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

   2020-05-3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将军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将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将军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将军,一生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但刚开始时,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小官。就在韩信眼看自己建功立业已无望之时,他结识了时任刘邦谋士的萧何。在一番交谈之后,萧何慧眼识英雄,认为韩信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萧何随后便向刘邦保举了韩信,刘邦也封韩信为大将军。

等到天下安定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便开始猜忌韩信,认为他有二心。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便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暗中勾结他人,想要造反。当萧何得知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后,非常的震惊,韩信可以说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天下太平,萧何无奈之下设下圈套,宰杀了韩信。一代名将韩信,就这样落下了他人生的大幕。

这句成语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洪迈,生于公元1123年,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人。洪迈出生于官宦之家,在公元1145年高中进士,从此官途一路顺遂,最后官至宰执。在洪迈为官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笔耕不缀,写下了后世有名的《容斋随笔》一书。《容斋随笔》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囊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于萧何的故事介绍

萧何,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对汉高祖刘邦忠心耿耿,对西汉大将军韩信有知遇之恩,更是亲眼见证了西汉这一全新政权的建立,为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萧何又有怎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呢?

关于萧何的故事,在现今较为有名的便是萧何诛杀韩信了。萧何和韩信两人同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是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将当时默默无闻的韩信推荐给汉高祖刘邦的。那萧何为什么最后又诛杀了韩信呢?

当时刘邦统一了天下,成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于是,汉高祖刘邦开始疑心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们了。很不幸,韩信首当其冲。韩信当时功高震主,为人轻狂。刘邦认为韩信有二心,便开始处处打压他。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韩信暗中勾结他人,想要谋反。韩信想要谋反的消息被他的门客告诉了皇后吕雉,皇后听后十分的惊恐。皇后吕雉便召丞相萧何进宫商议,萧何听后也十分的震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萧何便设下圈套,引韩信中计。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强强联手,两人在皇宫之中宰杀了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的谋反并没有成功。丞相萧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天下的太平。

揭秘刘邦为什么杀萧何

萧何在历史上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更是辅佐了汉高祖与汉惠帝两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为西汉这一全新的王朝贡献良多。那么为什么到了最后汉高祖刘邦却想要杀他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

萧何在年少时便做了沛县的主吏掾,他喜好研究历代的法律典籍,为人和善,喜爱结交天下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刘邦不是寻常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下,两人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好友。

当时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心系天下百姓。于是,两人决定在沛县起义。在萧何的谋划下,刘邦成为了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更是尽心辅佐刘邦,他为刘邦招徕了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

等到天下安定后,刘邦成为了皇帝。刘邦感激萧何对他的帮助,便封萧何为丞相,赏赐他无数的金银财宝。但好景不长,成为皇帝的刘邦开始猜忌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眼看着昔日的同僚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萧何明白终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

无奈之下,萧何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在刘邦归朝的途中拦路告状,刘邦听后大怒,想要杀了萧何。但刘邦转念一想,之前在百姓的心中萧何可是超越自己的存在,那么现在的萧何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爱戴他的。刘邦觉得自己可以不必再猜疑萧何了,于是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标签: 萧何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刘邦为何要将功臣萧何下狱治罪?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
    12-31 刘邦萧何
  •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是谁?刘邦丞相萧何结局如何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当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封萧何为丞相。直至刘邦死,萧何都是宰相。刘邦分型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
  • 萧何超群能力 为何甘心追随刘邦?
    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刘邦的魅力就不说了,当然,很多史书讲刘邦不怎么务正业,但其实仔细看刘邦年轻的经历,却非一般人,更非人们惯常理解
    12-27 刘邦萧何
  • 萧何贪污腐败 汉高祖刘邦知道后为何不怒反悦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大汉的开国元勋之一。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成也萧何败萧何 汉朝功臣萧何是怎么死的?
    萧何怎么死的?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
    12-24 汉朝萧何
  • 萧何为什么要帮助汉高祖刘邦杀掉韩信?
    刘邦做为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两个开国皇帝之一,最大的罪状应该就在杀韩信这件事上。不过在杀韩信这件事上有一个人被历史忽略了,他就是韩信的哥们和同事萧何!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好人,他们所信奉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左右逢源”,为了保
  • 汉高祖刘邦为何对萧何从不动粗?
    萧何这个人早年是刘邦的上司,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是县里的秘书,而且因为精通法律,是县令的好帮手。那个时候大家都看不起无赖出身的刘邦,只有萧何对刘邦好些。秦始皇三十五年,亭长刘邦去首都咸阳服徭役一年。有所交际往来沛县属吏纷纷前来送
  • 如何取得君王信任 萧何用自污法获多疑刘邦信任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
  • 萧何为啥那么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天下?
    萧何年轻时就当上了沛县的主吏,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但我们所知的历史,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刘邦的魅力就不说了,当然,很多史书讲
    12-19 刘邦萧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