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康有为这对师徒最后为何分道扬镳

   2020-03-0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梁启超与康有为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两个人物,而梁启超与康有为之间也有很多恩恩怨怨。在后人看来,梁启超与康有为之间一直都是师生关系,但是却远远不止。梁启超自幼聪慧,对于学习更是极度热爱。在1889年,梁启超年仅十六岁,便已经成为了举人。

梁启超与康有为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两个人物,而梁启超与康有为之间也有很多恩恩怨怨。在后人看来,梁启超与康有为之间一直都是师生关系,但是却远远不止。

梁启超自幼聪慧,对于学习更是极度热爱。在1889年,梁启超年仅十六岁,便已经成为了举人。而康有为生于地主贵族的家庭当中,虽然条件很好,但是家庭很封建,官僚气氛很浓,康有为却多次考试不中。因此,康有为对于科举考试并非抱有太多的兴趣,而康有为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一名监生而已。

在1890年,梁启超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之下,认识了康有为。当时的梁启超才十八岁,而康有为却已经三十三岁了。但是因为科举的原因,梁启超是举人,而康有为只是监生,论等级的话,梁启超要高于康有为。

一开始梁启超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去见康有为的,但是在见了康有为,听了康有为对于学识的见解之后,对于康有为极度的佩服。于是梁启超放下身段,拜康有为为师,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康有为的名气。

梁启超在思想学识以及政治见解上,有很多都是继承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以及维新变法等事件当中,梁启超也是康有为的左膀右臂。但是,随着国家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梁启超学习的西方先进思想越来越多,与康有为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到了最后,梁启超从与康有为统一战线的保皇派转变成了与保皇派作对的革命派,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关系也真正的分裂了。

梁启超变法

1898年六月11号到九月21号这三个月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百日维新,也被称为戊戌变法,它是由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主的一些维新派学者和光绪皇帝一起引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工农商业的政治改良运动,但这场运动最终因为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而失败。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我国历史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戊戌变法才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解放。梁启超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他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指导。由于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他对变法具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提起戊戌变法我们一般都能想到梁启超。

梁启超和康有为组织戊戌变法是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一些维新派的心,他们认为在这国家危疾难存亡的时刻只有改革和变法才能改变国家的面貌,使国家变得更富强,只有国家富强之后才能抵抗侵略者的侵略。梁启超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大力进行变法活动,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和学堂,在为变法制造舆论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的维新人才。

梁启超带领的戊戌变法运动最终由于伤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些清政府封建大臣的利益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后朝廷大权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后梁启超逃往了日本。

梁启超怎么死的

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学者,他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举人,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了戊戌变法,但在慈禧太后的阻碍下变法最后失败了,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外国,在袁世凯建立国民政府后又回到中国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梁启超在年轻时可以说是荣极一时,他是当时晚清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但梁启超却英年早逝,在56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历史学家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梁启超是怎么死的?很多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梁启超的英年早逝表示非常的遗憾。通过查阅史书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梁启超之所以英年早逝是因为他过度疲劳患上了尿血症,但梁启超并不是因为疾病而过世的,而是因为医生在为梁启超治疗尿血症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失误导致了梁启超的死亡。医生为梁启超做切除右肾的手术,但在将右肾取出来之后并没有发现肿瘤,所以梁启超的尿血症非但没有治愈反而更加严重了,最终长期累积病入膏肓。

梁启超的死曾在晚清时期掀起一场风波,人们都纷纷指责为梁启超做手术的大夫。因为一次手术的失误我们早早的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梁启超不是因为这次手术失误而过早去世的话,或许现在我们的社会会处于一个更先进的时代,因为梁启超在我国晚清时期和民国初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梁启超的评价

说到梁启超这一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为我国的政治文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在其十六岁的时候,便已经在广东的乡试当中考取了举人,第二年,便跟随当时极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先生学习。而正是因为受教于康有为,梁启超有很多的政治见解及文学思想都与梁启超不谋而合。在后来的维新变法当中,梁启超也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变法失败之后,两人纷纷逃到国外,在海外继续宣扬变法精神,建议推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变法虽然只有短短一百零三天,并且是以失败结尾,但是已经充分的体现出了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政治才能,以及他们二人爱国之情。维新变法也唤醒了很多国人的思想,为日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埋下了思想的种子。由此可以得出,梁启超在政治上取得一定成就,并且影响深远。

除了在政治运动上梁启超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思想上,梁启超同样也做出了很多的付出。在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作为《万国公报》的主编以及上海《时务报》的主编,之后又到澳门去筹办《知新报》,通过这些报纸来宣扬各种先进的思想,唤醒国民沉睡已久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变法奠定思想基础,培养变法人才。

 
标签: 康有为 梁启超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有为简介怎么死的 康有为简介与死因是怎样的
    康有为简介怎么死的 康有为简介与死因是怎样的
    1、康有为在青岛的一场宴席上猝死,死因是食物中毒。死后被葬在李沧区李村枣儿山,这是他生前为自己选的墓地,由于康有为生前率领梁启超开展了公车上书运动,反对光绪皇帝答应签订条约,死后却遭人挖坟,仅存头骨。他的墓地苍松翠柏看起来很气派,两侧的石栏
  • 历史的误读: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所以好奇者从未间断脚步。院子的居民时常需要
    12-22 康有为
  • 揭秘康有为的千面人生:瑞典买岛 北极溜达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康有为脸谱之一:死里逃生的美食家康有为,原名康祖诒,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
    12-10 康有为
  •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一生与青岛的奇缘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有为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
    12-10 康有为
  • 围园劫后密谋 康有为梁启超计划劫持慈禧太后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指责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罪名,并加以通缉追捕。那么,是康有为确实策划过“围园劫后”密谋,还是清廷事后的诬陷?至今令研究者费解。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百日维新”,以光绪皇帝被囚禁南海瀛台完全
  • 康有为提倡一夫一妻制 为何自己有六位太太?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
    12-08 康有为
  • 揭秘康有为的妻妾们 四太太竟与自己儿子偷情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
  • 康有为海外流亡16年:为何能住豪华酒店吃大餐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16年间,康有为效“耐苦不死之神农遍尝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英、法、意、日、美、加拿
    12-03 康有为
  • 康有为生平简介 康有为因为什么手术导致死亡的
    康有为一生中几遭清政府缉杀,数次流亡异域,中学西学在他思想内激荡,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诸多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的非士那(FRESNO),结识了
    12-02 康有为
  • 康有为后代 康有为的子女后人为何大都在海外?
    康同璧,女,字文佩,号华鬘,广东南海人,1886年2月生。康有为次女。早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入哈佛大学及加林甫大学,毕业后回国。历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山东道德会长、中国妇女会会长。曾在傅作义召开的华北七省参议会上被推为代表,与人民解放军商谈和
    11-29 康有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