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渑池会的真相 没有蔺相如也绝不会谈崩

   2020-04-1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战国时期的秦赵渑池会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

战国时期的秦赵渑池会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也已经成为弱国凭口舌机智安然挫败强敌的典型。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简单吗?

渑池会盟的前几年,是战国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公元前284年,长期与泰国东西对峙的东方强国齐,在六国的联合围攻下一败涂地。西方强同秦,自然地成为七雄之首,而北方的赵,作为后起的强国,力量也获得了空前的壮大。齐国的败落,使秦国失去了能与之抗衡的强大对手,韩魏两国顿成强秦俎上之肉。秦在韩魏之东还占据了以陶为中心的一大块地盘,秦国决定在大好形势下长驱东下,沿河略地,这样既把本土跟富庶的陶连接起来,又将燕赵与楚魏韩拦腰隔开,达到“断山东纵亲之腰”的目的。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在齐秦抗衡时代,就已有赶超强齐之势。齐国破败之后,赵又在东方取得富庶的河间之地,经济实力大增。赵军中除了勇悍的北地骑兵外,又包容了不少昔日的中山猛士和强齐劲兵,以廉颇为代表的赵国将领,更是战国后期公认的一流名将。赵惠文王虽然年轻,却能信任贤能,继承赵武灵王治赵的方针政策,其弟平原君赵胜善能延揽天下人才。赵国背后的燕国,一面大力镇压齐人的反抗,一面与赵维持着巩固的同盟。所以,地广兵劲又无后顾之忧的赵国,已成为东方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力量。

秦欲乘势主宰天下,赵却欲代齐称霸中原,两强之斗势所难免。公元前283年,秦向魏国发动了猛攻,一直打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东方霸主自居的赵惠文王立即出兵10万,大举南下救魏,燕昭王也派兵8万配合赵军,秦军闻讯被迫退兵。这一事件标志着赵已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秦赵对立从此拉开了帷幕。秦在东进为赵所挫后,决心全力与赵相交。秦昭王先与楚国相约和好,以稳定攻赵的侧翼。接着秦又拉拢韩魏连横,以孤立赵国,使赵之盟邦仅剩下一个燕国。赵在外交斗争上略逊一筹,它连年对附秦的魏国大张挞伐。秦乘机派大将白起三次攻入赵国西境,击败赵国守军,给了赵国一个下马威。赵国被迫停止了对魏的进攻,以集中兵力对付秦国,大战即将来临。

在之后的4年对抗中,秦军虽然占了上风,但赵的基本国力尚属完整,要想决出胜负,就必须诉诸双方的主力决战。而就在此时,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东方:齐人经过5年苦战,奇迹般地转变了战局。即墨守将田单以火牛阵打垮了燕军主力,齐国各地军民闻讯,蜂起响应。各地燕军纷纷北窜。田单所率齐军迅速壮大,一直把燕国残军驱回黄河以北,齐国本土70余城尽皆收复,并夺回麦丘等赵军占地。齐国君臣视燕赵为仇敌,“无南面之心”,继续挥军北进,一举克复黄河以西的昌城等地,企图把燕赵所占河北、河问之地尽数夺回。面对齐军的席卷之势,燕人几无招架之功,赵人也惊骇万分,急欲与秦妥协,回身对付复兴的齐国。

无独有偶,饱受秦军重压30多年的南方大国楚,乘秦赵交战之际,在公元前279年派大将庄踽率军向秦反攻,很快夺回黔中郡,并乘胜追入秦之巴郡,攻取了旧巴国的都城枳(今重庆涪陵)。此后,庄踽因兵力不足而转兵南下,企图从南翼包抄秦军,秦的后方基地巴蜀地区仍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在后院起火的形势下,秦也无心再与赵国相争,共同的需要使双方坐到了一起。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在会上,秦国君臣曾欲欺辱赵王,赵方以蔺相如为首毫不示弱,处处反击。双方虽然在折冲樽俎之际明争暗斗,似极可能发生冲突,但秦意在和赵,并未采取过激行动,故气氛尚甚和谐,最后尽欢而散,双方实现了罢战讲和。

渑池会盟后,赵军立即东进击齐。齐国元气已伤,又兼君臣不和,所以连连败退。赵国不但巩固了对河问的占领,还跨过黄河夺取了齐国本土的高唐等地,齐襄王被迫向赵屈服求和。而南下的秦军则取得了攻占楚国本土的巨大胜利,楚顷襄王被迫举国东迁,并向秦国卑辞求和。齐楚两国的复兴美梦在秦赵铁拳痛击下破灭了。齐楚的威胁促成了秦赵的和好,而在威胁解除后,秦赵的友好也就到头了。公元前276年,秦军东进攻魏,重新经略中原。公元前273年,赵国派兵人魏,与秦发生华阳大战。勉强维持了6年的休战即告结束,两强的争霸之战重又开始。

综上所述,渑池会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强国与弱国的会晤,而是两大强国在实力基本平衡下的一次战略妥协。可以说即使赴会的赵惠文王没有贤臣辅佐,秦国也不会重演一场武关劫盟。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可能是渑池会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秦赵两国相近的实力,决定了双方在会盟中的平等地位,这种地位并非一两位出色的外交人员所能争来。

秦赵举行渑池会盟也绝非偶然,它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需要。因为秦赵长期僵持,互相消耗,必然会导致齐楚这两个昔日强国的复兴,这是秦赵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有鉴于此,与会双方都有达成默契的愿望,即建立彼此间较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以转移主力粉碎齐、楚的复兴企图。所以,形势已经决定了秦赵两强必须化干戈为玉帛,这也不是某几个外交奇才所能左右得了的。

 
标签: 蔺相如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
  • 负荆请罪时的廉颇其实还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
  • 廉颇为何要负荆请罪?廉颇 蔺相如之间有何故事
    廉颇是历史上瑕不掩瑜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历史上白发老将血染沙场的不乏其人。廉颇是一个相当重用爱国的名将,他虽然粗鲁、莽撞,甚至心胸狭隘,但他“为国释恩怨、请罪敢负荆”的坦荡、直率,功高遭妒,流落异国时仍心系祖国,这种精神又是值得让人尊敬和爱戴
  • 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竟比蔺相如小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
  • 秦昭王与蔺相如的渑池之会是怎样的?有何结果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第二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
  • 廉颇为何要向蔺相如请罪?负荆请罪是怎么回事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
  • 揭秘: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文还是彪悍?
    《将相和》,五年级课文,算是咱们小时候最早的历史类的文章了,时隔十几年,仍然还记得文章的大概内容, 像“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已经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过,课文里的插图好像越看越不对劲,特别是蔺相如,感觉过于斯文,真实
    12-01 蔺相如
  • 蔺相如有妻子和孩子吗 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是谁?
    蔺相如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这三件事而闻名于诸侯国之间,甚至他的故事流传至今,蔺相如作为一个能臣,他为赵国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忠心和汗水,更重要的是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气魄,震慑人心,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士人情怀。“玉节经
    12-01 蔺相如
  • 赵国蔺相如是怎么死的?后人如何评价他
    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应该是蔺相如一生最完美也是最贴切的注脚。而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文人骚客对蔺相如的气节和大义凛然的气度折服,纷纷留下文字对蔺相如进行歌颂和赞美。宋代的徐均曾吟诵:“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
    11-29 蔺相如
  • 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最后是怎么死的
    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应该是蔺相如一生最完美也是最贴切的注脚。而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文人骚客对蔺相如的气节和大义凛然的气度折服,纷纷留下文字对蔺相如进行歌颂和赞美。宋代的徐均曾吟诵:“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
    11-25 蔺相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