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条家法8个字 大宋提前灭亡100年

   2020-07-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正月初,在高怀德等盟兄弟的支持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被迫“当了北宋皇帝(赵匡胤对臣民说,自己被逼无奈当了皇帝,真矫情),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负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南北宋各9帝,其间一

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正月初,在高怀德等盟兄弟的支持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被迫“当了北宋皇帝(赵匡胤对臣民说,自己被逼无奈当了皇帝,真矫情),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负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南北宋各9帝,其间一共319年。赵匡胤自登基以后,心病也很大。自晚唐以来,北宋之前的五个朝代非常短命,在53年时间内,改换了5个朝代,走马上任了8个姓氏的13个皇帝。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之所以短命,主要都是被朝廷内的强力军人将领所篡夺的,那时候篡夺成风,城头变幻大王旗,导致新建政权极不稳定。赵匡胤夺权后,担心内部篡权继续演绎,万一哪天哪个将军登高一呼,赵宋天下不保;对外,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契丹人控制,中原没有天险屏障,随时面临大辽入侵的压力;除了北方的第一劲敌辽国,南方还有若干独立小国。因此,赵匡胤一直很头疼。有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一,如何使赵姓江山益寿延年,不让宋朝成为短命朝代?二、如何结束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纷争局面,或者说统一天下?三、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以便能凭借长城作为国防线抵御强敌?

面对这么多历史性任务,赵匡胤所有心思只集中在一点:如何防止赵宋政权被颠覆以保证皇权延续,如何驾驭哪些有军事实权的实力派将领,如何削弱地方官员的事权和实力?在这些核心思想基础上,在如何设计政权管理体系上,赵匡胤绞尽脑汁,颁布了他让子孙后代遵守和实施的家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8个字,字字珠玑,意味着: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方面的立法设规,都贯穿着一个总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成为了赵氏一姓巩固政权,延续江山的不二法宝。通俗点说,就是所有一切工作安排,都要从防范,制约,相互牵制为目的,不允许挑战皇权。自此,我们看看所有后续皇帝,都谨遵家法,循规蹈矩,某种程度上既繁荣了经济,也毁灭了军事能力,由此埋下祸根。再看看赵匡胤以及他弟弟太宗赵光义如何身体力行这些家法,这些家法在宋朝政权体系设计中,造成了哪些先天基因缺陷,一致于后期屡屡对外称臣纳贡,最终导致覆灭?

一、家法第一鞭:解除”义社十兄弟“兵权,防止其尾大不掉,兴兵作乱。赵匡胤在夺权之后第二年即公元961年,把禁军中资历最高的几个首领,如王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他们都是帮助他从后周夺权的开国元勋们,是与赵结拜的”义社十兄弟“),找了个”做事骄纵“”多不奉法“的借口全部解甲归田,提拔了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新人继承他们的职位。在此以后,经常对禁军中的统兵将领时常调换,要使其”兵无常将,将无长师“,防范将领和部队结成同盟。

二、家法第二鞭:设置三司职位,削减相权,加强皇权,防止宰相专权与篡权。前代的宰相”事无不统“,包揽天下,前代的皇帝也受制于权相,以致有取而代之的案例。为防范这个弊端,赵匡胤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并且把晚唐五代内曾权宜设置的三司使副和枢密使副都实行常设官员,以三司使副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以枢密使副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说明白了,不能让宰相大权独揽,让其他人制约他,监督他,掣肘他。三司使号称”计相“,枢密院则与中书对称”二府“,其事权都是不相上下的。这样的分权与削权,使得宰相对国家大事所能起的作用有限,后果就是当时的宋朝大部分宰相,全部以不生事为原则,只能循规蹈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家法第三鞭:”将从中御“。设置枢密使,与军队将领互相制约,防止将领军事政变。设置枢密使副的妙用,就是与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互相牵制。因为枢密使虽负责军政,但他仅有发令之权而本身不统领任何军队;禁军中的高级将领虽统领军队,但他们没有发号施令之权。这样就防范了枢密使副或高级将领利用军权来发动政变了。取消殿前督检点,分社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名义上由枢密院领导,其实由皇帝直接统领。宋太宗时家法更甚。皇帝不但紧握枢密院的制令之权,对带兵出征的大将,更实行“将从中御”的方法,对大将在前线的举动加以限制,需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这条大宋家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为古往今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朝家法把前线指挥官的手脚捆住,等于把主动权交予敌人了,因为皇帝是无法遥控战争的。南宋赵构时期,岳飞接连对金战争取得胜利,准备乘胜追击时,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令其班师撤兵,也是这个家法在作怪啊。

四、家法第四鞭:”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这是为了彻底束缚文武臣僚的手脚,不让其喜事兴功,这样官员们就只能循规蹈矩,全都以不生事为最高原则,互相牵制,互为羁绊。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但又用保守派文彦博做枢密副使,任命反对变法的冯京用为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这明显是如让王安石放开手脚,要安置这些对立面进行牵制。宋朝家法,以防为主,多厉害!

五、家法第五鞭:重文抑武,以文制武。赵匡胤恐怕军事政变,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重文轻武的起始,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身上。委派与辽、夏为邻的封疆大吏,也照例都是以不能带领兵马的文臣任正职如安抚使,而以真正带兵打仗的武将任副职如安抚副使。这样就使得军人受制于文官,军人气势无法发挥。这是宋朝家法有意识是让文官制约武官,达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六、家法第六鞭:实施募兵制,把兵与民完全割裂,成为两个互相割裂的人群。募兵制,把重点放在”收养失职犷悍之人“,为了社会稳定,募兵制把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不让他们扰乱社会,而且募兵制是终身不被淘汰的职业兵。宋朝家法采用”更戍“制度,每三年换一次防地,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内防效果,持续实行。

纵观以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制设的大宋家法,六鞭齐下之后,最直接的好处是,两宋300年赵宋政权一脉相承,无人篡夺。整个宋朝因为君主相对内敛宽厚,文化、经济、商业等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华文明较为发达、非常富庶的宋朝天下,面对周边异族入侵,步步退缩,割地称臣,到处逃窜,一致最后被落后的蒙古游牧民族打败灭亡。我时常思索,这是为什么?我不由聚焦到赵匡胤设立的大宋家法,就是这个家法,终大宋一代,让所有君臣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守内虚外,自满自慰,面对辽、金、西夏、蒙古等的入侵,连边境线都不设防,也无法设防。

宋朝军队最高时接近130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这只军队由80万“禁军”(由中央控制)和总计超过40万的厢兵、乡兵、蕃兵(分散在各地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地方武装)构成。看起来够吓人的。但当时辽、金、西夏都非常轻视大宋,就因为大宋的家法,举全国之力养了庞大的一群绵羊兵,很多冒名吃空饷,加之军队地位低下,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极低,军队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在辽、夏、金的心目中,北宋80万禁军根本不堪一击,他们每次与宋朝对垒,只要听到北宋禁军很多,举手相贺!太拿禁军不当干粮了。

于是,辽侵宋,宋割地称臣;夏侵宋,宋给钱财银两;金侵宋,宋割地求和。于是,有靖康之难,国家之耻。于是有蒙古入侵,南宋灭亡。假如没有赵匡胤这样的家法,君臣锐意进取,经略天下,以攻为守,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转化为具体的军事能力和生产力,能够兵尽其才,将尽其用,打造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强大国家军队,甚至把宋朝已有的火药技术转化为国防重器,不是在与游牧民族的侵扰中进行低端层面的对峙,而是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国家边防能够步步为营,对敌人主动进攻,撕碎异族敌人的意志,那么大宋王朝再多传5个子孙,再传100年,有何不可?可惜,中华文明在宋朝达到鼎盛后,戛然而止。赵匡胤,想到当初的家法,造成这样的局面了吗?如果知道还能传代100年,他的肠子也悔青了。

 
标签: 赵匡胤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1、当时的王朝是后周,赵是一员大将,很受周世宗的信任,在一次远征时,战胜后喝了很多酒,几个谋士把皇袍披在他身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2、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
  •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兵变的起因
    从古至今,只要翻阅有关宋史的资料,看到北宋得国一段,绝无例外都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公元960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初三日,大军出开封,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城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
    12-31 赵匡胤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
  • 一代明君宋太祖为何要怒责宋白 宋白做错了什么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达成目标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是发动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统一天下以后,赵匡胤觉得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会出现自己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被部下拥戴黄袍加身。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赵匡胤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开国君主
  • 忘恩负义 赵匡胤对救命恩人竟然痛下杀手
    后周时,张琼隶属于赵匡胤的帐下,以骁勇闻名,曾冒死救过匡胤的性命,因此甚得赏识。太祖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光义迁开封尹臣,代为殿前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正逢受宠,但张琼却屡次折辱他二人,因
    12-31 赵匡胤
  • 史上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柴宗训 本无赵匡胤什么事
    若说起后周,大家最熟悉的只怕不是柴荣而是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乃是皇族后裔,仗义疏财,能文能武,宋江与之比起来,其实就算是土鳖。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想怎么编怎么编,硬要让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的宋江做老大,读者也没办法是不是?只是,咱今不
  • 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最后,赵匡胤问道,被抢民女所嫁的丈夫是干什么的?百姓如实回答说,是乡下种田的农民。宋太祖说:“她原来的丈夫只是个农民,李汉超是朝廷重用的显贵大臣,因为喜欢你女儿才娶她,你应该高兴,虽然只是做小老婆,但是,跟了他,你女儿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比嫁
  • 宋太祖遭顶撞怒砸大臣门牙 怕写上史书忙道歉
    ●【北宋】 张霭:“但有史官在耳!”——《夜航船·卷六·选举部》【背景介绍】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了天下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放逸的毛病。而宋太祖手下有个大臣叫张霭,性格刚直倔犟,经常直言劝谏皇上,有时还把皇上弄得下不来台。一次,宋太祖正在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