴上,樊哙拔剑,割彘而啖,气慑项羽。邯郸道左,李良见辱,挥剑起兵,王庭喋血。而此刻淮阴县内,韩信仗剑,路遇顽徒,却藏锋刃于宝鞘,出胯下而受辱,围观之人一哄而散,韩信从此背负怯名。公元前208年的暮春,杨花翻飞如雪,项梁大军渡淮而西,韩信孑然一身仗剑投之,自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韩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也必然对忍有一番洞见。他初投项梁,后随项羽,在项氏军中,从定陶之败,到钜鹿之捷,韩信亲见了项羽破釜沉舟的过人胆气,亲见他钜鹿一战的英武奋发,亲见他为项梁复仇时眼中的怒火,亲见他坑杀秦军降卒的残忍无道,而在上至义帝下至诸侯都对项羽唯唯喏喏不敢仰视之时,韩信却对项羽刚愎不忍的致命弱点洞彻无遗。

当韩信的大将旗鼓席卷齐地的时侯,与他对阵的楚将龙且,竟然自以为“平生素知韩信容易对付”,直到龙且步步陷入韩信的潍水阵中祸在眉睫时,还在得意大言“我早就知道韩信怯懦胆小”,却不知话音未落,潍河之水天上来,冲得楚军落花流水,汉军乘胜追北,龙且身死阵前。而韩信,因为大忍,所以大勇,他的天纵神武只在战场之上,他的大将风度只在敌军阵前。

金戈铁马的生涯中,地北天南的岁月里,惟有故园的淮水涛声依旧,除了城头变换大王旗。公元前202年,又是杨花如雪的时节,楚地迎来了一位新王,他身材高大,奇节慷慨,所到之处陈兵出入,气度非凡。消息传到隶属楚地的淮阴县,人们奔走相告,韩信被封为楚王,威加海内,荣归故乡。没过多久,当年令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侩被军士带走,人们窃窃议论他此去凶多吉少。屠侩被带到韩信的面前,心中只求速死,却听到贵为楚王的韩信指著自己对诸将释然说道:“这是一位壮士。当年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是死的无名无意,所以才忍到今天。”屠侩回来了,不是披枷带锁,而是戎装加身,官至中尉!

人生天地之间,而顶天立地的胸襟却不是人人有得。读史到此,才知为何韩信的忍辱胯下不同于张耳、陈余的忍志穷途,虽然都是情有所迫,势不得已,然而,韩信之忍是为大忍,张陈之忍,仍属常情。因为忍之大小,不以承负之多少,不在时日之短长,全在境界之不同。韩信的忍辱负重,从内到外,自始至终没有一丝的愤怒与仇恨,虽然在俯出胯下的一刻,他也曾熟识屠侩,但那不是怒目而视,更不是蓄志复仇,他只是需要确认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但是要死得其所,于他于己都是如此。正因为有如此大忍的境界,所以才有这段以德报怨的佳话传谈千古。

战场之外,韩信永远是那个如玉在璞的韩信。因为他的志向太高太远,非有三千里的疆场,无以驰骋他不世的雄心,非有九万仞的扶摇,无以托起他垂天的云翼。

 
标签: 韩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
    12-30 汉朝韩信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 建国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雉为何要除掉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这个人,很多人都为其感到惋惜,更深深觉得刘邦是一个卑鄙小人。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后来的岳飞与其很相似。汉朝建立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后就先后对韩信下了手,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
    12-30 刘邦韩信
  • 有趣的猜想 韩信穿越到三国会是什么样子?
    他追随谁最好?或者可否自立为王?以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做到什么位置?最后的下场会怎样?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韩信人物全属性剖析。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与死都因为萧何,如成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前者救了他,后者
    12-29 三国韩信
  • 寇骞是谁 寇骞被韩信杀了吗 寇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第50集中,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便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的威力。毕竟,大家都对韩信做大将军很不服气,纵然韩信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但是大家还会不爽的。而这是,刚好寇骞犯了罪,韩信要杀了寇骞,那么,寇骞真的被韩信杀
    12-29 韩信
  • 揭秘刘邦夫人吕后为何一定要杀掉功臣韩信?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一副对联,文仅十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韩信戎马一生,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为汉室打下江山,功勋显著。然而韩信能与汉室结缘,皆源于一知己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12-27 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为何刘邦当上皇帝 第一个收拾的是韩信
    刘邦称帝功劳最大应该有三个人: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其他两个人都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
    12-25 刘邦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