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真心让位诸葛亮?

   2020-11-2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临危受命,那么刘备是真心让位诸葛亮吗?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临危受命,那么刘备是真心让位诸葛亮吗?

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危难之际:刘备的遗产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极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而更出奇相似的是,两人一样经常打败仗,一样的逃跑起来连老婆、儿女都不要了,刘禅实际上不是刘备的长子,他到底丢了几个儿子,只有天知道。

和刘邦一样,刘备锲而不舍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这时他已六十一岁了,比刘邦还大六岁;刘邦起兵时是四十七岁,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刘备起兵时是二十三岁,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中国。两人一样的不太会打仗,所以屡战屡败,但是二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刘邦好歹当过乡级干部(亭长),可刘备起兵前以卖鞋谋生。但刘备读过几天书,对知识分子的礼遇又是多次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远远不能比的。刘备也是一个标准的白手起家的大英雄,两人若换个位置,刘备一定不比刘邦差,而刘邦则一定比不过刘备,理由:说不定刘邦忍不住又会向诸葛亮的帽子里撒尿呢?

刘备因在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有功,拜安喜县尉(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任上因鞭打来监察的督邮(不是那个吼声震破天的张飞)去职;此后一直处于四处流浪和不停的失败之中,无一块立足之地,虽也取得过一些不大的胜利,如汝南斩蔡阳(非关羽之功),博望败夏侯惇、于禁(非诸葛亮之功)。但只有在和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才改变了寄人篱下的苦日子,并得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跨有荆(一部分)、益二州,实力突然崛起,给曹、孙以极大的压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了益州咽喉汉中,形势似乎一片大好;而且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阳、樊城战役,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打得曹操几乎迁都。但是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下,被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江陵、公安,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两年后,刘备称帝后忿而起兵,在夷陵惨遭失败,辛辛苦苦累积的精锐力量几乎一空。刘备因羞愧交加,在白帝城去世。此时的蜀国,外有魏、吴两个强大的敌手,内有汉嘉太守黄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国新败大伤元气,刘备刚刚去世,新生的蜀国,就像风中之烛,稍有不慎就会熄灭,非力挽狂澜于既倒者不能为之。幸好,蜀国就有一个“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

君臣至公:白帝城托孤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第二个人选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李严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任区区的成都县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善于识人的刘备将其提升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犍为是蜀国要郡,毗邻成都,物产丰茂,刘备入蜀国后铸造的“直五百铢”钱币,背左有直书“为”字,就是铸造于犍为郡(是中国最早的“地名钱”)。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回报以耿耿忠心。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犍为郡治)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李严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镇压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及越嶲土著高定。

 
标签: 托孤 刘备 诸葛亮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诸葛亮是如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最后关头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却说刘备
  •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一事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12-23 托孤刘备
  • 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顿首流涕 为何还篡权?
    诸葛亮受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顿首流涕,辅佐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而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也是顿首流涕,但是,最后还是篡权了,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做忠臣呢?让为什么要篡权呢?史书《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 这三人哪怕有一个活着 刘备未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成为君臣的千古佳话。但问题是,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真的是托孤的第一人选吗?从当时看,刘备确实有托孤的必要。太子刘婵时年17岁,当年男子成年得20岁,所以暂时不能亲理朝政。在汉朝历史上,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死时比刘婵还小,
  • 解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
  • 托孤重臣最安全的时候 宋代不杀文人是宪法
    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心的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是公元959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他又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状
    12-13 托孤宋朝
  • 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慈禧吗?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咸丰之治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竟是场暗藏玄机的“阳谋”
    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
    12-01 托孤刘备
  • 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