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和张廷玉的关系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2020-04-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的父亲。为官期间,张英曾官至文学殿大学士,同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张英自幼就颇为好学,读书勤奋刻苦,颇具才华的他在

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的父亲。为官期间,张英曾官至文学殿大学士,同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张英自幼就颇为好学,读书勤奋刻苦,颇具才华的他在27岁时考中举人,后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考取进士后,张英被任命为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满汉两族的课程。然而不久,张英的父亲去世,他只能离京回乡奔丧。

过了父亲的丧期后,张英返回京师,仍旧担任庶吉士一职,继续学习满汉课程。之后因被康熙考察时成绩非常突出,而被委以编修这一职务。张英为官期间,曾历经多个官职,还曾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虽曾犯过一些失误,但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后果,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宽大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张英自身的政治才能之高,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重用和信任。张英在职期间,曾被委以编修这一任务,因此他曾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等著作。

张英为人俭朴,热心善良。一次在他六十大寿时,张英的夫人计划雇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以及摆设酒宴来庆祝他六十大寿,在被张英知道这个计划后,他坚持拒绝大肆庆祝,并且用那笔用于庆祝的钱做成一百件丝绵衣裤,救济给路上的穷人。

张英张廷玉

张英与张廷玉两人是父子关系,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们父子两人都是历史上颇为有名清朝大臣,同在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官数十年,为清朝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张英与张廷玉两父子是清朝朝廷的一对传奇父子。

张廷玉作为张英的儿子,没有依靠父亲的庇荫,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努力踏入官场,并在之后升官数次。张廷玉在二十六时本打算参与会试,但是那一次的会试总裁官是他的父亲张英,于是为了回避,他没有参加那次会试。三年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官职,之后更是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官职。

为官期间,张廷玉曾为清朝作出不少贡献。康熙末年,朝廷对官吏治理方面较为松懈,导致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当时担任吏部左侍郎的张廷玉坚决消除不良风气,并严惩贪官污吏。张廷玉还先后参与《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明史》等著作的纂修。他还提出了建立军机制度和奏章制度,不仅提高了清朝朝廷的行政效率,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历史上对张英和张廷玉两父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皆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两人都为官清正廉洁,平行端正,为清朝做了不少好事,对清朝当时稳定政治局势和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张英六尺巷

历史上有个关于六尺巷和张英的故事,据传,张英老家的人与隔壁邻居吴氏发生了关于宅基的争执,双方都各执一词,连县衙的县官都判断不了哪方正确,之后被老家人求救的张英凭借一首诗解决了这个问题,争执双方大悟之余先后各让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位于张英老家安徽桐城,全长一百米,宽度为两米,整条巷道都是由鹅卵石铺就而成的。六尺巷的南部是宰相府,也就是张英老家,六尺巷的北部则是张英老家的邻居吴氏宅邸。

六尺巷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六尺巷这个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时期,张英老家的人与邻居吴氏一家在宅基方面发生了争执,两家都是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基业,时间过于久远,因此双方都不肯退让一步,久久争执不下。之后双方去县衙打官司,但是因为两家都地位显赫,县官不敢轻易得罪其中一方,因此也下不了决断。于是张英老家的人就向在京师当官的张英传书救助。张英在了解其中情况后,就写了一首诗送回去,诗中将秦始皇和长城的事作为例子,劝老家人退让三尺又有何妨。张英的老家人听了张英的劝说,主动退让了三尺,对此吴家感动之余也主动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宽度为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世人皆知,也因此在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六尺巷在现今已成为桐城的一个旅游景点,供游客观赏。

 
标签: 张廷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于敏中 张廷玉得意门生竟然大肆贪污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翰林院供职七年,被调任“起居注官”。起居
    12-16 张廷玉
  • 张廷玉 一个清朝公务员的海市蜃楼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号澄怀居士,29岁就中了进士,他老爹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英。在他小时候,有家学渊源;当了官之后,还有老爹天天指点朝堂政治怎么玩;他自己禀赋又很好,气度沉稳,一看就有人臣之相,几乎就是给大清王朝量身定制的一个宰相种子
  • 张廷玉 大清王朝中唯一配享太庙的异姓汉臣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功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清朝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整个清王朝2
  • 乾隆大骂张廷玉 揭开了假温柔的面纱
    上接:1749年78岁的张廷玉疯了一样吵着退休,乾隆百般拖延(1749年乾隆用鄂党为刀钝割张党,张廷玉说我要退休其他都不管)乾隆爱玩虚,唯一进入清太庙的80岁汉臣张廷玉真是糊涂(乾隆爱玩虚的,够狠!不体谅年近80的三帝老臣张廷玉)第二天一早
  • 三朝元老张廷玉晚年遭遇为什么反而那么凄惨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
    12-07 张廷玉
  • 乾隆皇帝为何不待见大臣张廷玉的原因是什么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乾隆为何不“待见”张廷玉呢?张廷
  • 张廷玉的生平简介 张廷玉的死因是什么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雍正继位后
    11-26 张廷玉
  • 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雍正继位后
  • 张廷玉自作自受 晚年被乾隆羞辱的一文不值
    雍正十三年八月,弥留之际的雍正帝,没有忘记安排他的老臣,在他的遗诏中嘱咐了让鄂尔泰和张廷玉配享太庙,这让嗜名如命的张廷玉视为了光宗耀祖的殊荣,因为大清朝能享受此待遇的汉臣就他一人,连清初那位被皇太极宠幸的范文程也没有此等荣誉。但是,遭逢也要
  • 揭秘:历史上张廷玉靠什么做到清朝最高官位?
    重满轻汉,一直是清朝惯用的统治策略。但即便如此,在汉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权高位重的佼佼者,比如,周培公、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都曾在清朝官居高位,要说在清朝做官最大的,却另有其人。在清朝,官位最大的汉人,应属张廷玉。张廷玉辅佐了清朝的三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