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三进平凉城的故事

   2020-06-0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

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急急忙忙向西北进军。大军西出潼关时,有一书生周培公在路边求见,正是用人之际,图海亲自接待。没有想到的是,周培公开门见山,呈上一份《取平凉策》,他进谋说:“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先贤诗佩》卷五)

周培公之策正好符合康熙与图海君臣剿抚王辅臣的战略意图,图海见周培公奇才可用,留任为幕客,一同昼夜兼程,奔赴前线。5月17日,图海统兵到了平凉城外十里安营扎帐,攻心为上,按既定方针,抚远大将军发布通告:“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虏不克,无往不胜。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5月18日,大战虎山墩,平凉震动。

虎山墩是古代一烽火台,修建时间无考。位于平凉城北的山头上,高数十仞,俯视泾河及平凉城,是平凉之咽喉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王辅臣派重兵驻守。图海到平凉第二天,就在城外布阵,似乎要攻城,实质上是包围城池,而派精兵去进攻虎山墩,激战一天,飞沙走石,刀光剑影,伤亡惨重,围困加火攻,夺占了制高点,将几门红衣大炮摆上了虎山墩,图海上了虎山,居高临下,城内布防一目了然,亲自指挥打了几炮,显示威力。接着,图海派清军切断了王辅臣的军粮道。

王辅臣有万夫不挡之勇,自持武功高强,平凉城池坚固,轻敌思想严重,没有把号称十万的图海清军放在眼里,派将在城外阵前较量了几次,就守城不出,观望全国战局的变化,等待吴三桂派军北上支援,送来粮饷。图海的众将也攻不下平凉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平凉城背倚南山,面临泾河,位于汉唐丝绸之路古道上,西接三关口、扼弹筝峡口,通陇右六盘山古道,北接萧关。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刘昌受诏在古塞城重筑平凉城之“七城二堡”。北宋王素、蔡挺、狄青等扩修平凉城垣。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袁亨将平凉城改建为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总兵平凉侯费聚复修平凉东、西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东为和阳门,南为万安门,西为来远门,北为定北门,是关陇易守难攻的古城要塞。(赵时春《平凉府志》)清朝初期,设平凉府,而陕西提督、布政使等长驻平凉。

一进平凉城说降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且龚荣遇还是周培公奶娘之子,他们之间多有来往。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将城中的情报悄悄传给周培公,以留退路。说明王辅臣的内部已不稳定。

周培公眼见一时强攻不开平凉城,毛遂自荐,愿冒死进城劝降,他对图海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

周培公第一次以找亲戚龚荣遇的借口,混进平凉城门,让他引见王辅臣,陈述利害,传达大将军图海招抚的意愿。王辅臣久经沙场,已经先后投靠过几个主子,出尔反尔,深谙兵不厌诈。他担心卷入“三藩之乱”后背叛朝廷,已无退路,就提出了保命、保军、保官、保境等几项条件,周培公难以决定,表示回去马上请示大将军及朝廷。

王辅臣只派一副将送周培公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愿意归顺。

二进平凉城奉诏往抚

图海派周培公快马加鞭紧急进京,向皇帝汇报请示招抚事项。

康熙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封他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第二次进平凉城,大张旗鼓,传达圣旨。王辅臣领旨接诏,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王辅臣之子王继贞与总兵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接受招抚。

三进平凉城抚定

周培公与图海的亲属保定、吴丹等人第三次进平凉城,颁发大赦令,认为王辅臣被吴三桂利诱、欺骗,附逆蓄发,背叛朝廷,迷途知返,皇恩浩荡,大赦罪臣,王辅臣等官复原职,立功赎罪,安民保境,抚定叛军。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6月7日,王辅臣剃发降。

清朝初期,历时三年的王辅臣平凉战乱平息了。

周培公二十天之内东奔西走,三进平凉城,斗智斗勇,说服王辅臣,利国利民。

 
标签: 周培公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周培公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周培公剧照早年经历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
  • 清朝周培公简介 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
  • 周培公是谁?周培公为何会绘画清朝全图
    对于周培公,大多数人都是从2001年拍摄的《康熙王朝》中了解到的。电视剧中康熙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八旗军在入关后恃宠而骄,懒惰成性,不能够委以重任时,康熙大胆任用周培公等一批汉臣,最终平定动乱。在动乱中,周培公得到重用,屡建奇功。动乱结束后,
  • 揭秘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周培公的生平简介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早年经历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
  • 立下汗马功劳周培公为何会落得发配边疆的下场?
    周培公是清朝历史上的大臣,他一生为大清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康熙王朝》播出之后,对于周培公的议论就一直不曾断过,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功过又该怎么来评定呢?周培公是康熙时期的大臣,是当时的一代帅才,谋略出众,运筹帷幄,智计
  • 姚启圣得周培公推荐却为何不得康熙信任
    每一位君王的身边都会有几位贤臣良将,而清朝康熙皇帝的身边就是周培公和姚启圣。周培公生于1632年,而姚启圣生于1624年。虽说周培公出生比姚启圣晚些,但是周培公却更早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后来周培公将姚启圣推荐给康熙皇帝,姚启圣才得到康熙皇帝
  • 周培公之死 历史上周培公是怎么死的
    周培公出生于1632年,所以他是清朝时期的人物,在当时他是康熙皇帝身边重要的一个谋臣,康熙也十分看重他,而他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重视,一直为清朝奉献着,根据史料记载,他直到死之前都在为清朝效力,那么历史上周培公是怎么死的呢,周培公之死是怎样的
    10-14 周培公
  • 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什么会被康熙发配盛京?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
  • 揭秘清朝大臣周培公究竟有无绘制过清朝全图
    对于周培公,大多数人都是从2001年拍摄的《康熙王朝》中了解到的。电视剧中康熙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八旗军在入关后恃宠而骄,懒惰成性,不能够委以重任时,康熙大胆任用周培公等一批汉臣,最终平定动乱。在动乱中,周培公得到重用,屡建奇功。动乱结束后,
  • 他绘制大清朝地图 清史上真正的周培公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领一帮纨绔子弟,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王辅臣。因满汉有别,朝中大臣忌惮周培公受到重用,满族重臣开始排挤他。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难以承受恶劣的天气,最终病倒。康熙来到盛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