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追杀建文帝?

   2020-08-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为什么明成祖朱棣会派遣郑和下西洋?流传最广的解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透露了有关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祖父朱元璋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但是朱允炆仅做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会派遣郑和下西洋?流传最广的解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透露了有关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祖父朱元璋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但是朱允炆仅做了四年皇帝,便被他的叔叔朱棣取而代之。“靖难之变”时,宫中一场大火,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自焚了,也有人说他逃匿当和尚,还有人说他跑到海外,总之是“不知所终”。对于建文帝的失踪,明成祖一直耿耿于怀,听说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成祖就动了到海外寻找的心思,于是便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当明成祖得知建文帝在云南一带活动后,这个疑问实际已经消除了。因此明成祖几次三番去海外探寻其下落的说法不足为信。

如果说寻找惠帝为虚,那么向海外“示中国富强”、沟通彼此往来则是无可置疑的。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在大明朝的东南,是汪洋一片以及一些半开化未开化的岛屿。西北原是帖木耳大帝的领土,帖木耳曾一度希望远征中国,但未能如愿。帖木耳去世后,其继任者势力远不如前,已重新向明朝遣使朝贡。西方的欧洲此时战乱不断,瘟疫流行。印度也已衰落近千年。此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势力可与大明帝国争锋。明成祖统治下的明帝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技术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此时农业发展,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矿冶、纺织、陶瓷兴盛;造船业,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水手的培养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明成祖朱棣又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扬威海外、夸示富强、树立声望,已是势在必行。

为了宣扬国威,明成祖还专门昭示:“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顺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虏诚来朝,咸锡皆赏。”明成祖之所以能选中郑和,除了认为他勇敢、机灵、有胆略之外,还因为郑和本身是伊斯兰教徒,有利于同西洋各地的教徒进行交往,以实现敦睦外交的愿望。当然也不排除这样一个意图,郑和身为宫廷内官,也可以兼为明皇室从海外采购奇珍异宝。

明成祖的理念通过郑和的远航得到了传播。同行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郑和在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推行的都是“和平外交”政策,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仅有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次,那也是在被迫无奈情况下进行的防卫性还击。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是为“宣教化”,包括“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所谓“正朔”即中国历法,还包括中国人民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和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客观上,大航海对外传播了中华文明,输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远航,“宝船”带往各国的,都是华夏文明瑰宝,无论丝绸、瓷器、药材、工艺品、金属器物等,都十分精良,堪称极品。郑和的船队把它们带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对促进各国的文明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很多地方都保留下了郑和的遗迹,以表达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郑和的远航带来朝贡的繁荣,当时各国来明使臣络绎不绝,以求得到明朝的庇护,同时还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华,出现了“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况。勃泥(今文莱)、满剌加、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剌朗(今属菲律宾)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团前来,可谓盛况空前。明朝的接待极为隆重,赏赐丰厚。据史书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三月,满剌加国王率团来华回国时,明成祖在玄武门设宴饯行,赐予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三万多锭、锦六段、彩段五十八表里、纱罗各二十二匹、绫四十六匹、锦五百多匹、绵布三百多匹、织金罗衣一袭、素罗衣十三袭;赐王妃素罗衣十二袭、绢女衣十七袭,赐其随从衣物不等。隆重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使得异域各国对明帝国都心悦诚服,有的使臣甚至愿意长留于此。勃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在访问期间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足见其对中华礼仪文明的景仰。明成祖以王礼将他葬于南京城南石子岗。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西王和峒王率家眷官员三百四十多人来访。返程时,途经山东德州,东王不幸染病身亡。明成祖命在德州北部择地厚葬之,并亲书石碑。

即使在明成祖去世后,继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给郑和的“往谕诸番国”的诏书上也说:“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仍然在贯彻成祖的旨意“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并且就在这年,郑和船队从福建长乐泛海南下时,特地在长乐南山寺立了一块碑,在碑文中写道“宣德化而柔远人”,表明了远航的意义所在。

带着“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郑和率领着大明朝的船队,扬帆南下,出现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世界南方海域从未出现过如此壮丽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上千面帆张起,旌旗招展,异常绚烂。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只有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充足的食物补给,这样的远航才能成为可能。

郑和所处的时代,中国科技成就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指出,郑和船队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元两代的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已经为明初造船业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已设有专门的造船机构,名曰“造船务”,当时就可造“楼船百艘”。除了楼船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战船,车船也得到广泛使用。当时海商船大小不等,大的可载五六百人,小的叫“钻风”,有“八橹”或“六橹”,可载百馀人。从南海出发的远洋巨船“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蔚为壮观。宋代的远洋海船向西已沟通了直达红海和东非的亚非航线,向东对日、朝的航线也有进一步发展。元代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日趋成熟。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三千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建文帝下落新答案 600年前逃到四川江油藏王寨?
    当地老百姓还能指出“龙隐谷”、“保王庙”、“养马峡”和朱允炆中年出家为僧的“龙泉寺”。龙泉寺因朱允炆进驻后更名为“廻龙寺”。朱元璋驾崩后,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但四年后他就被燕王朱棣赶走……在川西北龙门山下,江油市西北边界,有
    12-30 建文帝
  • 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之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建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在位只有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用武力推翻,最后下落不明。建文帝究竟去了哪,众说纷纭。自焚说据永乐年间
  • 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有后代吗
    建文帝后代如今有个关于建文帝后代的说法,说是让姓人也许是建文帝的后人。靖难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明成祖朱棣派人四处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一无所获。建文帝是自焚身亡还是流亡到异地出家为僧,这些都有待考证。关于建文帝后代的问题,据金陵晚
  •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帝是谁建文帝是谁?建文帝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次子。原来建文帝朱允炆有个长兄,但是不幸的是长兄英年早逝。其父的原配逝世之后,朱允炆的母亲才得以扶正。之后朱允炆被明太祖视为嫡长孙。建文帝画像一三九
    12-18 建文帝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简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
  •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
  • 建文帝生死之谜 “靖难之役”后下落何处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能继续在位呢?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
    12-16 建文帝
  • 建文帝下落新答案 或逃到四川江油藏王寨
    朱元璋驾崩后,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但四年后他就被燕王朱棣赶走……在川西北龙门山下,江油市西北边界,有一座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21公里、宽约14公里的大山,海拔最高达2300米,巍峨险峻、奇峰垒垒,风景迷人,还盛产中药材天麻、
    12-15 建文帝
  • 建文帝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为何也能当皇帝?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三十一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后世有人以
  • 明建文帝落难重庆有传说 身缠金龙能隐身去
    朱元璋死后,不按常规办,不让儿子继位,而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因明惠帝的年号为建文,于是一般又称其为建文帝。建文帝当权后,采用齐泰、黄子澄的计谋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惹怒了其叔父燕王朱棣。朱棣从北京起兵“靖难”,攻陷京师(南京),
    12-08 建文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