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另一面 儒臣的外表内里是一颗屠夫心

   2020-04-1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直给世人留下儒臣的印象,尤其他的曾国藩家书,儒学思想浓重。其实,曾国也有另一面,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名武将,他所带领的湘军,所到之处草木不生,令人闻风丧胆。有人曾评价他为披着儒臣的外表内里是一颗屠夫的心。太平天国运动从185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直给世人留下儒臣的印象,尤其他的曾国藩家书,儒学思想浓重。其实,曾国也有另一面,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名武将,他所带领的湘军,所到之处草木不生,令人闻风丧胆。有人曾评价他为披着儒臣的外表内里是一颗屠夫的心。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为止,长达近13年的起义席卷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江河日下的满清也在这场十多年的内战中打的山河破碎,一片狼藉。这场战争中,清朝没有依靠当初入关的骁勇八旗军,而是依赖于汉族武装,主力便是汉族大臣曾国藩创立的湘军。

湘军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在曾国藩的率领下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旷世奇功,几乎可以这样说,曾国藩几乎是再造大清,战争结束后,曾国藩进爵一等毅勇侯,封太子太保,几乎是汉人能够在满清一朝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了。湘军中走出的一系列将领,也纷纷成为日后满清的封疆大吏,一手撑起了洋务运动,创造了短暂的同治中兴。

曾国藩,儒家外衣,屠夫其心

但是,拨开历史的华丽外衣,再看湘军,也是残忍的。这支武装主要是由农民和底层知识分子组成,清末那个时候,人的体质是很弱的,湘军刚开始组建的时候也是战五渣,处处被吊打,但是曾国藩敢于屡败屡战,湘军硬是在战火中成长为劲旅。在这一过程中,湘军也变成了一只嗜血的军队,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湘军采取了及其血腥的报复手段,即,杀!杀!杀!凡是太平天国的,无论军民,一律杀之而后快。

咸丰八年,曾国藩创作集中体现“仁”这一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爱民歌”,要求士兵背诵传唱,做到“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然而,这个披着儒家外衣,自称曾子之后的人,其手下的湘军却缔造了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三场大屠杀。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对于湘军屠杀平民,官文这样解释:“奴才(官文自称)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英王陈玉成二破江北大营,东征常州和苏州,曾国荃乘机率军围困安庆,陈玉成不得不回师增援安庆,双方反复打了整整两年,最终,安庆守军因长锁被困,粮食吃光,只好搜食猪、狗、树叶、树皮,许多战士活活饿死。九月四日夜,清军在安庆马山脚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装上大量火药。安庆城墙被炸塌,城池被湘军攻克。曾国藩9月11日由东流赶到安庆城内,亲自指挥屠杀当地人民的罪行,杀得城内"实无一人得脱",还说"大快人心",难怪两湖人民喊他是"曾剃头",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曾国荃部攻陷天京,活捉忠王李秀成,此时的天京虽然被攻克,但是城内还有太平军十余万加上无辜老百姓几十万,太平军抵抗极为惨烈,死伤无数,拒不投降。因为大伙心里明白投降也是死,不如拉几个垫背的,湘军在城内几乎是逢人便杀,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令人发指!三十二年后,谭嗣同去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谭嗣同:《谭嗣同全集》),苦难深重的南京,就这样变成了一座空城。看到这里,你是否联想到多年后另一支部队在这里的暴行?同样是南京,但是这一次动手的可是同胞啊!

陈玉成就义前,曾大骂曾国藩

我不赞同将太平天国定义为正义,因为他们不配,同样我也不欣赏曾国藩,即使他被很多人赞颂。自古以来,无论何种战争,老百姓终究是无辜的,他们的命运被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无论一个人做过多大的贡献,只要是屠杀百姓的,均是贼寇,吾不齿也。

 
标签: 曾国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1、曾国藩是曾国藩是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
    12-28 曾国藩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 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
  • 曾预言清朝灭亡的人是谁?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简介
    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
  • 揭秘天津教案为何使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名号?
    清朝同治皇帝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天津民众为反抗外来教会的压迫,被迫进攻教会机构,最终导致了数十名外国教徒被杀。事件结束后,清王朝受列强压迫,不得不将犯案的民众处死,处置相关官员,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那么这件惨案的究竟是为什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阎锡山经历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蒋介石称阎他是“晋文公”之类的人物。“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蛰居大连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因而诞生了“只记理”的日记,在此后的岁月里,“记理”成了他的习惯。
  • 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
    12-26 曾国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