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失败 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

   2020-03-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朱允炆为什么失败,长期在深宫大院长大的建文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他在判断时犹豫不决,脑子里禁锢太多,考虑的问题都是不必要的,加上性格的懦弱的原因,怎么才能在纷乱的年代立足,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

朱允炆为什么失败,长期在深宫大院长大的建文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他在判断时犹豫不决,脑子里禁锢太多,考虑的问题都是不必要的,加上性格的懦弱的原因,怎么才能在纷乱的年代立足,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

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锐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身为长辈的朱棣最终胜出。

朱棣能够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决策、用人、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顺讨逆的优势逐渐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错,知己知彼,进退有方,胜利属于他是迟早的事情。另外,朱棣的运气比对方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风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难怪朱棣自己说:“此天授,非人力也。

朱允炆失误之一:

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失误之二:

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

朱允炆失误之三:

讲仁义重蹈宋襄公覆辙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朱允炆决定出兵伐燕,并布告天下。他任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以附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率师三十万北伐。又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使盛庸、平安等分道并进。当时朱允炆方锐意文治,每天与学士方孝孺等人讨论周官法度,把军事决策权交给齐泰、黄子澄二人。在部队出发前,朱允炆告诫将士:“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在长达数年的战争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虽然“濒于危者数”,但明军诸将“莫敢加刃”。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之战中,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燕师败退时朱棣独自一人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战中,朱棣竟然在对方阵地中野宿,被明军发现后又穿营而过,而官军将士“莫敢一矢相加遗”,眼睁睁地看着朱棣扬长而去。

春秋时期,宋襄公用仁义道德指导战争,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战中坐失战机,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义”的牺牲品。朱允炆不懂得战争的规律,在关键时刻讲仁义,重蹈宋襄公的覆辙,最终被朱棣打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标签: 朱允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朱允炆的儿子 朱允炆的儿子有谁
    朱允炆的儿子 朱允炆的儿子有谁
    1、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是1396年出生的,那时候朱元璋还在。只不过当朱元璋看到他这个曾孙子的时候,却不是很高兴,反而还说道: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但不管怎么说,朱文奎都是嫡长子,因此朱允炆登基后朱文奎就被立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他是很有可能
  • 朱允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对吗
    朱允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对
    1、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在青年时期,性格温文尔雅,而且书生气十足,对处理国政一点经验也没有,身上更是缺乏自信心,其实朱允炆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治理国家的。2、朱允炆一直崇尚儒家教育,而且他一心向往仁政。朱允炆在位期间,他在
  • 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了 朱允炆下落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自焚之后,为什么民间都传说他没有死。人们对朱允炆死前的记载漠不关心,却对朱允炆死后的下落津津乐道。历史趣闻讲述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主应天府称永乐大帝,朱允炆这位皇位之争的失败者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史书记载朱
    12-31 朱允炆
  • 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之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建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在位只有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用武力推翻,最后下落不明。建文帝究竟去了哪,众说纷纭。自焚说据永乐年间
  •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谁是唯一见过他的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与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朱允炆登基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经过四年的削藩拉
    12-24 朱允炆
  • 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有后代吗
    建文帝后代如今有个关于建文帝后代的说法,说是让姓人也许是建文帝的后人。靖难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明成祖朱棣派人四处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一无所获。建文帝是自焚身亡还是流亡到异地出家为僧,这些都有待考证。关于建文帝后代的问题,据金陵晚
  • 中国历史悬案之一朱允炆真的是葬身大火之中?
    明朝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实行了一些改革,同时也危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挥军直逼宫禁,当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经是一片大火
    12-20 朱允炆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简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
  •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
  • 乱世皇帝朱允炆的功过 朱允炆在位时期的政绩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
    12-07 朱允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