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设想的“一都四京”是哪?

   2020-03-2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继任临时大总统,北京成为首都。之后,广州、武汉、重庆先后做过国民政府的首都。其实,这五座城市原本就是孙中山内定革命成功后拟建的“一都

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继任临时大总统,北京成为首都。之后,广州、武汉、重庆先后做过国民政府的首都。其实,这五座城市原本就是孙中山内定革命成功后拟建的“一都四京”。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沅先生,在曾担任过孙中山政治顾问的宫崎滔天日记中发现:早在1897年,孙中山就开始设想未来新中国的定都及大都城建设。他在与宫崎滔天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仆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镇)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

日本人宫崎滔天是孙中山的好友,曾撰写《三十三年落花梦》介绍孙中山的革命事迹。作为同盟会最早的外籍会员之一,他为同盟会成立奔走效力。辛亥革命爆发后,宫崎滔天多方挪借旅费再赴中国,拥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并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1913年,宫崎滔天陪伴孙中山返国反袁。由此可知,宫崎滔天日记所记之事大致可信。

孙中山设想的“五大镇”,绝非信口开河,应该是对当年中国大都城战略布局的一种深思熟虑。这“五大镇”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东南西北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都市,在当年则更具有扼控中国东南西北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都”——武汉。孙中山首选武汉为定都之城,应该是基于地理与历史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在中国版图上,武汉大抵是军事、经济、人文地理的中心,是真正的“国之中”、“天下之中”。武汉南及潇湘,襟带八百里洞庭;北据襄樊,进窥关中和中原;逆长江西上,控扼天府之国千里沃野;顺长江东下,威逼自古常为王都的金陵。故三国时司马懿称武汉一地为长江之“心喉”。当年东吴孙权曾定都武昌,最终遭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臣民们的反对而还都建业(南京)。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皆看重武汉独特的地势形胜,如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便说:“荆楚之有汉,犹江左之有淮,唇齿之势也,汉亡江亦未可保。国于东南者,保江淮不可不知保汉,以东南而向中原者,用江淮不可不知用汉,地势得也。”阐明武汉一地关系长江中下游之安危,决定着江淮及中国东南之命脉。当年大清国“十八行省”大半在武汉周围,故号“九省通衢”。孙中山或许正是推崇武汉独特的地势形胜,难怪在武昌首义成功时,中山先生惊叹:“武汉一呼,四方响应。”简单八个字,道出了武汉扼控四方的重要战略地位。1926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移武汉,武汉曾一度成为“首善之区”。抗战期间,武汉亦当过战时首都,后因武汉失守,重庆成为“陪都”。

“东京”——江宁。孙中山钟情当年的江宁(即南京),将之列入“四京”并名“东京”,从方位看江宁确实居东方,广州才是区位上的“南京”。江宁(金陵、南京)在历史上自公元229年孙权自称吴大帝,从武昌还都建业始,东晋、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建康城还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朱元璋攻克建康后改为应天府,明代二朝定都于兹。太平天国也定都南京并更名“天京”。孙中山未将古都南京作为新国都,或许是考虑到历史上“屡都屡亡”,秦淮河畔大概太适宜安逸享受,往往易让当政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不思进取。有意思的是,中华民国成立之时还是定都于南京,1927年蒋介石再度成立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汪精卫另组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直至蒋介石逃往台湾。短短几十年间,南京四度为都。

“南京”——广州。广州无疑是地理上的“南京”,作为孙中山故乡的首府,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31年,蒋介石在南京软禁胡汉民,通过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引起国民党内其他实力派的不满。党内胡派、汪派、桂系、孙科等于同年5月在广州彷照孙中山护法战争之法,另立国民政府。

“西京”——重庆。重庆历史上曾是巴人的首府,古称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1891年重庆成为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孙中山当年设想的“西京”,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一度成为战时大后方。今重庆已成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北京”——顺天。明清两代北京地区称为顺天府。或许孙中山在个人情感上也难以接受欲推翻的清王朝都城作为新首都,故设想其为屏障扼守北方的“北京”。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孙中山设想的这“一都四京”,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几十年间,相继成为中国的“首都”。

 
标签: 孙中山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么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
    1、他是现代中国转型的先行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2、孙中山先生的民族革命,无论是最初的反对满清专制、还是后来的反对列强,都是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必要环节。因此,首先从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一点上看,就不应该怀疑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
  •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3、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何要定都南京?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
    12-29 孙中山
  • 孙中山出生证明曝光 孙中山曾经是美国公民?
    国民党“中央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认为,孙中山先生作为“唯一一位在两岸四地印下足迹的领袖人物”,还有太多需要公众了解之处。他的经历和精神,不仅值得学界好好挖掘、研究,更应让公众从中汲取到正面能量。看到来自孙中山故乡的大学生跨越海峡寻找伟人足迹,
  • 孙中山与黄兴如何从团结奋斗到最后分道扬镳的?
    黄兴与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经声应气求、并肩战斗九年,后因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而一度分道扬镳。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乃是两种自由观的直接碰撞。黄兴与孙中山黄兴与孙中山合作始于1905年组建同盟会,而其合作的基
  • 谁最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
    12-25 孙中山
  • 揭秘孙中山的日籍夫人大月薰:与女儿成“姐妹”
    大月薰是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的日籍夫人,也是孙氏的第三任夫人,与孙中山生有一女冨美子。受到领导中国革命的孙中山抛弃后,分别再嫁两次。一八九八年秋,日本一个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大月素堂因家中失火而临时搬到了横滨市山下町一幢石造楼房的二楼居住,而此
  • 孙中山为何叫“孙大炮”?
    孙中山叫“孙大炮”,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无论对满清统治者,还是对封建军阀,他都是一门摧枯拉朽的“大炮”;还有人说,叫他“孙大炮”,是因为他口才了得,一开口就有如大炮狂轰……事实上,“孙大炮”的绰号来自孙中山的政敌袁世凯,也并不是对他的赞许
    12-23 孙中山
  • 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难言之隐 27岁的悬殊
    年龄相差近30岁的宋庆龄与孙中山宋的结合,虽然过程很激烈,但并没有太多爱情的成分,甚至在宋庆龄去日本找孙中山之前都没有想过要嫁给他。直到半个世纪后,宋庆龄道出了当时两人结婚的隐情,她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一次,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