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分歧秘闻

   2020-10-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帝后党争之势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陷入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社稷难以保守,清廷的政治统治当然也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所以光绪帝于甲午战争后,“锐欲革新庶政致富强”,“每以维新为宗旨”。在民族

帝后党争之势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陷入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社稷难以保守,清廷的政治统治当然也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所以光绪帝于甲午战争后,“锐欲革新庶政致富强”,“每以维新为宗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官员,也纷纷“竞言自强之术”。

1895年6月,陕甘总督陶模上陈《培养人才疏》,向清廷提出“救弊补偏之计”十三条。接着,户部侍郎胡燏棻又上《变法自强疏》,要求清廷“筹饷练兵”“敦劝工商”“广兴学校”等。其他一些亲帝官员也纷纷上疏,要求光绪帝变法图强。

作为“两朝师傅,十载枢臣”的翁同龢,原来在政治上基本上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直到甲午战前,他对变法维新的思想尚极不以为然。这从他对康有为的态度变化中可以得到证明。

1895年春,康有为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事先曾拜请时任清廷总理衙门大臣、户部侍郎的同乡张荫桓予以疏通,希望能够拜见到翁同龢。但翁同龢自视贵为帝师、军机大臣等,避而不见。

甲午战争以后,翁同龢认识到“非变法难以图存”,故不惜降尊纡贵,主动去康有为的住处拜访。从此,开始了维新派与亲帝势力在相互利用基础上的政治联合,亲帝势力也在朝野强大变法思潮的激动下形成了一股帝党势力。

光绪帝接近并利用维新派,力图变法维新的政治举措,引起了亲后势力的不满与惶恐,与慈禧太后发生政见、权力冲突已经很难避免。

由于原来亲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为清议所不容,清廷遂将其召入京内“入阁办事”,失去了政治上的实力和地盘。

光绪帝利用当时人们痛恨对外妥协议和的情绪,于1895年7月又将亲后的孙毓汶、徐用仪等人罢值军机处,意在翦除慈禧太后的中枢势力。

慈禧太后则命令撤去南书房,革去翁同龢的毓庆宫差使,不给光绪帝与翁同龢公开单独会面交谈的机会。同时,任命听命于自己的王文韶出任直隶总督,并重用亲信荣禄,很快就再次调整好自己的权力基础与阵容。

吏部侍郎汪鸣銮、户部侍郎长麟,因不满于慈禧太后虽名已归政,但实际上仍对光绪帝多方掣肘的行为,曾于1894年乘光绪召见之机,不无鄙意地劝光绪帝收揽大权。

1895年12月,慈禧太后对此有所耳闻,颇为震怒,遂翻出这一历史旧账,强令光绪帝以“上年屡次召对,信口妄言,迹近离间”的罪名,将这两名亲帝的官员予以革职,永不叙用。

如果说以上诸次帝、后的矛盾斗争,仅仅是帝、后党争的开端,尚未引起慈禧太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警惕,那么,1896年3月的“寇连材事件”,则使慈禧太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帝后党争更趋激烈公开化。

慈禧与光绪“斗法”

寇连材原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小太监,“太后深倚之”。慈禧太后将他作为自己的心腹耳目,以“伺候皇上”为名派到光绪帝那里,“使之监督(光绪)行止,侦探近事”。

但寇连材在目睹了光绪帝虽贵为天子,实则无权,及慈禧太后骄奢误国等情后,竟不顾清廷内监不准妄言政事的祖制,于1896年3月23日清晨,“流涕长跪(慈禧)榻前”,要求慈禧太后以祖宗、天下为重。

寇连材当时不过仅是一名阉竖太监,违反清廷祖制,妄言朝政,将其杀掉,本不足为虑。但是,使慈禧太后惴惴不安的是,“慈禧疑有指使”,怀疑寇连材背后是否有光绪帝或翁同龢等人的指使授意,因此,不但命内务府将其斩杀于菜市口,并借机株连平日同情或接近于光绪帝的其他“内侍”多人。

稍后,慈禧便将打击的对象转向了帝党的第二号人物文廷式。

文廷式,江西萍乡人,他既与翁同龢有交,又与瑾、珍二妃的胞兄志锐交好,且为瑾、珍二妃的早年老师,同时又为南清流派的一员,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有一定的影响。

光绪帝对他极其器重,很快将其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擢升为四品的侍讲学士。同年3月30日,慈禧太后又迫使光绪以“遇事生风,常于松云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执奏”等罪名,将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并驱逐回籍”。帝党的势力因此而大受损伤。

几乎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曾试图废掉光绪帝,另立某亲王之孙为帝。因其为皇族之人,“皆知西后之凶残,畏居帝位之苦累,不欲贪虚名以受实害”,因而“佯狂不愿就”,更兼之以“恭亲王亦力争废立,西后颇惮之,其谋遂止”。

1897年春,军机大臣李鸿藻身染重病,慈禧太后乘机又将其亲信孙毓汶安插到军机处。慈禧太后虽身居颐和园内,但朝廷内外的大事都有其亲信大臣随时奏报。

在帝、后党争日趋激烈的时候,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租借军港,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愈加严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发生政见分歧与公开的权力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慈禧并非敌视变法

189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公开摊牌:“乃谓庆亲王曰:‘太后若仍不给我以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慈禧太后一直认为,没有她这一皇太后,光绪如何做得上皇帝,因此当她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异常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不愿他坐之。”

尽管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敢立即与光绪帝公开撕破脸面,直接从皇位上将光绪帝拉下来。这是因为,光绪帝自继位以来,虽性格怯懦,政绩平平,但并无明显的失政失德行为,慈禧太后不得不对朝廷内外的舆论有所顾忌。

同时,她也料定光绪帝处于无权无勇的地位,尚不至于对她构成实际的权力威胁,故而对光绪帝依靠并不掌握清廷实权的学士言官,以及康、梁维新派等进行的变法活动,暂时采取了姑息容忍的态度。她曾对其亲信说:“由他(光绪)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同上。

光绪帝利用慈禧太后的这一“宽容”态度和机会,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由于帝、后两党的斗争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激烈,因此帝后党争难免被人们涂上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政争色彩。其实,自甲午战争以后,慈禧太后对当时兴起的变法维新思潮是持审慎重视态度的。

1895年5月,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上达光绪帝之手。光绪帝阅后,大受启示,命人誊抄三份,一份送慈禧太后,一份存于御匣,一份存于乾清宫。慈禧太后“留览十日……乃发下”。

这说明慈禧太后并非自始即仇视变法维新。在戊戌维新之前,慈禧太后曾告诉光绪帝:“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弟子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者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对于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一书,慈禧太后“亦称其剀切,第戒帝毋操之过蹙而已”。这说明,慈禧太后支持有限度的变法,凡可以“图富强者”,皆予以赞成,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不可“更衣冠,易正朔”,即中国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等立国的根本不可轻易改变,否则即是“得罪祖宗”,“乃乱法也,非变法也”。二是不可操之过急、操之过激,否则有可能引发朝野上下,乃至整个社会的惊恐和动荡不安。

慈禧太后之所以发动戊戌政变,主要是对光绪帝骤裁京师闲散衙门,“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引起朝野上下的不安与不满。

特别是光绪帝准备开设制度局总揽变法事宜,另立法律、度支、陆军、海军等十二局,以“分其事”的变法举措,必将严重改变清政府的原有统治体制,必将触动慈禧及其他官僚的既得利益。

这年9月4日,光绪帝罢斥了礼部六堂官后,慈禧太后及其亲信更真切地感受到变法给其既得利益带来的危害,“方憎帝操切”。后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密谋兵围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的消息泄露后,慈禧太后以生命、利害攸关,故此才发动了戊戌政变。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颇为活跃,并由其引起礼部六堂官被罢斥轩然大波的维新派王照事后曾说:“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个人之见,若奉之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

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也说:“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

客观冷静地分析,以上两人的记述是可以令人信服的。除此之外,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给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中也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冲突,并未涉及政见的不同。”那种认为“太后敌视变法”的说法,“是无根据的,或过甚其词的”。

 
标签: 光绪 太后 慈禧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光绪当了几年皇帝 光绪当了多少年皇帝
    光绪当了几年皇帝 光绪当了多少年皇帝
    1、光绪皇帝四岁登基,直至三十八岁去世,共在位三十四年。2、光绪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湉 ,又称清德宗(公元1871年8月14日至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 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的什么时候
    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哪一年 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
    1、光绪1874年12月即位,1875年改国号为光绪,所以光绪26年就是1875+26-1为1900年。2、光绪,是指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 3、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1年8月14日—19
  • 光绪银币一两怎么辨别真假?
    1.光绪银币正面用繁体字写着“光緒銀幣”的字样,而假冒的光绪银币写的是“大清銀幣”。2.光绪银币上的字迹比较圆滑,而假冒的光绪银币做不到这么圆滑,注意看字的写法能看得出真假。3.光绪银币背面雕刻的两条龙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而假冒的光绪银币尤
    03-16
  • 光绪帝不和隆裕皇后圆房是对慈禧太后的反抗?
    隆裕皇后是清朝光绪帝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钦定的正妻,但是光绪帝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后,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隆裕皇后长的一点也不好看,甚至还不如光绪帝长的好看,据说隆裕性格怯懦,也不善于逢迎,说到底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不会
  • 光绪帝喜欢瑾妃吗?瑾妃与珍妃真是姐妹关系吗
    瑾妃,他他拉氏,史称端康皇贵妃,生于公元1873年,去世于公元1924年,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是光绪帝唯二的妃嫔之一。瑾妃实际上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她远没有她的妹妹来的出名。说到她的妹妹,想来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光绪
  • 揭秘大太监李莲英用亲妹妹色诱光绪帝内幕
    李莲英是清朝权势最大的太监之一,始终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但他以为这还不够,他想,如果能成为“皇亲国舅”岂不更好?因为他有这个条件:他有个妹妹,名叫李莲芜,年方二八,美貌超群,并且聪明又有些才艺。下面,360常识网网将为您揭秘李莲英用亲妹色诱
  • 慈禧逼迫光绪帝娶丑八怪的终极原因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光绪皇帝的皇后姿势平平,甚至算不得中上水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光绪皇帝选择这么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子作为皇后呢?隆裕(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
    12-30 光绪慈禧
  • 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关系怎样?与光绪关系怎样
    隆裕太后全名叶赫那拉。静芬,慈禧太后全名叶赫那拉·杏贞,两个人之间同为叶赫那拉族人,而且隆裕太后还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弟弟。隆裕太后之所以能够嫁给光绪帝,成为正宫皇后,正是因为慈禧太后的指婚。两人既然是姑侄,是血缘上的近
  • 戊戌变法慈禧光绪决裂 不能让皇帝抓军权
    同:都能接受洋务异:光绪胆小懦弱却无父亲的谨慎,慈禧洞悉人性、工于心计慈禧太后与清德宗光绪皇帝有三重个人关系:他们是名义上的母子;血缘关系上的姨甥;传统亲戚关系上的叔母与侄儿。光绪的生身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丰皇帝
    12-30 光绪慈禧
  • 光绪之死——被慈禧咽气前毒杀的儿皇帝
    1908年11月14日傍晚,清朝的光绪皇帝突然“驾崩”,这位因掀起不成功的“百日维新”而注定要永载史册的“鞑子皇帝”,在南海康圣人的口中是旷代圣主,在革命党章太炎笔下则是“未辨菽麦”的“载湉小丑”,其实只是一个可怜人。他的最大的不幸,是他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