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之际的谋士蒯通是不是韩信的谋士

   2020-06-0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蒯通是史上有名的谋士,他的计谋被司马迁称为“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在他的生涯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他给韩信出三分天下的主意但没有被采纳。那么他为什么给韩信出主意呢?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吗?蒯通原名是蒯彻,在后世的记载中,因与汉武帝重名而改

蒯通是史上有名的谋士,他的计谋被司马迁称为“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在他的生涯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他给韩信出三分天下的主意但没有被采纳。那么他为什么给韩信出主意呢?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吗?

蒯通原名是蒯彻,在后世的记载中,因与汉武帝重名而改为蒯通。蒯通这个人是以游说出名的。他最早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去游说范阳县令,在他的三言两语中,范阳县令立马决定向武臣投降。就这样,在蒯通的游说下,和范阳县令一样投降的城池大概有三十来座。不战而得,不得不说,蒯通实在是个人才。

在此之后,蒯通就消失在史书记载中。接下去的一次出现就是在韩信身边。当时韩信正准备攻打齐国。可是刘邦已经率先派郦食其劝服了齐国。韩信带着部队正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的时候,蒯通出现了,劝说韩信继续攻打齐国,为自己谋取功劳。蒯通的这一计策的确为韩信赚取了很多的功劳,但同时也让刘邦埋下了对韩信的猜忌。而大家好奇的是,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吗?为什么总为韩信出谋划策呢?

蒯通的确是韩信的谋士,他为韩信出国许多计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蒯通试图让韩信拥兵自重。蒯通告诉韩信他的势力太大,已经遭到了刘邦的猜疑,如果韩信愿意拥兵自重,那么天下就会出现三分的局面。可惜的是韩信太过信任刘邦,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最好机会,最后被刘邦灭族。

蒯通对韩信有什么计策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第二个去说的,那就是蒯通。本来蒯通就是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韩信攻取齐国,这个计策就是蒯通提出来的,蒯通的说服力还是有的,说话分量较高。他跟韩信说:“我这个人会看相,看你的面和脸,觉得你都不过是一个侯爵而已,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而看你的背,贵不可言。”

蒯通的这通话,存有深意,很明显的就是说,如今天下,双方实力对峙。而第三方的势力就是你韩信,你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你假如哪一方,那另一方必败。因此,你韩信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站对队伍。一心忠于汉王的韩信,想都不想,就站在了汉军那一方,这也就为楚军败于垓下埋下了伏笔。

蒯通之言是什么意思

在楚汉争霸陷入对峙的时候,韩信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双方势力都想要拉拢他。但是在韩信自己这边,有一个名叫蒯通的人,他却怂恿韩信造反,让其自立为王,达到三分天下的局面。蒯通给他看了一次相,其实此话当中蕴含着两层意思。

1、告诉韩信如今的天下形式,想要让他能够站稳阵脚,最好可以自立为王。倘若站错了队伍,在这次政治中,你将会身败名裂,根本就没有机会可以翻身。

2、告诉韩信,叫他不能帮助刘邦,因为刘邦本人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身怀天下。如今楚霸王跟他对峙,他的头号敌人还只是项羽,并且你韩信还是用得上,他想要用你来攻打项羽。只要楚霸王一败,刘邦下一个要收拾的人,必定是你韩信。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告诫韩信,这两个人争夺,你谁都不能帮,你帮谁都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称王,跟他们坐分天下。如果说韩信采纳了他的计谋,那么中国的历史将会大改。可惜的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在临刑前感到后悔罢了。

蒯通为了改变韩信的看法,告诉他一个道理,刘邦并不是对他很好,彼此两个人更多的是利益联系。并跟他举例,提起文种和勾践等人,但是在韩信心里,传统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他认为自己身为臣子,理当效忠,决不能做出对不起汉王的事情,最终还是错失了称王的良机,可以说是他自身的缘故。

 
标签: 韩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
    12-30 汉朝韩信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 建国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雉为何要除掉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这个人,很多人都为其感到惋惜,更深深觉得刘邦是一个卑鄙小人。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后来的岳飞与其很相似。汉朝建立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后就先后对韩信下了手,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
    12-30 刘邦韩信
  • 有趣的猜想 韩信穿越到三国会是什么样子?
    他追随谁最好?或者可否自立为王?以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做到什么位置?最后的下场会怎样?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韩信人物全属性剖析。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与死都因为萧何,如成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前者救了他,后者
    12-29 三国韩信
  • 寇骞是谁 寇骞被韩信杀了吗 寇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第50集中,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便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的威力。毕竟,大家都对韩信做大将军很不服气,纵然韩信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但是大家还会不爽的。而这是,刚好寇骞犯了罪,韩信要杀了寇骞,那么,寇骞真的被韩信杀
    12-29 韩信
  • 揭秘刘邦夫人吕后为何一定要杀掉功臣韩信?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一副对联,文仅十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韩信戎马一生,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为汉室打下江山,功勋显著。然而韩信能与汉室结缘,皆源于一知己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12-27 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为何刘邦当上皇帝 第一个收拾的是韩信
    刘邦称帝功劳最大应该有三个人: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其他两个人都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
    12-25 刘邦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