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上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

   2020-09-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和亲政策是汉匈双方在彼此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和亲在西汉初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了稳定,有利于人们建设和谐的家园,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顺利实施;汉匈和亲给双方人们带来了的建设家园的平和局面。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西汉初期的

和亲政策是汉匈双方在彼此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和亲在西汉初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了稳定,有利于人们建设和谐的家园,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顺利实施;汉匈和亲给双方人们带来了的建设家园的平和局面。

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西汉初期的和亲都是为达到该目的而进行的,和亲政策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也使中央王朝扩大了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其间,汉屈辱和亲,也同样收到明显的效果。双方虽有矛盾冲突,但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和好的,汉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大大的缓解。汉匈两族所订立的“和亲之约”,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匈奴的南侵。每次和亲总换得了短暂的和平。

事实上,从高帝始结和亲到武帝即位,汉匈双方六十多年里并没有打过大仗。这不能不说是和亲政策所起的客观积极作用。据葛亮推测:汉匈订立的盟约为“和亲之约”,其中含有“和”字,“和”者,非怨也,非战也。就这个意义说,“和亲之约”为非战之约。再则高帝挑选缔结和约的代表是刘敬,刘敬是当时汉臣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高帝起用反战主和派为订约代表,可以推想,他当是希望缔结一个排除战争的和约。和亲之约的执行,使西汉王朝与匈奴关系和好,边疆狼烟遂熄,汉匈两大军事集团进入了令人追忆的蜜月期。百待俱兴的西汉得以腾出手来剪除异性诸侯,完善中央集权,为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有利于西汉开拓疆域。

中央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方面固其边疆。双方在和亲政策中相约以长城为界。北面“引弓”之民归单于管理,南面“冠带之室”由汉帝统治。使汉匈疆域得以明确,起到了划疆立界的安边功能。这使西汉的北边疆土之民得以安定作业。西汉则可在边疆“盛兵以畜力,积粟已固军”。以长城作界及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以避免匈奴的骑兵大规模入侵。另一方面,也为威逼四方,开拓疆土。中央王朝意欲通过和亲政策,使少数民族最实力的人物“长是汉家亲”,终将少数民族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下。“亦既生子,则我外孙”,“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由此,遂由和亲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并在和平的环境用“厚币以奉之”。在匈奴政权中培植己方势力,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纳其民,扩其域”。这也有利于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固内。

和亲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亲政策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可视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但是,政治根源于经济。和亲当然也就必须以经济为后盾并服务于经济。和亲的执行,中央王朝都要随赠大量的财物,如金银、棉帛、铜铁、工具等,并且年年不断。不仅种类增多,包括大多数日常用品。同时,公主陪嫁财物无数,有大量丝织品、金银、铜铁器等。随嫁奴仆众,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岁贡匈奴絮、缯、朱、食各有数”。

另外,不但赐与财物,还互设关市,也称互市。“通关市饶给之”。明代杨继盛认为:“互市者,和亲之别称也”。可见,互市也是和亲的题中之意。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宝石之类。为中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互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尤为重大。少数民族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的财物。有的流入生活或生产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缩小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这些财富与工具的输入,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匈奴对汉的依赖达到不可分离的程度。

就西汉政权来说,和亲使其北边的疆土安定下来。使西汉统治者得以致力于发展残破的社会经济,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使其“少者得其长,老者安其处”。所以汉朝至孝惠、高后之间,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到汉武帝即位之初的七十余年里,便出现了“民务嫁穑、衣食滋殖、海内殷富”的盛世景象。“文景之治”的局面之所以出现,除了汉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外,与匈奴实现和亲是极其相关的。

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文化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这些都是以参加和亲的随嫁人员为载体的。在和亲公主出嫁后,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使者工匠、艺人进入和亲对方统治的区域。借此,以求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

每次和亲除“公主”外,必有随行人员与“公主”一起入匈。见于史籍记载的只有文帝时宦者中行说不愿傅公主和亲于匈奴,而汉则强之。至于每次和亲的随行人员究竟有多少,史籍缺乏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只能从西汉与其他民族和亲的有关记载来推测。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元封年间,两汉王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为夫人,当时汉武帝“赐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数百人,赠送甚盛”。其后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国王再次请求公主和亲。汉宣帝以解忧公主弟子相夫为公主,为其“置官属侍御百余人”,后因故未能成行。由此可见,每次和亲,公主的随行人员,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那么西汉一朝通过和亲而入匈奴之人至少当在千儿百人以上。

据《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毋以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说:呼衍氏等大姓“主断狱讼,当决轻重,口白单于(用口头报告单于),无文书簿领(无文簿、记录之类)”。那么匈奴单于屡次写给吕后和皇帝的文书,当出自入匈奴之汉人手笔。而作为和亲而入匈奴之汉人则最容易被匈奴单于所重用。这居中犹以中行说为典型。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说,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可以推断,两汉时期入匈奴之汉人确实教授匈奴人学习并使用汉字。加之和亲公主带去的大量文化书籍,促进了匈奴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历代和亲政策的双方,主观上皆只注重和强调政治方面的影响。视其为一种保持和加强政治盟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就是是说,视其为工具,而忽略了经济、文化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这种主观上的忽略,是决不会被历史的客观所忽略的。和亲促进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间的和好。“这就成了促进民族融合,共同创造先进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最有效的催化剂”。

西汉初期和亲政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汉初的和亲是在汉朝与匈奴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刘邦鉴于当时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权衡利弊,较其轻重缓急,而选择了合乎时宜的道路,和亲匈奴。以平息战争,让人民修养息,发展中原经济,以充实西汉的国力。“用和亲之法,缓和民族间的紧张关系。消磨民族间的隔阂,解决民族间的矛盾,是刘邦君臣的首创”。后来,一直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沿用不息,逐渐成为我国各民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政策。出现了如王昭君、文成公主等民族间友好的使者,成为汉与少数民族和平友好的象征。

西汉后期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汉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与汉朝进一步亲近。元帝遂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配他为阏氏。于是,王嫱带着巩固和发展汉匈友好关系的使命出塞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昭君出塞”。至此,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正式建立。

呼韩邪单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汉、匈人民要求和平友好的愿望、主动与汉和亲,对和亲的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汉匈双方对这次和亲都高度重视,评价极高。为此元帝破例将建昭六年改为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也高度评价昭君为“宁胡阏氏”。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掘出印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也充分说明汉匈双方友好的关系得到了升华。以至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繁荣景象,并延至成、哀,达七十余年。而昭君和亲的贡献也成为了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影响深远。

“这次和亲开创了我国北部政权受西汉中央政权领导的先河”。中原先进的政治从而直接影响塞北,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7]此次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友好的种子,促进了民族与融合,为后来汉匈长期的和平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和亲已经开始演变为中原王朝羁縻政策的方式之一,并被后来的王朝广泛的采用。

和亲政策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并以长久之计、丰厚财物来同化、融合少数民族,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不失为一条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的好方法。

 
标签: 和亲 汉朝 西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靠什么来化解血腥仇恨 古代公主的漫漫和亲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亲”是一朵独特的“奇葩”,蕴含着中原皇室的几多无奈,几多屈辱?可以想象,一个泱泱大国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当,这是何等地卑贱和可悲!汉武帝时代,国势不可谓不强盛,可也上演过“和亲”的悲剧:汉武帝的女儿细君公
    12-29 公主和亲
  • 隋唐时期和亲的目的是什么 和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隋与突厥的和亲一方面为了稳定局势,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婚姻关系将突厥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纳入隋的统治范围,扩大隋的疆域;就突厥而言,由于经常出现矛盾,与隋联姻,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亲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隋唐时期和亲的
  • 最可悲唐朝和亲公主 一辈子做妾未得到唐朝支持
    印象中唐朝总是无比优雅无比强大的,雍容华贵之风,开放包容之态,都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怀想,只是美轮美奂的历史光环之下,却掩不住个人的悲凉,哪怕是身为公主,也依然活得没有任何尊严。小宁国公主,李唐荣王李琬女儿,在大唐和亲的公主之中,身份不算低了,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公主外嫁?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为何说文成公主的“和亲”是历史最赔本的一次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
  • 为何文成公主进藏成唐朝最赔本的一次和亲
    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
  • 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大牺牲,也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公元前20
  • 历史上参与汉匈和亲的汉朝公主都有哪些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有哪些公主外嫁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世代和亲的两个国家是谁
    回鹘原来是北亚的游牧汗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时,回鹘的别将句录莫贺乘内乱之机,勾结黠戛斯阿热可汗合兵十万攻杀回鹘可汗,“焚其牙帐荡尽,回鹘诸部逃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
    12-17 和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