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民族 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2020-05-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侯国”,但王莽新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仍然是由边郡太守负责的。史书关于高句丽和王莽新朝关系的记载有以下几件大事:

一是王莽改高句丽王为高句丽侯。《汉书·王莽传中》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遣使者改“四夷”诸王为侯,“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尽改其王为侯。”高句丽服从了王莽新朝的改王号为侯的措施。

二是征调高句丽的军队进攻匈奴。即《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所载:“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汉书·王莽传中》、《后汉书》、《魏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史籍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三是高句丽对王莽新朝的反叛。《汉书·王莽传中》载: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为征伐匈奴,“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丽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验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慰)安之。今猥被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灭,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尤也。'莽不尉(慰)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丽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

莽大悦,下书曰:'……其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貉人愈犯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王莽新朝时期高句丽和王莽新朝的关系基本上是延续了和西汉王朝的关系,王莽新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基本上延续了西汉王朝的管理方式,王莽新朝不仅可以随便更改高句丽王的称号,而且可以任意调动高句丽的军队,用来征伐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反抗。唯一的变化只是高句丽在王莽新朝时期成为了边疆地区的一个“侯国”。

东汉王朝建立后,高句丽和东汉王朝的关系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高句丽开始以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形式参与东汉王朝的政治生活,即《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所谓“复其王号”是指王莽新朝将高句丽王改为高句丽侯,所以才有东汉王朝的“复其王号”。

通过对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管理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句丽最初是西汉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接受西汉王朝的直接管理,其间高句丽乘中原大地各王朝分立之机一度称雄东北边疆地区,但高句丽和各王朝的臣属关系一直没有中断,到唐王朝时期高句丽终于又被唐王朝统一,重新成为接受唐王朝直接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

高句丽和各王朝的这种臣属关系并不是各王朝强加给高句丽的,高句丽在中原各王朝刚刚成立之始即遣使称臣纳贡,甚至对与自己并不接界的南朝各王朝也是如此,以及在唐王朝灭亡高句丽后大量高句丽人加人到了唐王朝的统治队伍中,并有不少人取得了显著政绩等一系列历史事实,也说明高句丽一直认为自己是从属于各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也就是说,高句丽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这也是隋唐两朝为何屡征高句丽的原因所在。

如果朝鲜真的是高句丽的子孙,那首先必须有一部分高句丽人移民到朝鲜,然后繁衍后代。可见历史上并没有高句丽移民的记载,所以关于高句丽是不是朝鲜的祖先,还有待商讨。

 
标签: 高句丽 朝鲜族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朝薛礼征东 为唐朝成功击败高句丽国家
    薛礼,字仁贵,唐朝人。薛礼简介里称他是河东薛氏世族,祖上曾在南北朝时期担任过显赫官职。传到薛礼父亲时,家里已经落魄了。因此薛礼在30岁时还是碌碌无为。不过他力大无比,并且因为从小习文习武的关系,与一般人有很大差别。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想亲征高
  • 唐灭百济之战的背景:新罗被高句丽 百济围攻
    朝鲜半岛曾经存在着三个国家,其中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唐高祖时,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二者结为世仇,武装冲突不断。唐太宗诏谕扶余璋,劝其勿侵新罗,扶余璋阳奉阴违,不肯奉诏。唐高宗永徽六年(
  • 宜将剩勇追穷寇 薛仁贵实现隋唐两朝平定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年)十月,在辽东战场的军营中,一支唐军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集结着,从他们整齐划一、严肃紧张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平日训练有素的善战之师。为首一人须发苍白,体格强健,身披白色战袍,端坐膘壮战马之上,手持方天画戟,表
  • 罗士信与来护儿有什么恩怨 来护儿几征高句丽?
    罗士信因为从小父母双亡,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和唐朝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杨广不体察民情,反而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弄得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各地的民众不堪忍受这种氛围,于是都纷纷揭竿起义反对隋朝的统治。当时只有14岁
  • 高句丽 历史上一个因为猪而迁都的政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政权,文明的汉族中原政权、彪悍的游牧民族政权、弱小的部落政权等等,尽管大小不一、强弱不等,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政权繁多,迁都之事自然也就不少,例如明朝迁都、宋朝迁都等等,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戍守边疆
    12-04 高句丽
  • 隋唐四代皇帝为何都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
  • 隋炀帝为何对高句丽恋恋不舍
    一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
  • 为什么李治能灭高句丽杨广李世民不能?
    东北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直是隋唐两朝内心的一个刺,任凭前朝杨广还是唐朝李世民如何攻打,硬是拿不下来,可见这个高句丽还是有点实力的。父亲不行那就儿子接着上,杨坚的儿子杨广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并且人数动辄几十万。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动
  •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
  •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