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驾崩 曾国藩看到这封信不敢说话!

   2020-07-0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日正当他在前线指挥作战,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咸丰皇帝驾崩了。当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向镇定无比的他,也惊慌了起来。深谙朝堂的他,自然明白这一消息意味着什么。京城中的局势比战场更加复杂,那里各方势力都蠢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日正当他在前线指挥作战,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咸丰皇帝驾崩了。当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向镇定无比的他,也惊慌了起来。

深谙朝堂的他,自然明白这一消息意味着什么。京城中的局势比战场更加复杂,那里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有多少人不惜牺牲生命去得到它。他深深地明白,皇帝一死,必定大乱,一场更加凶险的战斗,即将来临。

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大清的臣子,这个时候,必须回京城去尽君臣之仪。接到消息后,曾国藩立即传令给各部队,让他们停止一切进攻,并且所有部队都要穿上麻衣,为皇帝尽孝。曾国藩还让人做了一块皇帝的牌位放在主营中,率领手下的将领对着牌位三跪九拜。

正当全军都在哀痛中时,曾国藩的好友胡林翼从湘北赶来了。胡林翼一到湘军大本营,自然也是对着牌位痛哭了一番。

等到胡林翼止住眼泪,曾国藩立即将他迎进了大帐之中,然后让人做了一桌菜,为胡林翼接风。等到两人都吃饱了之后,便谈起了目前的形势,两人分别讲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开始商量应该怎么应对。两个人的这次谈话十分“有料”,两人畅所欲言,自然也说了许多大逆不道的话,如果当时有人在偷听,并把他们的谈话告诉别人,恐怕曾国藩早就死无全尸了。

两人的谈话除了对皇帝的驾崩感到难过以外,主要是讨论朝廷中各个权力的强弱,毕竟现在朝廷处于一个权力的真空期,各个势力肯定密切关注着京城的一举一动。而他们作为手握兵权的大臣,一定要十分小心才行。两人在讨论之后一致认为,皇上在死之前,把朝中的大小事务交给了八位顾命大臣去打理,而没有给他的弟弟恭亲王一点权力,这说明皇帝并不信任他的弟弟,虽说皇帝的这一做法是对的,但是恭亲王在朝廷多年,而且德才兼备,手中肯定有着自己的势力,一旦恭亲王想反,恐怕很难拦住他,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而且新皇帝年纪还很小,根本就无法独立处理朝廷事务,所以曾胡两人一致认为,今后的朝廷中,主要会出现三股力量:一股是以太后为首的势力,一股是以八大臣为首的势力,一股则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势力,这三股势力必定谁也压制不了谁。如果这三股势力在朝廷中激烈碰撞的话,那么朝廷必定大乱,湘军的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么顺利了。

现如今的湘军早已和最初的时候不同了,现在的湘军经过安庆之战后,早已是名扬天下。名声打出去了,那么聚焦在你身上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多,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必须要尽快为湘军找到一个靠山,而且这个靠山绝对不能倒下,这将会是一场赌上自己前程的战争。但是现在这三股势力实力相当,根本就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所以曾国藩也是如履薄冰,只能是边走边看了。

天色渐暗,营帐里也变得漆黑一片,曾国藩望着眼前的黑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局势不就是像这眼前的黑暗一般吗,清朝的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而湘军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曾国藩想到这里,心情变得极度烦躁,他在屋里不停地踱着步,他深知这一场战争自己非赢不可,他必须要筹备好一切,让自己能在这接下来的局势中立足。就当曾国藩在想应该投靠谁的时候,胡林翼缓缓地开口了:“在来你这里之前,左宗棠给了我一份信,让我交给你。”

曾国藩立即点亮蜡烛,从胡林翼的手中接过信封。两人就着烛光打开了左宗棠的信。曾国藩看着信的内容,不禁脸色大白。原来信的内容是要让曾国藩造反,让曾国藩趁着这局势,进军京城,夺下皇位。

看着这封信,曾国藩早已是汗流浃背,他有些吓得说不出话来。而胡林冀也是默默地看着曾国藩,等着他的决定。这个时候,只要曾国藩一声令下,十万湘军必定挥师京城,踏平一切阻拦他的势力,让他成功登顶皇位。但是曾国藩不敢冒这个险,不敢下这个命令。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是什么让他不敢轻易造反呢?原因有四个。

第一个原因是曾国藩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造反。因为当时虽然曾国藩手握重兵,但是朝中还有李鸿章等掌权派,曾国藩根本就没有把握去说服他们,只要朝廷给他们更多的好处,他们肯定会是站在清政府的一方,那么到时候,曾国藩孤立无援,注定会失败,这一点曾国藩心里很清楚。

第二个原因则是曾国藩虽然心里有想法,但是根本就不能走这条路。因为当时中国国内势力复杂,一旦造反,那么要拉拢谁呢?是反叛的太平军,还是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这些都是曾国藩要考虑的,哪些是敌人,哪些是朋友,这必定会让曾国藩矛盾不已。而且造反还需要一个名号,可是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说服别人的名号,那么他拿什么去招兵买马。所以如果曾国藩选择造反,那么到时候,所有的势力都会针对他,他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个原因是他从心底不愿意去反叛。曾国藩曾经学过面相术,他心里知道自己没有做皇帝的面相,所以他不愿意去反叛。

第四个原因则是不想当反臣。曾国藩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教育,仁义智礼信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如果他造反,这是违背了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的,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如果失败了,那么他必定会被人碎尸万段,不得好死。就算成功了,那么也要背上一个“反贼”的骂名,被天下人所耻笑。那么他花了大半辈子所挣来的荣誉都没有了。

结合这四个原因,曾国藩绝不会去背叛清朝,只能选择和它同进退。

 
标签: 咸丰 曾国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咸丰重宝的铸币材料
    咸丰重宝的铸造材料主要是黄铜,也曾出现过铁钱等其它材质的钱币。另外还有一种用金、银、玳瑁、白铜等材料精制的宫廷钱币,形制较大,钱体也较厚,当属皇家喜庆用钱,这种钱币铸量非常少,质量极佳,价格远非黄铜、铁制钱能够所比。官版材质为以铜75%、锌
    06-24
  • 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历史上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历史上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1、咸丰皇帝是因病重而逝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2、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7.17—186
  • 咸丰皇帝是怎么死的 咸丰皇帝怎样去世的
    咸丰皇帝是怎么死的 咸丰皇帝怎样去世的
    1、咸丰皇帝是因病重而逝的。2、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3、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
  • 为什么咸丰皇帝是四无皇帝 咸丰皇帝为什么是四无皇帝
    为什么咸丰皇帝是四无皇帝 咸丰皇帝为什么是四
    1、咸丰皇帝被称为四无皇帝2、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简称“四无”。咸丰,清文宗,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
  • 咸丰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咸丰是哪个年代的皇帝
    咸丰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咸丰是哪个年代的皇帝
    1、咸丰是清朝的皇帝。2、咸丰,全名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帝第四子,是清朝公元1644年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九位皇帝,20岁时登基,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制继承皇位的皇帝,与同治皇帝为父子关系,与光绪皇帝是叔侄关系。蒙古人称为图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清朝咸丰帝感慨 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
    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咸丰后来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慨然叹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南亭笔记》卷一中说,咸丰亲政的时候,和他父亲道光皇帝一样躬行
    12-25 清朝咸丰
  • 咸丰年间有丽妃这个人?慈禧将丽妃剁成肉馅真相
    大家都知道后宫真的不好混,不多长个心眼,一个不小心就万劫不复。在后宫中勾心斗角,耍尽心机和手段乃是常事,不过习惯了就好。在清朝的咸丰年间有位丽妃,据说她是被慈禧太后大卸八块。对于丽妃这样的死法,是慈禧太后效仿汉代吕雉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将她手
    12-24 慈禧咸丰
  • 揭秘恭亲王奕訢为何在咸丰灵前嚎啕大哭?
    恭亲王奕訢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他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是,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书写立储密旨时,其亲笔写下了朱谕:皇四子奕詝为太子,皇六子奕
  • 咸丰皇帝吐血而亡内幕 过度酷爱临幸小脚寡妇导
    咸丰帝对汉族女子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还属正常,但对缠足的汉族女子,特别是缠足寡妇产生极大的兴趣,似乎并非是“赶时髦”或“媚俗”所能解释的,简直近乎性心理变态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其脚尤其纤小,“仅及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