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慈禧这种要求宁死不从 最终含恨而死!

   2020-11-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加上了又一个沉重的负担,且打开了帝国列强瓜分中华的序幕。由于要偿还战争赔款,清朝只能给百姓们严苛重税。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在山东一带掀起了爱国反帝的义和拳运动。由于义和团运动杀伤外国

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加上了又一个沉重的负担,且打开了帝国列强瓜分中华的序幕。由于要偿还战争赔款,清朝只能给百姓们严苛重税。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在山东一带掀起了爱国反帝的义和拳运动。

由于义和团运动杀伤外国传教士和驻华大使,各国使团纷纷对清政府提出抗议,且要求慈禧太后放权归政于光绪。慈禧太后一方面迷信于义和团刀枪不入的传说,一方面被外国使团逼宫的要求所激怒,竟发下诏书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同时宣战,这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

后来清朝军队大败,八国联军几乎毫无损伤地拿下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慌忙逃窜至西安避难。后来清朝与八国联军又签下了卖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

然而,尽管损失巨大,但这场战争并没有伤到清朝的根基。战争结束后,慈禧太后开始接受维新变法思想,任用袁世凯大力发展洋务,让清朝在回光返照下苟延残喘了十年。这其实与战争开始时李鸿章做的一个决定有关。

当时慈禧太后在盛怒之下做出宣战决定,并以光绪诏书的名义下发至全国各大巡抚及总督手中。当时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拿到诏书后,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惊呆了的举动:称慈禧和光绪的诏书为伪诏(“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样的举动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相当于地方的首辅直接违抗中央命令,放在过去是灭族之罪。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如果李鸿章奉诏,将给中华大地平添无尽的战火,而当时清朝军队的装备根本无法与洋枪洋炮抗衡。在权衡之下,李鸿章做出了不奉皇帝诏书的决定。

在李鸿章的带头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纷纷效仿,不奉慈禧的开战诏书,并联合起来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坚决不加入与帝国列强的战争,同时还密谋万一京城失守,太后皇帝被俘或被杀,就由李鸿章暂代总统之职。

由于东南互保协议的执行,战火只烧到了北方京津一带,并未在全中国大范围蔓延,南方诸省的经济命脉得以保存,使得战争结束后清朝还有苟延残喘之力。但从李鸿章等人不奉诏的举动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当时朝廷对地方的约束力已经大大削弱,大清已经成为了一具行将就木的空壳。所以后来清朝亡于地方的武装起义和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慈禧最后还是派李鸿章全权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让他又一次背上汉奸卖国的污名,最终含恨而死。

 
标签: 李鸿章 慈禧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