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日本”国名是武则天所赐?

   2020-12-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有人这样理解“日本”——太阳之本,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有人说,唐张守节撰写的《史记正义》中记载:是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为“日本”的。那么,“日本”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百川为这事较了真,去查了《史记正义》是这么记载的:“武后改倭国为日本

有人这样理解“日本”——太阳之本,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有人说,唐张守节撰写的《史记正义》中记载:是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为“日本”的。那么,“日本”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百川为这事较了真,去查了《史记正义》是这么记载的:“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这句话至少说明三层意思:一是日本最早称“倭国”;二是改名日本的时间是在武则天皇后时,并不是武则天赐名;三是一定有人觉得日本比倭国好听,而借武则天的名人效应做实此事。所以百川认为有必要在下文说明两点以正视听:一点是倭国之称是怎么来?二点是日本名称就一定好听吗?在中国它还有爆粗口的意思呢。

关于“倭”字,《诗经·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的句子。《毛诗正义》将“倭迟”释作“历远之貌”。《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倭”字:“顺儿,从人,委声”。“顺”在这里有“顺从”的意思。所以,“倭”在古代本有绵延曲折之意,后引申出顺从之意。东汉光武帝赐给倭王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可能就同时表达了东汉朝廷对倭方所寄托的“感其远道而来”且“冀其臣服”的意思。

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金印内容为“汉倭奴国王”。在这里,“倭”“奴”都是贬意。

《新唐书》对日本的记载中提到“日本,古倭奴也。”,将日本和倭联系在了一起。又提到:“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体现了“倭”这一名字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取,而可能是由日本岛上林立小国中的某个国的名字音译而来。

《旧唐书》之前的史书均以“倭”来指称日本。《旧唐书》中“倭国”、“日本”两项并列,而《新唐书》及其之后的史书,多以“日本”来称呼现在的日本。

那么,倭国为什么觉得“倭”这个名称“不雅”呢?从东汉到隋朝以前,中国和倭国总体上讲是册封与被册封关系。《宋书》上记载,倭王赞死后,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经遣使贡奉,并求中国朝廷授予倭国自己提出的封号。7世纪初,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国力的增长也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当时隋倭两国的交往当中。《隋书·东夷传》“倭国条”记有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当时中国朝廷发生战事。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经过了一段历程。其实,“日本”国名最初是作对外使用的,对内仍用“倭”这一称谓。而且,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

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这次遣唐使在朝见唐朝官方时,很可能就已经向唐朝提出倭国对外改称“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图书集成》上有记载:“咸亨元年,倭人始更号日本,遣使贺平高丽。”但是,倭使的提议可能最初并没有被唐朝所承认,例证便是《善邻国宝记》中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国书中有“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

至于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这一事件,可能与白江战役后唐朝对倭国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关。郭务悰回国后不久,倭国爆发“壬申之乱”。天武天皇上台后,中断了与唐的外交关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对内仍称“倭”)才决定与唐朝恢复外交关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为首的代表团使唐。可能正是从此次往来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日本这个国号。由于当时是武则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

千字文有言“臣服戎羌”,百川直译为“俯首称臣族戎羌”。

中华民族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华夏居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东夷”是指“东面的野蛮人”,因此日本称倭国至少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事实上,日本之前的名字“倭国”“倭”字并非全是贬意,而“日”字也不非全是褒意。

 
标签: 武则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的 武则天的简介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的 武则天的简介
    1、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她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 2、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zhao,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
  • 武则天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武则天在哪个朝代
    武则天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武则天在哪个朝代
    1、武则天属于唐代人,但是武则天创立的武周朝,后又将皇位还于李唐。且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所以也被纳入了正史之中。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不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
  • 武则天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武则天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武则天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武则天是如何当上皇帝
    1、武则天是通过废立皇帝、把持朝政一步步当上皇帝的。2、自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作为新帝生母的武后被尊为皇太后。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3、此后武太后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幽皇
  • 为什么武则天会留下无字碑 武则天会留下无字碑的原因
    为什么武则天会留下无字碑 武则天会留下无字碑
    1、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
  • 杨贵妃和武则天是一个时代的人吗 杨贵妃和武则天是同一个时期的人吗
    杨贵妃和武则天是一个时代的人吗 杨贵妃和武则
    1、杨贵妃和武则天是一个时代的人。 2、杨贵妃和武则天都是唐朝人,都生于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但是武则天出生于杨贵妃之前,并且在武则天去世后的第14年杨贵妃才出生。 3、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阳历6月22日)出生于宦门世家,
  • 历史上真的有女皇武则天吗 武则天历史上有没有
    历史上真的有女皇武则天吗 武则天历史上有没有
    1、历史上真的有女皇武则天。 2、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
  • 武则天周朝皇帝列表 武则天为什么叫周朝皇帝呢
    武则天周朝皇帝列表 武则天为什么叫周朝皇帝呢
    1、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她参政到辅政的从属地位,实现她亲自称帝治国的政治目的。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为显姓氏,掌根本。据史书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唐显庆初年,高宗曾封
  • 李治与武媚娘不伦恋情 李治与武媚娘相差几岁
    武则天比李治大4岁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太子应该是轮不到他做的。他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两年后,被遥授并州都督。唐太宗晚年,
  • 武则天墓上有几个字?一代女皇武则天墓之谜
    千古功过任人评——武则天无字碑之谜: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后,武则天一方面消灭异己,一方面励精图治。在她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倒也安定,而民间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很多。
  • 揭秘武则天最满意的接班人是谁?武则天立嗣之谜
    武则天当朝期间,一直为接班人问题而头疼。一方面,她作为篡位者,一直将自己的儿子视为政敌,杀死了两个,贬谪了一个;另一方面,对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也是心有忌讳的。这两位侄子的父亲被她流放于偏远地带,二人均忧虑而死——长期的两难抉择武则天建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