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高跟鞋 满族女人的高跟鞋最高

   2020-03-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

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

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性爱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

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从来都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新婚之夜都发生了什么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平生第一知己,自然是林黛玉了,他对她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正如他对凤姐所言:“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他虽因失玉而变得神志失常,疯疯傻傻,但闻说林黛玉将成为他的
  • 大唐灭印度之战谁才是最后赢家?
    贞观二十二年,印度摩迦陀王逝世,国内陷入大乱。因相隔甚远,唐朝皇帝竟不知此消息。随后大唐灭印度之战开始,在这场战争中谁是真正的赢家呢?1、战争背景初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12-31 唐朝
  • 冰糖葫芦产于南宋时期 宋光宗贵妃靠其治愈顽疾
    冰糖葫芦,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东北人叫它糖梨膏,天津人叫它糖墩儿或墩儿,烟台人叫它糖球,还有叫糖葫芦、山楂葫芦、山楂球的,是中国人赋予山楂新生命力的产物。但这个产物没
  • 你了解多少?古代刺客用哪些兵器来行刺
    在古代虽然国家领导人的防护措施都比较好,但是还是有刺客会行入皇宫中去行刺。那么古代刺客都用哪些兵器行刺呢?匕首匕首与剑一样,容易隐藏,因此作为刺客的常用兵器。北魏末年,尚书令尔朱荣控制朝政,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当傀儡,一直快快不悦,早有图荣之
    12-31 刺客
  • 贪恋美色 李世民杀兄弑弟竟然是为了几个女人?
    本文摘自《唐朝绝对很邪乎》先来看看李世民的个人心路历程:0岁,出生。4岁:有相士找来,说:这孩子,长大了后了不得,龙凤之姿啊。18岁:联络各地豪强,追随父亲李渊,攻占长安。21岁:消灭刘武周伪政权。22岁:为了抢到惊世美艳的肃皇后,兵出虎牢
    12-31 李世民
  • 春节的时候卑幼者拜年叩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拜年的习俗怎么来的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
    12-31
  • 隋文帝 头顶龙犀帝王相,吓死三个帝国君主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3年。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他终年
    12-31 隋文帝
  • 权臣鳌拜是怎么死的?康熙帝是如何智擒鳌拜
    权臣鳌拜是怎么死的?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常常是
  • 十大史前证据显示 外星人曾经光临地球
    美国在二战时候,把太平洋上的几内亚作为军事基地打日本,岛上的原住民,看美军开着飞机来,手里拿的枪会喷火,就以为他们是神。他们把美军和飞机的形象画下来,成了他们的图腾。在不可能的年代里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目前科学的尴尬。有人说,这些
    12-31 外星人
  • 把女人带上战场是什么结局 北齐历史告诉你
    战争与战场本来是男人的事,可历史上有个皇帝非要把女人带上战场观战,结果落得国破家亡,还给好事者制造了红颜祸水的口实。这个皇帝是北齐后主高纬,他带去观战的女人是他的宠妃冯小怜。史书记载,冯小怜美貌与才艺共存,不仅弹得一手好琵琶,还能歌善舞,把
    12-31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