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之乱加高句丽关系紧张 杨勇如何应对?

   2020-06-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开皇十七年不仅仅是突厥再乱,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也降至冰点,到了战争边缘。十七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切责高丽王,“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高丽与突厥同年与隋朝走向冲突,当不是

开皇十七年不仅仅是突厥再乱,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也降至冰点,到了战争边缘。十七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切责高丽王,“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高丽与突厥同年与隋朝走向冲突,当不是偶然,突厥与高丽之间的关系,虽史无明言,但《隋书·突厥传》的一条史料或许可为此提供些许信息,“先是高丽私通史启民所”,此事虽记于大业三年,但两国之间的交通应不是突然产生,笔者推测开皇十七年之际,高丽与隋的冲突当时东北亚局势的联动反应。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征伐高丽开启了此后数度东征之局,当此之时,山东人士对此事的态度值得深思。

“会议伐辽东,(高)熲固谏不可”,此系于“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潛有废立之意”下,而此前上述突厥动乱,杨坚遣高熲伐突厥,“近臣缘此言熲欲反,上未有所答”。伐辽东与征突厥两事与高熲相连,穿插杨勇此时为隋文帝杨坚所恶,联系刘居士引突厥南下事,更加明晰太子集团与外族有牵涉。此外“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刘)炫独以辽东不可伐”,前面已经论及刘炫与杨勇的暧昧关系,而杨勇深为旧齐之地人物文化所陶染,笔者推测,高熲刘炫之不愿征伐辽东,二人作为杨勇的支持者,又都是山东人士,这应就是杨勇政治态度的反应。前面已经提及杨勇与突厥之间的暧昧关系,紧接着发生的隋朝与高丽的冲突之下,支持杨勇的山东人士出面反对,是否也暗示着杨勇、山东与高丽的某种牵连?笔者推测其间存在可能。

墓主韩暨父韩详在北魏末年的动乱中被高丽掳至辽东,韩暨应该也在被掳之人之中,从墓志可以看出,高丽一方对韩详极为优待,授官任职,虽然没有就职,但韩家父子在高丽的这段时间,应该对高丽有了很深的了解,建立起某种关系可想而知。

随后韩详率众五百余户归齐,可见在高丽的汉人为数不少,归齐后韩暨颇为北齐当朝看重,墓志中出现的崔季舒和斛律金都是高欢的心腹重臣,韩暨出仕极有可能进入了北齐的核心圈,处理北齐与东北亚之间的交往。而他入隋之后在开皇初期的任职也都是与此相关,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太子杨勇在开皇初曾两度出镇山东旧齐之地,对山东人士大相接引,山东人士对杨勇也颇为倾心,像韩暨这样一个可以进入北齐高层的名士,自然也不会为杨勇忽略,墓志虽为明言,但笔者推测,“衣缨世载,蝉冠相习,毗赞六条,儒宗王邑”的韩暨和同样来自河北的当代儒宗刘炫、刘焯一样,也应该进入了太子杨勇的征召之列。

且韩暨既以善抚东夷,对东北事务极为熟悉而著称,盖因其早年随父入高丽而为高丽一方所重有莫大关系。韩氏归齐之时所率五百余户中,像韩暨这样的人物应该也不在少数,那么除去这归齐五百余户,是否仍有被留在高丽的山东之人便可想见了,此外高熲作为开皇重臣,其族属也颇值得怀疑,“高熲字昭玄,一名敏,自言渤海蓨人也。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曾祖暠,以太和中自辽东归魏,官至卫尉卿”,高熲自言渤海高氏,其并非山东高门可知,而从其祖曾没于辽左一语来看,辽左乃高丽之地,疑其出自高丽高氏。如此一来,笔者臆测山东旧齐之地通过这样一条纽带与以高丽为代表的东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与山东相得的杨勇便通过这种方式将其势力延伸至东北亚。

那么杨勇与高熲、刘炫之不愿征伐高丽的态度或可从中得以解释。而其与高丽之间的暧昧与携突厥以自重便如出一辙。这一点从韩暨墓志似亦可证,上引录文中提到,开皇十年,韩暨被从东北敕追入朝,理由是其久在边疆,劳苦功高,命入朝将养。开皇十年正是隋朝南平陈之际,据考,隋文帝与杨勇的矛盾渐显正是在开皇十年左右。而也正当此之际,隋丽关系出现了某种破裂,“开皇初,频遣使入朝。及平陈之后,汤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在十年之前,隋丽关系尚属和谐,其中应有韩暨这类人物从中调和之功。但正当双方关系恶化之时,韩暨却被调回中央,令人颇为不解。若将隋文帝与杨勇的矛盾置于这条线上,或可得以解释。

 
标签: 高句丽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朝薛礼征东 为唐朝成功击败高句丽国家
    薛礼,字仁贵,唐朝人。薛礼简介里称他是河东薛氏世族,祖上曾在南北朝时期担任过显赫官职。传到薛礼父亲时,家里已经落魄了。因此薛礼在30岁时还是碌碌无为。不过他力大无比,并且因为从小习文习武的关系,与一般人有很大差别。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想亲征高
  • 唐灭百济之战的背景:新罗被高句丽 百济围攻
    朝鲜半岛曾经存在着三个国家,其中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唐高祖时,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二者结为世仇,武装冲突不断。唐太宗诏谕扶余璋,劝其勿侵新罗,扶余璋阳奉阴违,不肯奉诏。唐高宗永徽六年(
  • 宜将剩勇追穷寇 薛仁贵实现隋唐两朝平定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年)十月,在辽东战场的军营中,一支唐军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集结着,从他们整齐划一、严肃紧张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平日训练有素的善战之师。为首一人须发苍白,体格强健,身披白色战袍,端坐膘壮战马之上,手持方天画戟,表
  • 罗士信与来护儿有什么恩怨 来护儿几征高句丽?
    罗士信因为从小父母双亡,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和唐朝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杨广不体察民情,反而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弄得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各地的民众不堪忍受这种氛围,于是都纷纷揭竿起义反对隋朝的统治。当时只有14岁
  • 高句丽 历史上一个因为猪而迁都的政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政权,文明的汉族中原政权、彪悍的游牧民族政权、弱小的部落政权等等,尽管大小不一、强弱不等,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政权繁多,迁都之事自然也就不少,例如明朝迁都、宋朝迁都等等,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戍守边疆
    12-04 高句丽
  • 隋唐四代皇帝为何都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
  • 隋炀帝为何对高句丽恋恋不舍
    一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
  • 为什么李治能灭高句丽杨广李世民不能?
    东北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直是隋唐两朝内心的一个刺,任凭前朝杨广还是唐朝李世民如何攻打,硬是拿不下来,可见这个高句丽还是有点实力的。父亲不行那就儿子接着上,杨坚的儿子杨广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并且人数动辄几十万。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动
  •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
  •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