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2020-08-3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的竭忠尽义高风亮节;也有不少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决心。

除去刘备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看得不够高明。

第一,诚心让贤说。

可能吗?这里我们可以把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的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很确实的一点是,刘备姓“刘”,在那个把血脉正统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这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一张王牌。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曾称帝,而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这个道理。而曹丕的称帝则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业平定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基础之上,哪怕这样,还是让刘备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就抓住这个机会自己称帝了。曹丕的选择智与不智很难说,但至少他称帝时该具备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说这比例真确与否,可就算诸葛亮才华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么有曹丕那样的称帝条件?所谓“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汉唯一存在下去并且可以理直气壮自居正统的理由就在于这是一个刘氏政权,如果诸葛亮也当一次曹丕,把刘氏变成诸葛氏,那岂不是放弃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为逆?道德上被划为与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实力更是远远不如,安能久乎?这时就算诸葛亮把自己的安国之才发挥到极致,也在益州不过延长几年苟延残喘,再想南征北讨就是绝对出师无名自取灭亡了。

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一介莽夫,会为了一时痛快给自己找这种麻烦。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会在连曹丕的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观诸葛亮后来一生行事,一直紧抓着刘氏正统这张王牌不放,北伐时堂而皇之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连后世人都要忍不住从道义上来同情蜀汉,觉得占据了中原正统的曹魏反是奸贼。

若刘备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应该早早地就明白这一点了。蜀汉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须姓刘。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后。估计刘备兵败快死的时候,就算说说“终定大事”的大话,总是不至于真去顾虑到万一发生了这种奇迹要怎么办的……

因此得出结论,让贤不过空口白话耳,刘氏不可能让,诸葛也不可能接。

第二,怀疑试探说。

接上面的,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远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起篡位之心,那刘备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说明他连诸葛亮基本的政治远见都怀疑,又说什么“君才十倍曹丕”,又怎么能安心把一生事业托付给一个这么没远见的人?

诚然,当局者迷,诸葛亮地位太高才华太大,自来君主没有不多疑的,况且刘备死都快死了,怀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可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又岂是靠刘备的一场托孤好戏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为刘备一句“自取”其实是逼得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论,这句话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更不必说刘备话一说出来本身就带了两种理解方式,以诸葛亮的智计完全可能反而把这段话为己所用,让刘备假的也变成真的。

因此,如果刘备真是怀疑诸葛亮,他这话就更是空口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临死的时候跟诸葛亮挑明了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严峻的形势之下,把自己辛苦数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君臣之情给毁了。就算诸葛亮不至于被他的不信任给逼反,一旦寒心,日后只竭忠不尽智,刘备也是得不偿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如果真地怀疑了,倒不如不用诸葛亮,甚或杀了他,而不必大为不智地做这种很可能适得其反的试探,更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试探。

说到这里,那刘备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窃以为刘备说这番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而是给刘氏子孙以及蜀汉大臣听的。刘备为了蜀汉能存在发展,必须给诸葛亮莫大的权柄,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就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权倾盖主的地位上,刘备死后他凭什么常保这样的地位?会不会有人指着他说闲话?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日,更不必说诸葛亮一个出身茅庐的外姓人了。说实话,当我读到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的,惋惜之余,也松了一口气,至少没被小人害皇帝杀,看多了功臣受戮,觉得在那种暗流汹涌的时代诸葛亮已经算是善终了。

刘备看清了前路的艰难,于是趁着自己还剩一口气,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告诉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让他自取,而是让别人都听到了,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许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来质疑他的权力。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事之如父”也是为诸葛亮铺平道路的意思。此外,这话里对刘禅也有一层告诫,让他不可能随随便便把诸葛亮废了,也不敢在各种事情上做得太过分。想想看刘备临死的时候怀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辅”,如果此言成真,诸葛亮自取当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从刘备其他的儿子里另立?

在历史上,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

而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刘备的意思,对自己应该是信任,而不是不信。“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看这句话,怎么不像对刘备直接的回答?尤其是“自取”这样的话,如此敏感,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只能理解为他是听懂了刘备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这个问题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个愚忠的老顽固一样大惊之下说陛下怎么能拿我的满腔忠义去比曹丕那奸贼,然后撞柱子表忠心去。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写“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大幅加大了诸葛亮的反应,其实反而显得君臣之间确有嫌隙,把诸葛亮的答言也变成了恐惧的反应,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语。那么诸葛亮后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么呢?愚忠主子?还是被刘备将了一军不得不干下去?

私以为诸葛亮的境界不止于此。观其少年时代何其潇洒,作为一介布衣又是晚辈却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况且沙场之上,智计迭出,岂是冬烘腐儒之辈?若看出刘备对他并非真心信任,自早当飘然远去,重归陇亩,不必留在这里强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终把自己都累死。

而诸葛亮如此一心为了刘氏天下奋斗,也可以反映他对刘备的作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感动,甘愿逆天以酬知己。此种拳拳之情岂能被片面的阴谋论一笔抹杀?

但另一方面,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越大,刘备说出“自取”的话来哪怕是出于真心的托付,日后也未必不会给诸葛亮招祸。准确地说,如果诸葛亮处理得好,刘备已经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处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贻人口实,诸葛亮只怕不做什么就背上千古骂名。但要以此为据来指责刘备,未免也过分了,毕竟此时他只是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控制今后全局的能力。剑已经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不能披荆斩棘,会不会反被所伤,就看诸葛亮自己了。

事实是,诸葛亮很敢用也很会用这把尚方宝剑,几年之后,诸葛亮北上,临行上《出师表》,开篇便是大段的谆谆告诫,给刘禅订立行事准则,可见诸葛亮在当时是什么样的地位。其中又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至少在诸葛亮自己看来,刘备的托孤并非害他、压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谨慎”应对得来。那我们如今也就不必特为武侯不平了吧。

 
标签: 三国 刘备 诸葛亮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