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亲有几种类型?古代和亲的目的

   2020-05-3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性、历代史书所记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所以,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自然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1.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这种类型的和亲最普遍,是中国古代和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性、历代史书所记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所以,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自然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1.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这种类型的和亲最普遍,是中国古代和亲的最主要部分。比如汉朝与匈奴、汉朝与乌孙、北魏与柔然、西魏与柔然、东魏与吐谷浑、东魏与柔然、北齐与柔然、北周与突厥、隋唐与吐谷浑、隋唐与突厥、唐与吐蕃、契丹、奚及回纥等若干和亲。这种类型的和亲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出嫁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

2.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据《资治通鉴》卷40记载,建武元年(25年),卢芳“使使与西羌、匈奴结和亲”。《后汉书》卷12《彭宠传》载,建武三年(27年)三月,“彭宠自称燕王,攻拔右北平、上谷数县。遣使以美女、缯鲧赂遗匈奴.要结和亲。单于使左南将军将七八千骑往来为游兵以助宠”。卢芳本为东汉的骑都尉,起兵反汉后,自立为西平王,被匈奴单于拥立为汉帝;彭宠本为东汉的偏将军、安乐令,起兵反汉后自称燕王。公孙度和袁绍也是两个割据政权的头目,他们也曾与少数民族政权有过和亲关系。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时句丽、鲜卑强,(公孙)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再如蹋顿统领乌桓三部后,袁绍和公孙瓒“连战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瓒,破之”。乌桓由于助袁绍有功,袁绍将蹋顿、峭王及汗鲁王都立为单于,“皆以单于印绶”…,又与他们和亲,将宗室之女封为公主分别嫁给这三位单于。通过和亲,袁绍父子与乌桓建立了亲密关系。

3.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东汉末年,社会大乱,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笔下也出现了两个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也称“和亲”)状况。《三国志》卷46《吴书·孙坚传》载:“(董)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惟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日:‘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尽管孙坚耻与董卓联姻,但在他的心目中,这种联姻也属“和亲”。孙权时的占术家吴范也把这种类型的联姻称之为“和亲”。《三国志》卷63《吴书·吴范传》载:“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终皆如言。”当然,后来孙吴与刘蜀在建兴元年(223年)的和亲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联姻,但在此之前所提到的“和亲”是就两个割据政权而言的,因为当时都还没有正式建国。

4.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这种类型的和亲也比较多,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匈奴与车师的和亲;东汉时莎车与于阗,羌族首领与烧何、当煎及当阗部落的和亲。;魏晋时期鲜卑族轲比能与步度根的和亲,拓跋氏与匈奴的和亲。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以及隋唐时期吐谷浑伏允与羌的和亲等等。

5.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泰始五年(469年),“(北)魏复遣使来(宋)修和亲,自是信使岁通”。又如梁武帝时,侯景曾建议“与东魏和亲”,因没被采纳,“是后景表疏稍稍悖慢’。

6.从现今来看属于外国之间的联姻。五代时刘晌等人在写《旧唐书.百济传》时,把百济王义慈与高丽之间的联姻称为“与高丽和亲通好”,把唐令前百济太子扶余隆回百济与新罗首领联姻称为“遣还本国,共新罗和亲”。其实,唐朝君臣、百济王与新罗王都把这次联姻看作“和亲”。《旧唐书·百济传》载:“麟德二年(665年)八月,(扶余)隆到熊津城,与新罗王法敏刑白马而盟。先祀神祗及川谷之神,而后歃血。其盟文口:‘往者百济先王,迷于逆顺,不敦邻好,不睦亲姻。结托高丽,交通倭国,共为残暴,侵削新罗,破邑屠城,略无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怜百姓之无辜,频命行人,遣其和好。故立前百济太子司稼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恭承诏命,永为藩服。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百济和新罗都承认唐朝所拟盟文,说明百济、新罗和唐朝三个国家都认同这次联姻是和亲。

从历代史书中所载的有关实例中可以看出,和亲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以上所列的其他各种类型的联姻都应作为和亲的研究范围。

 
标签: 和亲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靠什么来化解血腥仇恨 古代公主的漫漫和亲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亲”是一朵独特的“奇葩”,蕴含着中原皇室的几多无奈,几多屈辱?可以想象,一个泱泱大国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当,这是何等地卑贱和可悲!汉武帝时代,国势不可谓不强盛,可也上演过“和亲”的悲剧:汉武帝的女儿细君公
    12-29 公主和亲
  • 隋唐时期和亲的目的是什么 和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隋与突厥的和亲一方面为了稳定局势,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婚姻关系将突厥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纳入隋的统治范围,扩大隋的疆域;就突厥而言,由于经常出现矛盾,与隋联姻,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亲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隋唐时期和亲的
  • 最可悲唐朝和亲公主 一辈子做妾未得到唐朝支持
    印象中唐朝总是无比优雅无比强大的,雍容华贵之风,开放包容之态,都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怀想,只是美轮美奂的历史光环之下,却掩不住个人的悲凉,哪怕是身为公主,也依然活得没有任何尊严。小宁国公主,李唐荣王李琬女儿,在大唐和亲的公主之中,身份不算低了,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公主外嫁?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为何说文成公主的“和亲”是历史最赔本的一次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
  • 为何文成公主进藏成唐朝最赔本的一次和亲
    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
  • 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大牺牲,也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公元前20
  • 历史上参与汉匈和亲的汉朝公主都有哪些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有哪些公主外嫁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世代和亲的两个国家是谁
    回鹘原来是北亚的游牧汗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时,回鹘的别将句录莫贺乘内乱之机,勾结黠戛斯阿热可汗合兵十万攻杀回鹘可汗,“焚其牙帐荡尽,回鹘诸部逃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
    12-17 和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