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身经康雍乾三朝 为何独得雍正垂青?

   2020-10-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前些年有徐峥主演的热播剧《李卫当官》,剧中李卫形象诙谐幽默还略带了些市井小民的气息。历史上的李卫身经康雍乾三朝,他于康熙年间以捐资人仕,雍正即位后因其勇于任事、操守廉洁而深受赏识, 由一介微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可李卫粗率狂纵、负气好胜, 与

前些年有徐峥主演的热播剧《李卫当官》,剧中李卫形象诙谐幽默还略带了些市井小民的气息。历史上的李卫身经康雍乾三朝,他于康熙年间以捐资人仕,雍正即位后因其勇于任事、操守廉洁而深受赏识, 由一介微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可李卫粗率狂纵、负气好胜, 与同僚关系不甚融洽, 时人对他也颇有争议, 而雍正对他,却一直宠信有加, 委以重任。应该怎样来看待李卫的升迁, 这是否与雍正用人风格有内在的联系?

一、盛世危机脱颖而出

康熙晚年因太子废立和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结党营私, 使他心力焦瘁、身体虚惫,面对党羽林立、吏治腐败、官员贪盆的局面已无力整伤。这不仅导致政府的机能减弱, 国家收人的锐减, 也使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雍正即位后首先以全国钱粮清查为线索,开始了对吏治的整治和朋党的打击。

当时官场腐败贪盆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风尚, 成为积重难返之势。以至在雍正开展大规模的钱粮清查时, 各省官吏盘根错节, 结成十分强固的地方势力,予以抗拒。为此雍正不得不对各省督抚进行更调, 可清查工作仍阻力重重, 于是雍正采取各府知府交错掉换, 以杜同府瞻拘之弊。可这些措施对个别地区仍不能奏效,为此雍正指派钦差随带大批候补官员, 分往各州县主持清查, 造成“ 现任者必去, 而接任者新来之势’。就这样经过重重阻力和反复的斗争,终于使清查工作得以进行到底。但雍正也深切地体会到, 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 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在这种情况下, 李卫脱颖而出。

李卫于雍正元年( 1723 年) 任云南释盐道。上任伊始, 即针对云南各官“ 蒙混推委诸弊” , 改革旧有盐课,清理积欠十一万余两。李卫这种勇于任事、操守廉洁的为官风格与当时大多数官吏因循玩法、沽名钓誉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 很快就为雍正所看中,并于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浙江是清朝的财富要区和海上门户, 同时也是南明残余势力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重要地区。李卫深知责任重大, 曾以“ 无巡抚之才” 婉谢,但未获谕允, 可见雍正对其信赖之深。任职浙江后, 李卫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干,和锐气, 取得了一项项令雍正满意的政绩。

二、打破常规注重人才

雍正十分注重用人察吏, 而且经常与臣子们探讨用人之道, 他常说: “ 敷政之道, 用人为本, 其余皆枝叶事耳。”而且在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也能打破封建时代的一些常规和定则,这一点在李卫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李卫非科举出身, 于康熙五十六年( 1718 年) 以捐资入仕, 因其才干和勇于任事的风格为雍正所赏识,不仅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介微员升至封疆大吏,而且长期集督、抚、盐政三职于一身, 同时还破例参与本籍江南督抚事务, 其柄权之重, 前此未有。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在选拔任用官吏时并不拘泥于官员的出身和资历, 而更看重他们的实际才干。

同时, 他对官员的论资排辈之弊深有感受。他认为, 循资按次、照例选用之员, 往往“ 庸碍无能者有之、年老衰惫者有之、少不更事者有之”。其后果必然导致“ 苟且因循, 贪位窃禄, 诸事冗, 职事废弛”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 他经常越格提拔官员, 而且为了把真正的贤才选拔上来, 他主张“ 宜广其途,以为搜罗”,不局限于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

雍正还提出“ 重能轻贤、重才轻守” 的用人原则。他认为“ 居官立身之道, 自以操守廉洁为本” ,对于雍正来说,选用封疆大吏自然注重有才有守,但才能与操守不可兼得时, 他宁可舍弃不能办事的清官, 而用操守平常的能吏。这与封建时代提倡的“ 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的重德轻才的取人之术大相径庭。

雍正任用官吏的另一特点, 就是对有弱点的能员不仅能借重其才发挥优势,而且能对其弱点进行谆谆教戒。这一点在李卫身上同样最具代表性。李卫自人仕以来以其不瞻情面、勇于任事的作风为雍正所赏识并委以重任。但因其粗率狂纵、负气好胜,与同僚关系不甚融洽,乃至引起诸多非议。

三、忠君为先皇权至上

虽然雍正很注重用人察吏, 强调要建立一支 有献、有为、有守 的官僚队伍, 但在君臣关系上, 他却要求臣下视君上如元首腹心 ,而且把对他本人的绝对忠诚作为衡量官员优劣的重要条件。如不能处处迎合他的意旨, 或稍稍触犯了他的利益和尊严, 就难以得到重用, 甚至会遭到无端的打击和迫害,即使对他所认为的人才也不例外。率先推行耗羡归公的诺崛, 因整顿地方颇著成效, 雍正曾屡次嘉奖, 并赞誉天下督抚中倚恃联躬真实不贰者,诺崛为第。但终因牵连允祺一案而被罢斥。对拥戴雍正功不可没的年羹尧、隆科多, 也因权势过重、私欲膨胀而被雍正所铲除。但对忠君至上而素有酷吏之称的田文镜却宠信有加, 对其在大灾之年为了呈报 祥瑞 匿灾不报, 反严催征粮, 雍正不仅未加追究, 反为其开脱, 说田文镜是 实心任事之大臣,必无漠视民艰之理, 大约因其近来年老多病, 精神不及,为属员所欺狂。

同样, 李卫能深受雍正的重用和恩宠, 与其人仕以来不瞻情面, 不畏权势, 只知有君,余无所顾的忠君思想以及惟命是从、小心谨慎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

 
标签: 雍正 李卫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1、雍正可以说是一位明君,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强,但是雍正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犯下了许多错误。在明代,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雍正,会不会有后面的乾隆盛世还两说。2、首先,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化简了繁琐的政务,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
  •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1、暴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2、据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
  •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怎样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
    1、雍正青花的钴料大多用浙江所产的青料。这点可以从文献上得到确认。明代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器的精品开始采用浙江所产的青料,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可得到证实。 2、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时期。例如清《南窑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
  •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1、原型是孝敬宪皇后。孝敬宪皇后(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生于康熙二十辛酉年五月十三日,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原配妻子,满洲正黄旗人,内大臣费扬古之女。2、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赐封给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为嫡福晋。
  • 揭秘雍正即位后为何重用允禩 其中有何玄机?
    一般来讲,皇帝驾崩,若嗣君年幼,则挑选辅政大臣或顾命大臣以佐之,清朝最著名的就是康熙年间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还有就是同治登基时的八位辅政大臣,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为首。长君继位之后,又有不同,比如雍正登基
    12-31 雍正
  • 雍正和乾隆为何不用清官而大肆使用“贪官”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
  • 年妃 雍正最宠爱的妃子 不是含恨而死
    《甄嬛传》中的年妃恃宠而骄,帐着显赫的家势和皇帝的宠爱在后宫横行霸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得知自己宠冠后宫多年是因为皇上为了安抚年式一族,虽独宠多年但是一直不孕竟是因为皇上为了平衡前朝势力而不让她生有子嗣后,伤心欲绝,撞墙而死。死前的一句“
    12-31 妃子雍正
  • 齐妃 为雍正生下唯一存活女儿的妃子
    齐妃是雍正皇帝的妃嫔之一,也是雍正妃子里少有的汉人妃子,她父亲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还没登基之前,就进了当时的雍亲王府,成为侧福晋。齐妃早期也颇受雍正宠爱,在十年间为雍正生下四个孩子。儿子有弘盼,弘均,弘时,不过三个儿子,只有弘时活了下来。还
    12-31 妃子雍正
  • 雍正皇帝死亡之谜 曹雪芹为爱情下毒致死?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白天还在照常理政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按照《上谕内阁》等官方记载,早在雍正七年,皇帝就得了一场大病,此后虽好转,但身体一直未完全康复。雍正十三年八月后,雍正病情加重,但始终没有停止政事。八
  • 雍正为何要除掉功臣年羹尧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对付胤禩集团的两把利刃,没想到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到底原因何在?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尧、隆科多“骄纵不法”作为唯一的答案,这是不准确的,也没有道出年、隆遇难的真相。雍正为了制衡胤禩、胤禟、胤禵,搞了一些政治上
点击排行