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才子李白为何不被举荐?

   2020-09-0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54年),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韩朝宗收到了一封求职自荐信,信的作者是此时闲居于襄阳的李白。韩朝宗是前吏部侍郎韩思复之子,韩思复一直深得唐睿宗和唐玄宗父子两代君王的信任。身为官二代的韩朝宗喜欢提拔

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54年),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韩朝宗收到了一封求职自荐信,信的作者是此时闲居于襄阳的李白。韩朝宗是前吏部侍郎韩思复之子,韩思复一直深得唐睿宗和唐玄宗父子两代君王的信任。身为官二代的韩朝宗喜欢提拔青年才俊,时人对他甘当人梯的品格很是尊敬。李白这位自视甚高的年轻人也正因为如此,主动放低身段向韩朝宗发,出了“求求你给我个机会”的诚挚恳请。

但是,身为长者兼职场达人的韩朝宗却并未被这篇后来成为千古名文的《与韩荆州书》所打动,他用沉默的态度表示回绝,拒当李白仕途上的伯乐。这究竟是何道理呢?

平心而论,李白这封自荐信写得的确是文采飞扬、气势雄壮。他开篇就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文中还多次赞颂韩长官的优秀品德,这样极尽吹拍之能事的词句在诗仙其他的诗文中是极为罕见的。读到这些动人语言,韩朝宗最开始想必也被忽悠得血脉贲张,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若是一听好话就忘乎所以,贸然将自己并不熟悉的人举荐上去,无异于给自己的仕途埋下“荐人失察”的定时炸弹,这可万万不能乱来!

为掌握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韩朝宗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李白的经历,而不是仅凭李白信中的那些描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当他读到这些明显带夸张性的语言后,表情不由得凝重起来。

当时,唐朝已经实行进士、明经等科举考试百余年,选拔人才的体制早已定型。可眼下这个年轻人却不想经由正常渠道,希望经过自己的推荐而蒙受帝王直接的赏识,这般剑走偏锋的想法太让韩朝宗恐惧了。

或许是盛唐相对开放的政治气候给不成熟的李白造成了幻想和错觉,让自负的他觉得建立奇功伟业不过是唾手可得。但在皇帝身边挣扎了几十年的韩朝宗深知从政路上之艰辛,毕竟此时已不是春秋战国那个能让有识之士纵横捭阖的纷乱时代了,“为王者师”的事业绝不是仅仅依凭诗文才华就能成就的!面对这个刚要出道就放言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晚辈文青,他是该打压还是该劝慰呢?最终,欲言又止的韩朝宗选择了一种另类的处理方式,他将这封求职信轻轻放在一边,用一瓢温水使空有宏大抱负的李白心头的从政热火渐渐转凉。在韩朝宗的心中,李白就应该做个飘逸俊朗的读书人,远离尘世间那些功名利禄的羁绊缰锁,英气勃发地生活在那种飞扬跌宕的诗文世界里。

从后来的实践看,一辈子向往创造惊人功业的李白的确没有张良、诸葛亮等谋略家的政治军事才干,花甲之年的他还毫无见识地卷入了永王李磷的“叛乱”事件中。如果韩朝宗举荐李白,那么文学史上将少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一位不名一文的政客。“空有文章惊四海”的李白,临近生命终结时,是否能够体会出当年韩朝宗对自己的这一片苦心呢?

 
标签: 唐朝 李白 才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