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的送礼惯例 林则徐也收受贿赂

   2020-09-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晚清官场发展出一套半制度化的送礼名目,什么“别敬”、“程敬”、“炭敬”、“冰敬”、“三节两寿”等等。这几个“敬”要解释一下。所谓“别敬”,指地方官赴任前向京官告别时致送的礼金;“程敬”是以路费名义送出的礼金;“炭敬”、“冰敬”是冬夏两季送给

晚清官场发展出一套半制度化的送礼名目,什么“别敬”、“程敬”、“炭敬”、“冰敬”、“三节两寿”等等。这几个“敬”要解释一下。所谓“别敬”,指地方官赴任前向京官告别时致送的礼金;“程敬”是以路费名义送出的礼金;“炭敬”、“冰敬”是冬夏两季送给京官和地方领导的礼金;“三节两寿”则指春节、端午、中秋及领导本人、夫人的生日,这也是必须要送礼的日子。

这种种名目的送礼惯例,又总称为“陋规”。陋,是丑陋、见不得人的意思;规,可以理解为规则。“陋”而且“规”,说明这已经是一种半制度化的官场守则。尽管任何正式的官方文件都不会给官员规定送礼的义务,但是,致送陋规的官场守则,无疑是所有官员心照不宣并共同遵守的,连礼金的规格都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有个叫张集馨的官员,以其亲身经历,将他为官二十年来的送礼清单都记录了下来,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了解清代官场送礼政治的珍贵资料。

张集馨被任命为陕西督粮道时,出京之前向京官送礼辞行,一来感谢诸位此前的照顾、提携,二来拜托各位以后多多照应,共送出别敬一万七千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250万元。当时张集馨并无积蓄,别敬的钱是向广东洋行、朋友和西洋人借来的。不过,他任督粮道一年,不但连本带利还清了借贷,还给仪征老家寄回一万多两银子。可见督粮道的权力含金量确实非同小可。这笔权力收益当然是来自对百姓钱粮的浮收,张集馨也心中有数,因此“心每不安”。我觉得,能心每不安,算是有良知的好官了。

其他张集馨记录在案的别敬还有:任四川按察使(相当于省高院院长)时送出一万五千余两;任贵州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时送出一万一千两;调任河南布政使时送出一万二三千两。别敬具体如何分配,张集馨也有记述:军机处(清廷的决策机构)大臣每处四百两;上下两班章京(军机处办事员)每位十六两,如有交情或相通信、协助办摺的章京,一百、八十两不等;六部尚书、都御史一百两;侍郎五十两;其他部门领导五十两,按级别依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有世交的朋友,概行应酬。

可以看出,别敬的份额,大致是按京官的权力等级进行分配的,比如军机处大臣实权最大,所以孝敬的数目最多,章京虽然是小办事员,品秩很低,但“有交情或通信办摺”的章京,因为掌握着影响张集馨仕途命运的隐权力,也需要奉上较多的银子。

以上是“别敬”的支出,以其他名目送出的礼金,也是一个大数目。张集馨的记述说,他担任陕西督粮道时,驻西安的将军过三节两寿,督粮道每次得送礼八百两银,另外还有表礼、水礼八色,门包四十两一次。驻西安的两名都统(军区长官),每节每员送银二百两,水礼四色。八名协领(军区中层将领),每节每员送银二十两,上白米四石(折银约八两)。将军、都统还推荐家人在粮仓工作,其实也就挂个名不干活,按节领工资。这是地方文官对驻地满族军官的尊敬与照应。当时的八旗兵骄横跋扈,如果招呼不周,他们领粮米时就会百般挑剔,平日以刁难老百姓为能事的粮仓管理员,这时也是秀才遇上兵,只能忍气吞声。督抚以下的地方官又无权节制官兵,所以对管兵的将领们需要先打好关系。

给陕西巡抚的礼金则按四季致送,每季送一千三百两银,一年下来,就是五千二百两,巡抚三节两寿,还要送表礼、水礼、门包杂费。这个接受张集馨贿赂的陕西巡抚,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给陕甘总督的礼金按三节致送,每节一千两,再加上表礼、水礼、门包杂费,派人到兰州呈送,一年合计也得三千多两银。另外,每年春节还要给部分京官送去炭敬,至于数目多少,张集馨没有记录。

张集馨的宦游人生后期,由于遭受弹劾,数度被革职,又起复,几经宦海沉浮,见惯官场险恶,萌生退意,加之权力值下降,收入减少,因此对于官场应酬、联络人情的慷慨程度已大不如前。尽管如此,他任甘肃布政使时,给地方实权派、按察使明绪张罗的母丧奠银达一万两之多;在任福建布政使时,送给总督与巡抚的寿节礼金及门包,也有八百余两银。

张集馨三十七岁出任知府,六十六岁请假回京,宦游三十年,扣除中间被参革职和丁忧离任的十年,主政一方的时间达二十年之久,所送出的各种“敬”究竟有多少呢?我估算了一下,张氏有记录在案的,按记录的数目计,没有记录的三节两寿礼金,按较低标准的每年一千两算,合计起来,二十年来,张集馨至少送出了十万两银的规礼。应当说,这个估算是非常保守的。

 
标签: 清官 清朝 林则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雍正和乾隆为何不用清官而大肆使用“贪官”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
  • 明朝清官海瑞当时为什么会买不起房?
    俗话说清官难办家务事,今天我们要说的清官就是海瑞。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为人体恤百姓,刚正不阿,当时海瑞在朝廷担任重职,那为什么当时买不起房了?第一:海瑞是著名的清官,不贪污。当时跟海瑞同朝为官的人很多,太多数都是贪的,而海瑞是不贪污的。举
    12-29 明朝海瑞
  • 哪位官员竟然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
    12-29 康熙
  • 与岳飞齐名的大清官是谁?刽子手自杀也不杀他
    提起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死着实让世人感伤不已。不管岳飞有多冤,依然会有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下毒手。然而史上确有另外一个人,他忠心为国与岳飞齐名,被人诬陷行刑时,刽子手宁愿自杀也不杀他。古往今来,这样的事绝对绝无仅有。此人就是明朝中叶,力挽狂澜挽
  • 清官之死:海瑞的清廉为何救不了腐朽的大明朝?
    1587年初冬,一个普通的中国官员海瑞病逝于南京。这是一个把清官做到极致的人,做到家徒四壁、做到家破人亡。他无朋无党、无亲无友地走完了自己孤独的一生,只为替这个国家树立起一个清廉的标杆。然而他的清廉救不了这个国家,他死后57年,大明覆灭。海
  • 清官海瑞私生活的另一面:娶妻纳妾 钱从何来?
    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然而,就是这位被称为“海青天”的海瑞,在私生活上也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海瑞的侄女婿梁云龙曾写过《海忠介公行状》一书,其中有海瑞“三妻两妾”之说。根据这部书,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 在小说《金瓶梅》中的清官们都是如何判案的?
    一般官员可以分为贪官和清官,贪官要钱办事,多为人不齿,清官办事不要钱,多为人敬重,有的清官即使办事了,也多是糊涂。看看金瓶梅中的清官是怎么判案的。一是东平府尹陈文昭,该官是个极清廉的官,看他怎么审武松。陈文昭审了武松,看出“比故杀平人不同”
  • 海瑞是明察秋毫的的清官?明察秋毫起码谈不上
    海瑞罢官是作家吴晗发表的一部京剧,里面描述的是海瑞敢于说真话,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故事,一个为官清廉的海瑞就出现在大家的印象中,近一些年来随着探讨的深入,海瑞的光辉形象却大打折扣。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
    12-21 海瑞清官
  • 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的人是谁?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
    12-18 清官康熙
  • 清官也好色 海瑞70岁了居然还纳妾
    说起明朝清官海瑞,那可是跟北宋包拯一个级别的人物。他们二人被人们称之为古代最着名的“青天”。海瑞的官场大家都可以说知道的比较清楚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么他的家庭里面有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其实和我们想的两袖清风
    12-18 海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