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间断读书做笔记 读书十年始展拳脚

   2020-08-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如今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坚持培训自己一万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以十年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时学习和培训,十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个小时,那你就很牛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找个有说服力的人来验证一下。这个人就是

如今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坚持培训自己一万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以十年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时学习和培训,十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个小时,那你就很牛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找个有说服力的人来验证一下。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规划:

日日不断地写日记、读书、做笔记

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更成熟的知识系统,必须要对原来的知识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概括的过程。曾哥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原来,曾哥自编纂家训受挫以来,在1842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学习和训练,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书写日记;读十页史书;记笔记一则。在给弟弟的信里,他颇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坚持好久了,一天都没间断。其实,他从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写信,也就坚持了不到三个星期而已。

这三件事不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训练过程。写日记,是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而且用楷书书写,也是对技巧的一种训练,因为在当时,写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

记录成长就是做一本“成长备忘录”。曾国藩写日记,千万别看成是主观感情之抒发,他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客观记录事务和行踪,比如,今日会见哪些客人,哪些在座,晚上读了哪本书,读了哪几页……这些都老老实实记着。曾哥已经不是“一棵青葱”了,不可能来记载他对青春的赞美,对人生的迷茫,他写日记是记录一个行政官员和学者的成长。当然,偶或也会有些个人感受。

这种纯事务性的日记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成长提供一个不走样的标本,标本不走样,人生才不会走样。从事一项科研工作,需要冷静的数据,那么,纯事务性的日记也是你成长和研究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数据。例如一年以来,会过哪些客,谈过哪些话题,回过头来看这些日记,你对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接着是温习文本,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在的读书计划:每天读史书十页。量并不大,曾哥这样定计划,主要是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务,一天十页,十年三十多万页,也很了不得了。同时,过去应付科举,必须快快地读,如今是提高式地读书,当然要慢读,一面读书一面所思,要读有所得。十页的量和发展空间对于曾国藩这种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适的。

接下来是做笔记,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也就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这不同于日记,而是和朋友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说不定日后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创业心得了。在与朋友的交集中寻求智慧,在广其闻中拓展智谋。

曾国藩对这三样工作的坚持年限是怎样设置的呢?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点评:

曾国藩在学习量的制定上,还是很务实的。重点不在于每日的量有多大,而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事业、学业不是在突击中完成,而是在坚持中完成。这样坚持下来,曾国藩的每日三大件效果如何呢?

曾国藩的尴尬:

一肚子学问

却攒不出家训

话说曾国藩27岁中了进士,运气又好,留在北京城,当了京官。从湖南湘乡偏远的荷叶山冲里走到京师,谋得一份光彩的职业,人生至此,凤凰男已经成就,接下来无非就是慢慢把级别升上去,把小家庭建设得更幸福一点,此外无复他求。

然而,有出息的人都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曾同学闲不住,他对自己还有些更高的要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了进士的他,竟然对自己的学问很没有把握,乃至有点心里发虚。当然,这话曾同学没跟别人说,而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的一封家书里,透露了这种心迹。

曾同学此时想干件什么事呢?曾哥说,他想整理一套《曾氏家训》,要从中国的经、史、子、集里选择一些精华,经过总结提炼之后,作为老曾家的治家格言。然而,曾哥却很为难,在信中诉苦说:“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读书几十年,居然攒不出一本家训。

无情的事实告诉曾国藩,别看你现在是国史馆协修官员,可你读的书,还很不全面,也没有系统化,还嫩得很,好好练去吧。

其实,曾国藩计划编家训,是一种想提升自己的自觉要求。他想从应试型人才转变为学问型人才,想把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化,可以说是进入了自主科研阶段。结果,他高估了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残忍的事实:他对文本根本不熟,知识未成系统,当然出不了成果。

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想要“采择经史”,必须“经史烂熟胸中”,他还没到“烂熟胸中”的地步,于是认输,暂时放弃这个工程,“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

点评:

有点想法的人,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还会对自己有知识升华的要求,这就是成为专家的起点。刚开始整的时候,会有挫败感,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当然不是从头学习,而是整理性的学习,提升式的学习。

看看曾哥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标签: 曾国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1、曾国藩是曾国藩是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
    12-28 曾国藩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 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
  • 曾预言清朝灭亡的人是谁?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简介
    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
  • 揭秘天津教案为何使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名号?
    清朝同治皇帝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天津民众为反抗外来教会的压迫,被迫进攻教会机构,最终导致了数十名外国教徒被杀。事件结束后,清王朝受列强压迫,不得不将犯案的民众处死,处置相关官员,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那么这件惨案的究竟是为什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阎锡山经历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蒋介石称阎他是“晋文公”之类的人物。“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蛰居大连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因而诞生了“只记理”的日记,在此后的岁月里,“记理”成了他的习惯。
  • 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
    12-26 曾国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