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明成祖迁都北京让中国“变色”了?

   2020-07-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迁都北京注定了大明帝国与朱棣本人的命运,它没有使明朝没有像宋朝一样偏安南方被动挨打,而朱棣本人于1424年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明王朝撩开了中国的另一种文明——蓝色文明。中国人都喜欢说:“上善若水

迁都北京注定了大明帝国与朱棣本人的命运,它没有使明朝没有像宋朝一样偏安南方被动挨打,而朱棣本人于1424年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明王朝撩开了中国的另一种文明——蓝色文明。

中国人都喜欢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但实在上中国人至少在古代是不了解水的,不管今天我们对这句话赋予多少含义,或者怎么理解它,从实际来讲,我们都更多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这句话,而忽略了其本质的内涵。

水,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河里的流水,来自天上雨水,它,能浇庄稼地,可以是万物生长,所以,我们说它是有德的。但面对真正的水,我们却有些恐慌,甚至害怕,那便是海水,我们似乎不易这种蓝色的水,真正意义上的水。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是北方人,他们没有见过“大水”,因此致使我们历史从秦汉至晚清从来没有真正地触摸过这种水;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的因素,我们的文明似乎一直停留在以北方为中心的黄色文明里,我们乐于这种文明,乐于这种文明中游牧与农耕的交流和壮大,进而忽视了这仿佛离我们有些远的水。还有一方面那便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使然,即是我们不喜欢去冒险,甚至缺少探索的精神,我们乐于在陆地上的安稳生存,我们甚至认为那一方蓝色的区域对我们没什么用处,而且充满了凶险。

被中国人称作史太公的司马迁就说,率先“起义”的人都是在东南一带,但成功的大多都是在西北方(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我们今天不能狭义地将这句话理解为是说给农民起义的,作为一个政权,也是适于这句话的。

明成祖,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放牛长大的皇帝,在人们不经意间、在中国历史汉朝之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时,成了这样句话的一个伟大实践者。他不但来到了北方,而且还给中国找到了一个在当时来说要比西安更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北京。

北京(北平)那里虽然曾经是他“拥兵自重”的地方,北京(北平)那里虽然曾经是他苦心经营的地方,北京(北平)那里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但他不会不知道将北京(北平)做为首都,会使当时的帝国离“危险”更进一步。虽说定都北京(北平)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但自北入侵的蒙古人是不是也离帝国近了呢?

知难而近,明成祖没有躲藏在南方的“温柔乡”里,顺利即位后,他立即开始准备迁都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公元1406年,上百万被来的征调工匠、民夫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营建大军开始修建北京的宫殿,同时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历时十余年建成了大明王朝的北京城。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都是从那时开始陆续建造的,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然,迁都北京也注定了大明帝国与朱棣本人的命运,它没有使明朝没有像宋朝一样偏安南方被动挨打,而朱棣本人于1424年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在北京,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北京,朱棣收复安南,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在北京,朱棣巩固了祖国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在北京,大明王朝永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在北京,大明王朝于公元1419年取得了望海埚战斗的伟大胜利,杀倭擒倭千多余人,载运倭寇俘虏的大车宣示大明王朝的海疆实力。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明王朝撩开了中国的另一种文明——蓝色文明。

公元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此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此后,中国历史便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词万国来朝。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于世界领先地位,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他们不仅渴望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而且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想亲眼目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风采,一时间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

今天,我们似乎还不知道还有一个词叫“西贡”就是那个时候的“创造”;今天,我们在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依然能够听到这个词,它甚至成了某个地方的的地名。然而,一些目光短浅的史学家似乎仍然在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甚至还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当然,这些声音都无法压制或者掩盖一个相对较为客观的声音:郑和下西洋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使“贫民致富” 、“国用充足”,使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得到复员和提升。

 
标签: 明成祖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 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四大谜团
    历史上,大报恩寺曾经过多次重修复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来,南京一直计划恢复这个标志性建筑,重建大报恩寺塔。据方案主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介绍,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侧建塔。从朱棣决定兴建塔,
  • 敢灭人十族的明成祖朱棣为何不敢公开承认生母?
    朱棣是“朱三多”,即说不清楚的谜团多,干出的大事多,遭受的争议多。他的出生,就属于“三多”里面的“谜团多”。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年(1360)的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当时的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关于他出生的现场情况,被后人描述十分神奇——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所有的尼姑?
    尼姑,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尼姑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
  • 明成祖朱棣屠杀宫女之谜:朱棣为何屠杀3000宫女
    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其侄儿朱允炆江山之事实,早已获得了上至史学专家下至平明百姓的一致认同,没有丝毫疑义,也难以再激起普通群众的兴趣。然而,明成祖屠杀宫女之事,却鲜有人知,屠杀宫女的原因,知之者更是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明成祖朱棣前前后后一共
  •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间的功与过有哪些?
    朱棣明成祖是也,有明第三位皇帝。从其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到驾崩一共当了22年皇帝,年号永乐,因此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其轰轰烈烈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是非功过。有人说朱棣是个大流氓,既然有这个说法那么就说明朱棣生前所做的事肯定是让后人不齿的。大
  • 朱棣的妃子 揭秘明成祖朱棣的后宫妃子列表介绍
    朱棣的妃子: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后宫又有多少佳丽呢?.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闻后贤淑,
  • 明成祖为何要把皇位从侄子身上抢过来?
    明成祖统治期间曾经让明朝的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民生以及对外联合和战争等方面,他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他五次亲自征战让明朝的版图变得更加稳定和牢固,大运河的疏通则有利于交通和民生,而他的改革制度不仅有利于百姓的生活,而
  • 明成祖朱棣的“跨国之恋” 揭开帝王的“洋情人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
  • 明成祖朱棣第三女安成公主简介
    安成公主(1384——1443),明成祖朱棣第三女,母亲是徐皇后,徐达的女儿,好读书,知礼仪。朱棣即位后,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十一月封为安成公主,十二月下嫁西宁侯宋晟之子宋琥。宣德初年加号为安成长公主,正统初年加号为安成大长公主。公主
  • 为什么说明成祖朱棣是工作狂魔?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是工作狂魔的话,小编觉得如果明成祖朱棣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了。自从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执政22年约八千多天,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凌晨起床上朝,中午看书,下朝后和大臣一起吃着工作餐,讨论政事,到了晚上听着大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