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 结果皇权没有丝毫的节制

   2020-06-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朱允炆被选为皇太孙时,心里未必有多少欢喜。他心知肚明,这个位子是个招灾引祸的根苗。他读史读得最多,对历朝历代的宫廷政变了然于胸,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陷入类似的逆流中呢?他的心里没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其中朱允炆有什么打算和

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朱允炆被选为皇太孙时,心里未必有多少欢喜。他心知肚明,这个位子是个招灾引祸的根苗。他读史读得最多,对历朝历代的宫廷政变了然于胸,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陷入类似的逆流中呢?他的心里没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其中朱允炆有什么打算和纠结。

渐渐的长大了,朱允炆发觉爷爷打造的自以为是铁桶一块的江山,竟然危机四伏。朱元璋分封九个能力较强的儿子分别镇守从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为了防备异族入侵,巩固国防力量,九大藩王年年都要操演军事,就是搞现在所谓的军事演习。由此可见,这些藩王的手中是握有重兵的。这怎么不叫朱允炆忧心?爷爷老了,说不行就不行,一旦两腿一蹬弃世而去,这些叔叔拥兵自保,或是发兵谋反,谁能制止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年少的朱允炆,他因此也失去了少年应有的无忧无虑的权利。

朱元璋是真的老了,对这些潜在的危机变得不再敏感。他认为万事已确保无虞,自己大可以享几年清福。外有强藩可保边境安定,内有仁君可使百姓安康,他的脑海里总是氤氲这样的图景。可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还觉得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处理,如果不处理将来就会使自己的孙子为难。

这次他不再将目光专注于儿子们的举动了,而是要替孙子拔一拔可能危害帝国健康的骨刺。这下那些功臣们遭殃了。功臣们的好日子,早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就结束了。自那以后,他们被看作是桀骜不驯的臣子,一旦对帝国的政策不满,就会跳出来反对,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这样怎么得了?拿着帝国的俸禄,还要帝国的皇帝处处低三下四的考虑他们的利益得失,以免唐突生乱,这成什么体统?

朱元璋毫不犹豫的策划了几宗大案,将他认为将来可能难以镇服的功臣一网打尽。诛杀功臣的政策是一贯的,自从朱标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着手实施。而到了朱允炆成为皇太孙后,这样的工作几近于扫尾的阶段。

对于功臣的诛杀,朱元璋可以说是用尽手腕,柔的不行换铁的,软的不行换硬的。更甚者在胡惟庸党案中,竟然一怒之下废除了实行千百年的宰相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皇权没有丝毫的节制了,专制到了极点。功臣的急遽萎缩,朱元璋才长吁了一口气,看谁还敢跳出来叫板?

到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功臣们丧亡殆尽。这使得朱允炆省了不少劲,没有出现朝廷内部的反对力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失误,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后,朝廷几无可派之将。

朱元璋在诛灭功臣后,曾洋洋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让你的叔叔们替你抵御外侮,又替你拔掉了内在骨刺,边尘不动,内廷自安,你可以做个太平天子。说罢脸上布满了得意之色,言外之意是我开创你守成,这你总做得来吧。

朱允炆一听,当时就感到爷爷真是老糊涂了,现在危机蠢动,怎么说让我做个太平天子呢?或许他忽略了,正是叔叔们的威胁才是正经的。他小心翼翼的提醒爷爷,异族入侵,有叔叔们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说完一双小眼睛紧盯着朱元璋的脸。

这句话刺中了朱元璋的痛处。如果没人提起,朱元璋会装作相安无事的样子避而不谈,而现在未来的皇帝提出来了,还真有点不知如何应对。朱允炆的担心是正常的,朱元璋何尝没有这种忧虑?只是他老了,不想再提了,他宁愿相信儿子们都是好的,对皇位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愿相信将来他们会起来闹事。因此朱元璋保持了沉默。

但沉默不是最好的答案。沉默了好久,朱元璋才反问道,你以为呢?

朱允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自从自己被确立为皇太孙以来,一直都在考虑如何消除这个隐患。现在爷爷问起了,正好说将出来,让爷爷拿个主意。朱允炆说,我先要以德服人,以礼制人,道德和礼法都失去效用,就要削夺叔叔们的属地,还不行就要改封到别处,防止拥兵自守,如果这样还不悔改,就只好与叔叔们兵戎相见了,那时候流血牺牲也在所难免。

朱元璋再一阵沉默。最后只说,你的办法最好不过了,没有办法比你说得更好。鬼才知道朱元璋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他只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为什么叔伯子侄之间要动干戈呢,怎么说这也不是好事情。

从祖孙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条信息。一是朱元璋沉醉于自己的理想之中,不再愿意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意外之变了,他偏执的认为那样的事情不会发生;二是朱允炆早在身居储位的时候就下定了要裁剪藩王的决心,他认定将来叔叔们肯定是要造反的,叔侄之间兵戎相见在所难免,将来要剪除诸王,要事先征得爷爷的赞成。

只是没料到朱允炆对于这样的大事竟然操之过急。朱元璋一死,他就将矛头对准了诸位叔叔,没来得及深思熟虑。欲速则不达,年少的朱允炆终究是油梭子发白--短炼。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终于怀着放不下心的心态撒手人寰。他是一个强人,也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尽管在他的手中发生了数不尽的冤假错案。他始终在构建自己的理想帝国,为此甚至不惜背负骂名。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帝王,是值得后世人尊敬的。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决定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遂称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不久,便颁布了朱元璋的遗嘱: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官吏,听朝廷节制。从这条遗嘱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至死仍不放心朱允炆的处境,还要做出身后的庇护。

朱元璋精明到这份上,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他不让诸王进京奔丧可谓用心深远,朱允炆年少登基,自然缺乏震慑的威力,如果诸王来朝,不服幼主,觊觎皇位,继而起了谋篡之心,事情就搞大了。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必然骨肉相残,那样的话祸就不浅啊。所以索性就不让这群虎狼进京了。但遗嘱的另一半,让王国所设官吏听朝廷节制,可就成了败笔了。这不是明显要利用这些官吏防范藩王吗?这样做藩王们肯定是不满意的。

不知道这个遗嘱是朱允炆杜撰的,还是切切实实是朱元璋留下的。如果是朱允炆假托朱元璋的名义杜撰的,那则说明朱允炆对当前的处境感到焦虑不安,要采取措施防范叔叔们的野心,但也招致了他们极大的反感,可能被他们认为是一种挑衅行为,其连锁反应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此,朱允炆棋局未开,先失一着。如果真的是朱元璋留下的,则只能说明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死了死了还给朱允炆遗下祸柄。

是真是假已无从可考,但不可否认的是错误的思维已在建文帝的脑中形成。古人讲谋定而后动,这样才可能清楚的判断形势。建文帝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别人未动,自己先动,别人尚没有这样的心思,自己却逼迫他们走上这样的道路。这样的错误是灾难性的,也不可挽回。在将来与燕王的斗智斗勇中,建文帝最终落败,从此可略见其源。

所以说,建文帝刚一登基,便自种苦果,这也算做他的可恨处之一吧。

燕王造反了

朱允炆顺利地成了皇帝,可以说没受到任何方面的压力。最起码表面看来,他的继承权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没有人说不。这要归功于他的老谋深算的爷爷。

可是,庸人自扰。别人尚没有动他的意思,自己却坐卧不宁起来,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叔叔们要对他下手了。自乱阵脚,无异于自掘坟墓。

他的手下有两个人,一个叫齐泰,一个叫黄子澄,这两个人忠心是一等一的,可是谋略才识却实在不敢恭维,大概可以归入眼高手低之流。他们两个终日里在朱允炆的耳旁聒噪,皇上,剪裁诸王势在必行啊,若不早下决断,恐怕将来就会沦为阶下囚。本来朱允炆心里就不爽,一经两人的撩拨,更加感到时不我待,要尽快的行动。

刚即位的第二天,朱允炆就把齐泰、黄子澄召集在一起密谈。密谈的话题就是如何削藩,铲除诸王的势力。在先拿哪家藩王开刀的问题上,两个参谋发生了严重分歧。齐泰主张先拿燕王朱棣开刀,朱棣在诸王中的威信最高、实力最雄厚,把他先做了,剩下的藩王就不在话下了,此所谓擒贼先擒王;黄子澄不以为然,他认为应该先以燕王的同胞弟弟周王朱橚开刀,对于燕王朱棣不宜过早的打草惊蛇,先整治周王,便可以去燕王的手足,也可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两个人争执不下,朱允炆也很为难。这不是小事,选不好对象,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标签: 朱允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朱允炆的儿子 朱允炆的儿子有谁
    朱允炆的儿子 朱允炆的儿子有谁
    1、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是1396年出生的,那时候朱元璋还在。只不过当朱元璋看到他这个曾孙子的时候,却不是很高兴,反而还说道: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但不管怎么说,朱文奎都是嫡长子,因此朱允炆登基后朱文奎就被立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他是很有可能
  • 朱允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对吗
    朱允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对
    1、朱允炆是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在青年时期,性格温文尔雅,而且书生气十足,对处理国政一点经验也没有,身上更是缺乏自信心,其实朱允炆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治理国家的。2、朱允炆一直崇尚儒家教育,而且他一心向往仁政。朱允炆在位期间,他在
  • 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了 朱允炆下落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自焚之后,为什么民间都传说他没有死。人们对朱允炆死前的记载漠不关心,却对朱允炆死后的下落津津乐道。历史趣闻讲述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主应天府称永乐大帝,朱允炆这位皇位之争的失败者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史书记载朱
    12-31 朱允炆
  • 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之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建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在位只有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用武力推翻,最后下落不明。建文帝究竟去了哪,众说纷纭。自焚说据永乐年间
  •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谁是唯一见过他的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与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朱允炆登基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经过四年的削藩拉
    12-24 朱允炆
  • 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有后代吗
    建文帝后代如今有个关于建文帝后代的说法,说是让姓人也许是建文帝的后人。靖难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明成祖朱棣派人四处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一无所获。建文帝是自焚身亡还是流亡到异地出家为僧,这些都有待考证。关于建文帝后代的问题,据金陵晚
  • 中国历史悬案之一朱允炆真的是葬身大火之中?
    明朝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实行了一些改革,同时也危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挥军直逼宫禁,当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经是一片大火
    12-20 朱允炆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简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
  •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
  • 乱世皇帝朱允炆的功过 朱允炆在位时期的政绩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
    12-07 朱允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