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反叛项羽投奔刘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2020-03-1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话说英布自从投奔项羽后,一直对其忠心,而项羽也因此对英布另眼相看,特别是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项羽把英布单独列出来,让他成了九江王,足见项羽对他的重视。这个待遇在项羽嫡系部队里仅此一例,连他最为信任的钟离昧、季布等人都没有享受过。但项羽不会料

话说英布自从投奔项羽后,一直对其忠心,而项羽也因此对英布另眼相看,特别是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项羽把英布单独列出来,让他成了九江王,足见项羽对他的重视。这个待遇在项羽嫡系部队里仅此一例,连他最为信任的钟离昧、季布等人都没有享受过。

但项羽不会料到,他的义举、善举,最后会变成害举。原因是英布被封为王后,他的思想开始慢腐化,慢慢不听话了。原因是英布看清了项羽的“本质”,项羽一直把他当枪手使,让他寒了心、离了志、分了道。

项羽为了达到自己权力的欲望,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一个致命的错,那就是弑杀楚怀王。项羽杀楚怀王的原因是,不听话。在自己到达咸阳后,天下诸侯都唯他独尊时,他上书“请求”楚怀王收回当前的立关中王的承诺书,楚怀王却不识时务地批复:按定下的约定办。就是这个批复,让项羽痛下了诛杀楚怀王之心。是啊,对于这样不听话的主子,留着是祸害啊。但毕竟楚怀王是名人之后,也是属于名人,是包围在记者媒体视野范围之内的,因此,项羽做出诛杀行为,很快就让他背上了残暴的罪刑。而替项羽黑锅的就是英布。他派英布在长江上干掉了楚怀王。杀死楚怀王是项羽的失误,派英布来当枪手更是失误中的失误。英布那是什么人物,是横刀立马的人物,现在居然叫他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人,明显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更重要的是一下就让英布处在舆论的浪花尖口,让他一下威名扫地……

楚怀王死了,英布的心也死了,他对项羽的眷念和感恩到此也就结束了。因为楚怀王死后,首先背黑锅的就是他,虽然历史最后还是给了他平反的机会,这一切的幕后主使是项羽,但当时的舆论和媒体远不如现在的发达,说话基本靠吼,走路基本靠脚,因此,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以人传人。不管怎么样,一向恶名远扬的英布什么事都可以干,譬如打家劫舍,譬如杀人放火。唯独弑君弑父是不想为不愿为也不敢为的。这是他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他做事坚守的红线,一旦突破了底线,跨过了这个红线,他便变成了一个裸奔的人,还有什么比尊严,比道德,比人性最重要的呢?

可以说项羽就是把自己的尊严、道德、人性强加在别人头上,致使引起了性格特点极为突出的英布的强烈反感,也正是因为这样,英布做完这件“屈辱之事”后,感恩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项羽随后率军要去平定齐国地,强烈请求英布携手并肩去作战,结果遭到了英布的婉拒。

英布这时对残暴不仁的项羽已经寒了心,已经死了心,自然不想再为他卖命了。所以这时婉拒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个时候英布的九江王毕竟是项羽一手提拔上来的,虽然两人已是貌合神离,但又不能马上撕破脸,因此他自己没有去,但还是象征性地派了五千老弱病残幼的兵去支持,不管怎么,好歹给了项羽一个交代,保存了西楚霸王的颜面。

事实证明,项羽的确是糊涂的,英布的所作所为,按理说他应该很清楚才对,应该马上采取措施才对,但他的眼里却只有田荣,只有齐国那块肥沃的土地。根本就没有把英布的心里变化,把英布的态度转变放在心里,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果然,刘邦乘项羽被深深陷入了齐国的人民的群众战争中不可自拔时,马上出关,迅速收复三秦之地后,立即做出了直捣项羽黄龙——彭城的战略部署。结果一路上的诸侯王对他望风而降,纷纷“挂靠”于他的麾下。结果很快就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楚国的地盘。到这时,只剩下项羽布下的最后两道防线。一是自己派手下最强的悍将钟离昧在黄河以南的地方进行了重点布防,二是希望“临国”英布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出兵,从而阻止刘邦联军的挺进。但结果呢?他的如意算盘失灵了。钟离昧虽然骁勇,虽然善战,但好汉敌不过人手多,他又哪里去刘邦八国联军的对手,所以,他很快溃败。而这时英布那边却迟迟没有动静,选择了“坐壁上观”,没有发一兵一卒,没有做一言一行。结果,刘邦的联军就没有什么悬念可言了,很快把项羽的老窝彭城给端了。

英布在这个里面不把自己当角色,而是当普通人看,显然,这是他对项心死的直接反映,也是对项羽不满的无力表示。

项羽呢?依然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个昔日强大属下,如今的强大盟友的变化,在以三万精兵成功打败刘邦的五十万骄兵后,他没有及时把自己的战果和英布分享,没有及时找英布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消除误会,及时挽回关系。他又选择了小富即安。结果这样一来,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他稳住阵角后,马上采取张良的计谋,开展了人才争夺战。结果一代枭王英布成了刘邦重点拉笼和贿赂的对象。并且把上派出了有着铁齿铜牙之称的游说大王随何去九江游说英布。

应该说英布虽然对项羽心死了,但他对刘邦还是持怀疑的态度的,特别是项羽在彭城反击战中以少胜多,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实力让他也是很震撼的,因此,他的立场还是属于“中立”的,还是犹豫不决的,想跟着刘邦干,又担心刘邦的实力,想回到项羽身边,又担心项羽的怪罪自己的“作壁上观”。就在他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时,刘邦的使者随何到了。英布心里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与他谈,想让他知难而退。但随何是何许人也,既然来了,就自然不会有畏难情绪,因此,他眼看一连数日遭到了英布的“闭门羹”,马上来了个“毛遂自荐”,直接对英布的侍从说,我来这里不是蹭饭的,无论如何要我和九江王当面一谈。

英布一听没折了,见就见吧,没什么大不了,在自己的地盘还怕你不成。于是两人在一间古色古香的会客厅进行了密谈。随何直言不讳地劝英布归顺刘邦,并且说出了两大很充分的理由。一是你已经有归顺刘邦的心了。项羽征战齐国没有随军出征,彭城之战不参与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你已经没有退路可言了。你对项羽不支持不配合,虽然说明你的个性鲜明,嫉恶如仇,敢爱敢恨,但在项羽里眼里会是怎么样的呢?他是个眼里揉不下一颗沙的人,你的所作所为,你自己能原凉自己,但是项羽却会怀恨在心,永远记在心中。试想想,如果一个主子猜疑属下,属下还有好日子过吗?而刘邦却是个谦卑、礼让、宽厚的人,他特别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你归顺了刘邦,自然会得到了重用。一个是冷藏,无情打压,一个是关爱,器重有加,何去何从,还请大王三思而后行啊。

英布听了随何的话,选择了沉默,沉默良久,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容我再考虑考虑。其实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布是被随何说动了的,因为随何的话直接点到了他的痛处,触及了他的灵魂,他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洗礼。但毕竟这种向左走向右走的“择木而栖”不是一件小事,是关系到一辈子幸福,一辈子荣辱的大事,马虎不得,随意不得,要谨之又谨,慎之又慎,思之又思,再言再行。

刘邦的人才拉据战弄得风声水起,后知后觉的项羽这才把目光回转到英布身上来,于是,他同样派了一个使者去九江。只是项羽和刘邦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首先,刘邦高度重视英布的归属问题,派出的是主动请缨出使的随何。能够毛遂自荐的人自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几把刷子的人,懂得作说客的技巧,并且具有极强的职业精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而项羽派出的只是一个普通使者,这样的与其说是做说客,还不说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人,根本不懂得说客的技巧,不具备特有职业精神,脚踩西瓜皮溜到算哪,只要把主子的意思传达到位就行。这里面涉及到的是态度问题,可以说,刘邦对英布是重视的不能再重视,而项羽却是轻视的不能再轻视。

的确,他的使者到了九江后,不是苦口婆心时做英布的思想工作,而是狐假虎威,开始耀武扬威,直接质问英布为什么两次不肯发兵?这是英布最敏感的地方,也是英布最为心痛的地方,因为自己的义气用事,他对自己两次不肯发兵也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也不知道如何弥补。也在思忖应对之策,但楚使却哪壶不开提哪壶,用最锋利的刀子直接刺入了他的伤疤之中。这一剑下去,他原本死了的心又活了,原本平静的心起了波澜,鲜血一点一滴流趟下来……

要剥开伤口总是很残忍,请你别做痴心人。如果说英布是“痴心人”,那么,这时他已经彻底变成了“寒心人”。是啊,连一个小小的楚使都敢于直面于自己的人过失,直面于自己的人生,那么,如果跟了项羽,我还会有好日子过么,我还不成了猪狗不如的的奴隶啊。

就在英布的心一点一滴流血时,一个高亢的声音却传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声高昂顿挫,婉转动人,凄美无比。英布和楚使同时惊愕地回过头来,却发现来不是刘邦派来的使者随何又是谁?

面对随何不请自来,来而不恭,恭而不敬。楚使选择了“敬而远之”,直接质问英布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英布这时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随何怎么能这么无礼,擅自闯入自己的“民宅”进行赤裸裸的骚扰。只有随何明白是怎么回事,他选择这个时候现身,就是要逼英布亮剑,作出诀择。

九江王已经归汉,你楚使还在于里喋喋不休,是不是太不懂味了,是不是太不识趣了,是不是要等你的脑袋搬家时才醒悟啊。随何厉声叫道。关键时刻,楚使个人修养,心理素质、能力水平显露无疑,他一听说英布已经投靠了刘邦,表情有三。一是震惊,这么大的事能不震惊么。二是盲信。盲目地相信了随何的一面之词,确信了英布确实已经归顺了刘邦。三是害怕。既然英布已经归汉,那么他现在英布的地盘就等于是人家里嘴里的肉,要杀要剐只是人家一句话,一个眼神,分分钟就会让自己尸骨无存。眼看自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楚使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拔脚就跑,拼命往会客室外面跑,向着楚国的方向跑。然而,他跑步的基本功再扎实也无济于事,这是在英布的地盘,人家的地盘要听人家作主。随何马上说了句火上烧油的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事已至此,还要犹豫吗?英布终无耐地下了斩杀令。刀起,血落,楚使亡。收刀,回心,随汉归。就这样,因为项羽的不重视,让英布这位人才最终选择了投靠刘邦。

项羽听说英布反目后,怒不可遏,马上做出了让英布永不回头的举动,派龙且对英布发动了最为猛烈的攻势。结果英布抵挡不住,只好逃到了刘邦的地盘去寻求庇护。而这时项羽又做出了义气用事之举,把成为阶下囚的英布的家眷全部送上了断头台。项羽的“大义灭亲”让英布彻底死心踏地地为刘邦卖命,而报仇血恨也是他此后唯一的精神追求。

曾经穿同一条裤子的好友,此时变成了誓不两立的敌人,做人做到这个份上,项羽也真够可怜可悲的了。

 
标签: 英布 刘邦 项羽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西汉九江王英布关心个人待遇 战略上输刘邦一筹
    (薛公)对曰:“(英)布,故骊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资治通鉴》卷十二公元前196年,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刘邦。导致此次兵变的直接原因就是韩信和彭越的死,这韩信、英布和彭越是“同功一体 ”,汉
  • 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称英布为“黥布”?
    英布是较早反秦起义的豪杰之一,后跟随项羽,在与秦军作战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破秦后被封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英布叛楚归汉,被立为淮南王,共同攻击项羽。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英布正式到封地上任,并持有皇帝颁发的印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
  • 英布两次叛乱都以失败告终只因太朝秦暮楚?
    英布的两次叛乱,均已失败作为结局,只是第一次的失败让他侥幸逃过一劫,并寻找到了一个可以与对方抗衡的对手,这样他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奈何第二次的叛乱,就没有了第一次的运气成分了,毕竟他第二次反叛的已经是一国之主了,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12-14 英布
  • 解密: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称英布为“黥布”?
    英布是较早反秦起义的豪杰之一,后跟随项羽,在与秦军作战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破秦后被封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英布叛楚归汉,被立为淮南王,共同攻击项羽。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英布正式到封地上任,并持有皇帝颁发的印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
  • 吕布和项羽哪个厉害 英布为什么会背叛项羽
    吕布和项羽哪个厉害吕布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在三国中难逢敌手,项羽则是楚汉争霸中的西楚霸王,气拔山兮力盖世的他在战场上也是常胜将军。那么吕布和项羽哪个厉害呢?《鸿门宴》项羽剧照虽然吕布和项羽不是一个朝代的,但是关于吕布和项羽哪个厉害的问题却一直
  • 为什么英布刚刚举起反旗就预测到了会失败?
    英布,乃秦朝末时出生,西楚霸王时期崛起,汉朝刘邦在位初期死亡。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三个国家,经历之错综复杂,真是说上三天也不见得能说的清楚,今天我们只就此人的生平做出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他这个人本身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若想深究,还是得自
    11-05 英布
  • 悲剧英布两次叛乱都失败只因太朝秦暮楚?
    英布的两次叛乱,均已失败作为结局,只是第一次的失败让他侥幸逃过一劫,并寻找到了一个可以与对方抗衡的对手,这样他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奈何第二次的叛乱,就没有了第一次的运气成分了,毕竟他第二次反叛的已经是一国之主了,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10-31 英布
  • 九江王英布为何两度叛乱?英布为何背叛项羽
    英布的一生,并非一心一意伺奉一位主公,他朝秦暮楚,左右摇摆,最后他的结局确实是不得善终,可谓种恶因得恶果,也是怪不得他人的,算是咎由自取的。那么英布究竟效忠了哪几位主公,又因为何时而背叛了主公,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发生了几次叛乱,最后叛乱是否
    10-31 项羽英布
  • 英布是怎么成为项羽手下五大将的
    吕雉诛杀功臣,引起英布的恐慌,英布由此造反,但英布还是以悲剧收场。高希希拍的一部《楚汉传奇》中的英布曾为历史上的英布两次背叛讲述不得已的苦衷。无论我们能否理解英布的背叛,但是英布之死已是历史,他真正的缘由也不能自述,所以一切都是后人对他的理
    10-26 项羽英布
  • 英布是谁?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
    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大听从项羽指挥了。项羽与齐王田荣作战,向九江征兵。英布称病不出,只派出几千军队去敷衍。刘邦攻打彭城,英布又称病,见死不救,致使彭城陷落。虽然项王因怨恨英布,屡次派使者前去责备英布,但仍旧没有攻打他,这是
    10-03 项羽英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